论以“美德”为立教之本构建大学德育教育体系

2013-08-15 00:49张立群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德道德德育

张立群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深圳 51800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与人才观念的巨变,一些大学生出现诚信观缺失、道德情感失范、学习意识淡薄等现象。如何扭转这些现象,怎样才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思想和良好道德,是大学德育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德”可以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因此,大学德育教育要蕴含当代大学生适用的德育观念,应遵循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营造和谐德育环境,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一、“美德”价值

“美德”是我国浩瀚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瑰宝,对我国道德观,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产生了巨大作用。她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德”倡导的虚无、节制和宽容在中国思想中独树一帜,“美德”包含的正义、责任、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1.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源泉。“美德”包括:“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等,我国民族精神的“美德”,皆在主张做人为“根”,爱国为“本”的德育灵魂。

2.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玄”其意是深奥不容易理解的,而“通”则是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的。结合道德理解,便是“道”之精微深奥,“德”之简朴浅显。两者若分为浅,若合为深。“美德”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表明不用语言教导,取其效方是上策。“美德”中的 “扬德、明德、顺德、倡德、爱德”等方法,便是德育教育的传统精华。

3.美德是当代人追求的完美精神

在“美德”里可以挖掘出尊老爱幼,深仁厚泽、推诚接物、廉而不刿、民保于信等许多闪光的德育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豁达慈爱思想,如老子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意思是说我一生拥有三件贵重的宝贝,我会永远珍惜和保持:一是慈爱的心灵,二是俭朴行为,三是不敢参与你争我夺的纷争的态度;同样如“治人事天,莫若啬”中的“啬”也是主张节俭的美德。“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轻诺必寡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则是强调信用的重要,如果一个人连信用都不讲,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当代人追求完美,而完美且则是“美德”精神的体现。

二、当代大学德育教育及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把时代文化和新媒体技术融入到德育的教学中,给大学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火力和生机。在很多方面有所改变,并且也取得显著成效。但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看,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

1.大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许多大学盯的是立竿见影成效,而没有投入主要精力去做德育工作,造成德育教育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大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第一模式化。面对当代在大学生出现思想觉悟落后,不遵守社会公德、失信于人、只关注个人利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学生,教育不能号其脉,观其面,找出病根,非对症下药,或头疼医脚。千篇一律的德育教育,失去观察、体验、思考、再创新的教育模式,使德育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二空洞化。“教之道,德为先”。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之中。然而目前大学德育教育多数脱离实践。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皮”不讲“骨”,学生学“表”不学“本”。使德育教育不能扬其利而“用之不勤”。

第三形式化。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是思想、精神、觉悟、品质一系列,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教育,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而目前大学恰恰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往往只做表面性的文章,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发生了变化则无人问津。格式化、公式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注定了德育教育的事倍功半。

2.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不良状况

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不良状况,主要是道德取向趋于混乱与迷惘;道德标准处于错位和困惑。受社会上这些负面东西或“消极主义”的影响,道德出现泡沫和滑坡。

第一重享受,轻奋斗。受享受主义的影响,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鼠目寸光、无所事事,将美好时光挥霍如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如流行的“多少明星受崇拜,多少名著灰尘盖”。就形象地指出了当代大学生重享乐轻奋斗的状况。

第二无信仰,缺乏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多数当代大学生热爱或拥护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内心空虚,无信仰、无理想,认为自己细微、渺小,难成大业,放弃求上心理,出现价值观的错位和扭曲,形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人生观。

第三公德践行能力较弱,传统美德滑坡。部分大学生的公德践行力较差,在社会领域、公共场合,无视公共道德,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爱护公共设施,没有和睦共处意识。“谦和礼让、仁爱孝悌、真诚有信、重义轻利”等传统美德滑坡。

第四自由散漫思想普遍,伦理与道德观淡漠。“美德”有云:“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而大学生轻浮、骄躁表现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谆谆教导,无组织纪律性,自由散漫。为人处世,贪小利,崇虚荣、藐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美德。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轻视学习、沉迷玩乐。

三、以“美德”构建大学德育教育体系之方法

老子“美德”中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是让人自己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强施灌输,而是自己逐步体悟。大学建立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德育教育体系,把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相结合,德育教育就会结出硕硕累果。

1.“扬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

“美德”所说“涤除玄览”。教人排除杂念,让心灵空旷,才能以更明亮更睿智的目光去观察认识世界。以恬然和淳朴熏陶学生心灵,使学生领悟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其中的玄妙。而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就顺利成章,在弘扬中引导学生树立时代风貌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健康发展就会落到实处。

2.“明德”,发扬大学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合力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大学要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大学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合力,从而把大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的层面上。这样德育教育才能登上“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顶峰。

3.“顺德”,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阐述“美德”的经典名句,“道法自然”,所指“自然”不依赖意志而改变,按照天地规律运行,用在德育教育上就是主张反朴归真、回归自然。而大学德育教育存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往往喜做表面文章,不从根本上下工夫。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必须重视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的昌盛和繁荣推动德育的发展,以文化本身的特性,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4.“倡德”,把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面对诸多的压力,如学习、经济、就业、发展等,这些压力往往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影响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方面的发展。造成自暴自弃、失魂落魄,甚至走向极端。大学德育教育不能只采取心理疏导和沟通的方法,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教育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跳出学生本身找问题,只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倡导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爱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柔弱不争”并非是安于现状,而是不自满,不张扬,不与人争名夺利,谦虚谨慎,才能“柔弱胜刚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美德”。也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体现。运用在大学德育教育中,就是指导学生理解道理、掌握方法、训练技能、锻炼能力、接触社会、热爱道德,开展实践为特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大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内化学生素质,外化学生行动。忌“己有所欲,强施于人”。以“涓涓小溪”将德育融入心田,最终使学生“爱德、拥德”,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结束语

总言之,以“美德”为立教之本,构建大学德育教育体系,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为榜样,整体规划大学德育课程体系;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为先驱,打好大学德育体系的基础建设,把德育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各个角落;以“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为主旨,把学校德育体系与构建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真正能为大学德育增添亮丽风采,为大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石。

[1] 殷莎莎. 论“美德”对大学德育工作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

[2] 高军峰. 大学和谐道德教育的方法论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 崔景明. 道家伦理智慧价值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4] 李少兵,唐伟. 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反思大学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 林瑞青. 责任教育: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6] 夏江敬,徐阳. 析老子荣辱观及其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J].理论月刊,2007,(10).

猜你喜欢
美德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诚实是美德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