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的影响

2013-08-15 00:52
关键词:汉语意义差异

罗 莉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有时甚至引起误解。在英汉翻译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移植的问题。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谭载喜,1984)这里所说的最切近、最自然,首先必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载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语言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之上。而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言转换的同时进行文化转换。文化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等,本文只探讨体现词汇层上的英汉跨文化差异及翻译。

一、英语词汇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对应词无特定文化意义

语言既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主观反映客观世界的媒体。翻译是译者对作者所认识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译作中出现译语与源语表达的不同是在所难免的。源、译语中的词语不同,其文化内涵也不同,从而反映出两个民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角度、习惯的差异。具体主要体现在:

(一)政治制度不同造成的差异

例 1: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withoutnewspapersornewspapers withouta government,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Thomas Jefferson,College English,Book 2)

译文: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有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台这三大传媒,有时已成了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杰菲逊在这里把“报纸”和“政府”相提并论,西方人一看便知是指“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但是,这个词(newspapers)要直译为“报纸”,如“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教参参考译文),大多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了呢?通常不是政府出版报纸吗?所以,按照翻译原则,newspapers这个词在此处突出文化内涵意义。因此,如果向学生讲清楚美国的文化、政治制度及历史情况并把这里的newspaper翻译成“言论自由”,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

例 2:Wordsarenotthemselvesarealitybutonly representation of it,and the King,s English,like the Anglo-French of the Normans,is a class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Advanced English,Book 2)

译文:单词本身并不是客观物体,只不过是代表客观体而已;象日尔曼的盎格鲁法语一样,标准英语也是一种代表客观体的语言。

在英语里有King’s/Queen’s English之说,但它们所指的语言应该相当于汉语中的“普通话”,是一种正确、规范的标准语言。然而,在翻译时译者如将其译为“国王或王后英语”,那不知要给译文读者带来多少不应该有的推测、怀疑,甚至无机误解。

再如,olive branch象征和平,而橄榄枝并无此义。还有英语中的一些新词,目前在汉语里还找不到确定的对应词来表达。如overkill原系资产阶级渲染核武器“威力”的用语,即译为“过度杀伤力”,现又用来表示宣传活动等方面不必要的过度行为。

(二)文化典故不同造成的差异

美国人习惯于从已说出来的东西中寻找涵义,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从没有说出来的内容诸如:说话的场合,当时的情景,语句的文化内涵,某种沉默,某种姿势,某种状态中去寻找其涵义。(贾玉新,1997)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考虑这些文化因素,正确地理解和翻译原文的真实涵义。

比如:一位美国人请朋友到家作客。他对一位中国朋友说:“I’m going to have a party tonight at my home。Come if you want.”这位中国人听了他的话感到有些迷惑,不知应不应该去作客,因为他以为这种邀请似乎太不正式了,怀疑这位美国人没有诚意。所以,经过三思,还是没去。其实,这位美国人是诚心诚意的。他对朋友的邀请看上去比较informal(不正式),但他的诚意已经蕴涵在他说出的话里了。从中国的文化角度看,这种邀请似乎不够盛情,语气不够强。这是因为美国人追求一种equality(平等),他想请你,但又不想把来作客这件事强加于你,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用Come if you want。如果这位中国人了解美国文化,把这个邀请理解为“请你到我家作客”,就不会产生误会了。(贾玉新,1997)

又如:ambition,在中国文化中它偏于“野心”的意思,而在美国文化中它偏于“进取心”的意思。

(三)思维表达不同造成的差异

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有时我们会看到一辆深红色的或黑色的小汽车喷上了这样一句话:I am yellow.有些中国人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汉语中,黄色除了表示黄颜色以外,再就是象征腐败堕落,特指色情。在英语中,yellow除了表示黄颜色和以煽动读者感情的方式报道新闻的报纸以外,还常用作俗语,表示懦弱的、卑怯的。另外,随着国际上通用黄色作为出租车的颜色,yellow这个词又带有了出租车的内涵义:1.这是出租车。2.我是一胆小的人,请不要来吓唬我。

