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基础”课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8-15 00:52程向阳
关键词:基础模块教材

程向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研究型院校,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培养学术人才;第二类是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第三类是以学习职业技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和学生素质的巨大差异,三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然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面向所有高校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采用的仍是以学科型教学体系为主的全国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要求,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忽视了三类不同教育类型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 “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影响更甚。鉴于中央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和现有的课程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程组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专题模块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有着明确的就业导向,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不是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所以要遵循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由这一目标决定的教育规律,既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1]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计划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由于“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既要面向普通高校的学生又要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以很难两面兼顾,目前“基础”课课程结构基本上还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职业性”的调整。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曾指出:“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2]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专题模块的教学模式正是对“基础”课教学进行“职业性”调整的一种大胆尝试,使之更能体现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行动参与、情景体验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在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为了既强调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的职业性特点又充分考虑其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的特殊性,我们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遵循思想政治课自身发展规律与兼顾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要为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专业建设服务,但是思想政治课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课程改革必须既遵循课程自身规律,又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体现“职业性”的办学特色。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教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讲解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同时也要结合高职院学生的实际,注意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将其贯彻到实践中。三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是鲜活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多种资源,多种平台。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四是传统授课方式与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传统授课方式在理论传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影电视媒体等现代技术和传播手段,既扩充课堂信息量,又让学生喜闻乐见。

二、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具体安排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是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典型化范式。[3]“基础”课专题模块教学模式,就是将原来普遍应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的“基础”教材的内容,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分成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专题,在每个专题采用“理论认知+案例研讨+实践探索+调查研究”四个教学模块的教学模式。

我们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根据“基础”课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在严格贯彻中央精神的基础上,针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开展广泛调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养成分解成“大学适应”、“志存高远”、“修身自律”和“学法懂法”四大主要任务,并进一步细化为十二个专题任务。遵循“以适应环境为基础,以理想信念为引领、以修身自律为根本、以学法懂法为保障”的基本思路,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即将教材的绪论和八章内容重新整合为四篇十二个专题。四篇为大学适应篇、志存高远篇、修身自律篇、学法懂法篇。大学适应篇包括“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专题一)”一个专题,主要整合了绪论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的内容。志存高远篇包括四个专题,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专题二“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主要内容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专题三“继承爱国传统 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整合了教材第二章和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专题四“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要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专题五“积极适应社会促进身心和谐”主要整合了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修身自律篇共四个专题,专题六、专题七、专题八、专题九。专题六“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主要为教材第四章的内容;专题七“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主要为教材第五章的内容;专题八“培育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主要整合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专题九“摆正爱情位置 树立家庭美德”整合了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的内容。学法懂法篇共包括三个专题,专题十、专题十一、专题十二。专题十“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整合了教材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一节“我国的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主要介绍我国基本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意识;专题十一“了解民法制度 维护自身权益”整合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第三节关于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专题十二“了解刑法制度 自觉遵纪守法”整合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并补充大量大学生易犯的如盗窃抢劫、打架斗殴、网络犯罪、敲诈勒索等罪行的相关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遵循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基本规律,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每个专题大概又设置了“理论认知”、“案例研讨”、“实践探索”和“调查研究”四个教学模块。理论知识的选取则紧紧围绕专题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关注社会和自身,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素质。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点和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着重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认知介绍本专题必要的理论知识,突出重点,精讲难点;案例研讨紧密围绕所学理论补充若干典型案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讨;实践探索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活动,将理论转变为实际的行动,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调查研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和理论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教学模块一般都占用一定的教学时数,但根据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模块的设计有所不同,如有的专题没有单独安排课时进行案例研讨,由老师在理论认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一些典型案例,有的专题则把实践模块放在课外进行,作为课外实践作业,不占用课内教学时间,调查研究则是在开学前由老师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学期结束时交给老师,教师在学生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给以一定的指导,并根据情况利用一定的课内时间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适当点评。

三、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配套措施

专题模块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学生的行动参与,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真知,因此在教学中实践教学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实践教学需要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多种资源,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丰富的资源体系、科学的方法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方法体系建设为推动,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评价体系建设为反馈,同时加强各项保障机制的建设,才能使实践教学得以整体推进,提升“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要更新观念,适应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除了少量的理论知识必须有教师讲解以外,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的研讨、辩论、思考、践履、情感体验和行为反思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掌握真理)。授课方式主要有讲授、研讨、演讲、辩论、影视情景教学等。在案例选取和活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突出教学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评价上,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期课程成绩100%=课堂表现40%+实践学习40%+调查研究20%。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和效果等,实践学习考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课堂表现和实践学习都是学生操行状况的重要体现,占总分的80%,意在强调对所学知识既有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我院“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上课也不再是自说自话的“煎熬”状态了,应该说,专题模块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注:本项目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B15)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

[3]洪娟.高校思政课“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基础模块教材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不等式”基础巩固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整式”基础巩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