二、汉语词汇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对应词无特定文化意义

(一)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的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 south”,“北屋”为“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 就东风与“east wind”而言,汉英两种文化里都有对应词语,所指词语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截然不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二)习俗不同造成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义,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而已。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话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又如打电话时“您贵姓?”“我是某某”若直译为“Who are you? ”“I am so and so”,这会使对方莫名其妙,因为这样说违背了英语文化里约定俗成的电话习惯用语,应译为“Who is this speaking,please? ”“This is so and so speaking”。再如,得到别人恭维时,西方人会说“Thank you”以示接受对方真诚的恭维。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点不谦虚、不客气,也显得没有教养,没有礼貌。遇到这种情况,中国人总是谦虚一阵,客气一番,这又会使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如坠五里雾中。

(三)文化典故不同造成的差异

在翻译中,经常遇到“宣传”这个词,其汉语意思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并无贬义。当在汉英词典里查阅这个词时,往往得到的第一个解释就是:conduct propaganda。可是当在交际中使用conduct propaganda来翻译“宣传”时,常常看到外宾脸上流露出一种疑惑不解的表情。原来,英语的conduct propaganda带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涵义,带有贬义。翻译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来表示“宣传”,以免造成错误的理解,换之以popularize更为贴切。所以,为了避免由词的内涵所造成的误解,在选词时应考虑到这些文化的差异,社会背景和人们的观念等因素对翻译内容的影响。

以前曾有人把“胸有成竹”翻译成“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这是事故,还是奇迹?闹了一场不小的笑话。其实,这条成语很难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它出自苏轼原语,意思是说,画家在画竹之前,先必须在脑子里产生竹的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心里已经有全面的考虑。对这条成语,我们只能译出它的比喻意义:“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th。”也可用一条意义相等的英语成语来套译:“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 事实上,由于社会、信仰、传统、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的差异,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概念意义就会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一)所指相同,喻体不同,联想各异

例 4:I’ll have 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when I go to ask my boss for a better job.

译文:我要去求老板给我一份好工作,到时候我不得不当面给他理论一番。

狮子在西方被誉百兽之王,其形象为勇敢,威严。当指人时,其喻意为勇敢,凶猛,有权势的人。因此,例句中的“狮子”暗喻老板。那么,老板在该位雇员心目中的地位,权势和威严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在中国,能引起这些联想的动物不是狮子而是老虎。对中国人来讲,老虎不仅具备西方狮子的正面形象,而且还有“凶狠”、“残忍”的反面形象。在中英文里,指称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还有许多。比如,中国人用鼠,英国人用chicken喻人胆小;中国人用泥鳅,英国人用eel表示人滑头;中国人用牛,英国人用fiddle比喻一个人强壮等。

再看dog与汉语中狗的联想意义。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对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英国,狗被看成人类的最好朋友(man’s best-friend)。另外,狗常用来比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ucky dog(幸运儿)等。在中国,狗有时虽被认为忠实,可靠,但用狗的形象来喻人时,却全是坏的意思:走狗,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二)所指相同,含义褒贬有别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英文一些词的概念及其褒贬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同。词的褒贬取决于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而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感情是在其所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中形成的。例如,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胡文仲,1995)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6)对个人主义这个词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由此可见,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西方社会中是褒义词,而在汉语中为贬义词。

目前peasant在英语里通常指未受过教育,言谈举止粗鲁之人。以前它指为封建生产关系所束缚的英农业生产者。而在汉语中的“农民”系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或封建社会的生产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名词“农民”不带任何贬义。事实上,中国解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用farmer表示才合适,因文化内涵意义不同而不能简单对译的英语单词还有许多。例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cadre≠干部,politics≠政治,labourer≠劳动者。 (邓炎昌,1989)

翻译这类词语时,不能对词义的褒贬、指称的范围置之不理。一味地采用对等翻译,译作和原作之间就会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从而导致翻译失败。

四、结语

既然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那么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尤其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把握好翻译原则和尺度,才能使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6.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

[6]谭载喜,编译.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卷[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猜你喜欢
汉语意义差异
一件有意义的事
学汉语
相似与差异
有意义的一天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生之意义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