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离校,如何走得文明?——论毕业生离校文明文化建设

2013-08-15 00:52
关键词:离校毕业毕业生

张 亮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机电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每年六月,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离校之际,伴随着离别的伤感,许多毕业生选择的告别方式多是“散伙饭”、“毕业喊”、“毕业扔”的上演,甚至是酗酒撒泼、裸奔等疯狂行为。种种不文明行为充斥着校园,这不仅为学生的人生安全担忧,也令校园文化建设感到棘手。

1.毕业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这种被有关专家称为“毕业综合症”的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已经流行多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几乎所有的高校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这种现象,甚至俨然演变成一种全国性的“毕业文化”潮流。这种毕业文化的形成有其社会因素,如果仅仅简单的从某一个高校去考虑,或将责任全部推给学生,不考虑社会大环境,文明离校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毕业不文明现象的形成,笔者认为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社会因素:2011年9月,我们系新生入校时,有一个学生问我,学校是不是一个“小社会”?透过这句话,我理解他的意思大概有这样几层:一是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与他们在中小学的校园生活是不一样的,认为社会是复杂的,甚至是不好的;二是学校如同社会一样,也有潜规则;三是他渴望进入社会又害怕进入社会。社会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摆脱了高中学业的压力,开始进入一个缺乏目标的阶段,希望了解社会而又缺乏甄别的能力,社会上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有可能为他们所接受,社会的浮躁、不文明现象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冲动。毕业之际,当觉得缺乏管束之时,就会表现出破坏性行为。

学校因素:学校在进行毕业离校教育时,花费了很大经历,但更多的办法习惯于管,习惯于堵而不是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难以治本。“偏重罚而忽视说服引导,无形中加剧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对立情绪。作为自发的反抗,破坏纪律、暴力攻击等行为成为部分学生发泄不满情绪的手段,从而诱发了毕业离校前的迁怒性破坏行为的产生。”[1]另外,大学四年,对学生的教育侧重理论教育,缺乏做人、感恩的系统教育,这些教育更多的依赖辅导员或班主任,而在日常工作中,一个辅导员工作量多达300人左右,并且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任务,因此,单纯依靠辅导员进行人格教育是不足的。

个人因素:如果将2000年后的大学生毕业离校行为进行对比,会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烙印,像裸奔这样的行为估计就很难出现2000年以前的大学生毕业生中。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同仁们也有同样的认识:年轻的学生们一届比一届难带,一届比一届单纯。90年前后出生的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的年代也是物质生活较好的一代,日常生活中备受宠爱,缺乏纪律意识,即使偶尔的放纵也会得到父母家人的宽恕,同时也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当毕业之际,他们即将进入社会,在就业压力、就业落差、学业压力、情感压力时,这些或许成了他们不能承受之重,在缺乏纪律意识他们来看,发泄成了他们的渠道,“毕业扔”、“毕业喊”、破坏公物成了他们的选择。

2.社会上对文明离校的态度

社会上对文明离校的态度大概分成了两派,一种观点认为毕业之际学生免不了淡淡的哀伤离别,有着即将进入社会的无所适从,适当的情绪宣泄也无可厚非,体现出理解、包容乃至欣赏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是个性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毕业生选择用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来纪念毕业是高等教育的的失败,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用一种放纵、低俗的姿态展示毕业生的内心状态,它“更像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学生求学四年的表现,还折射出整个大学的学风及文化修养”,[2]它所反映的是高校颓废。

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每个人的观点或许会不一样,但联想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离校之际的事故,或许这种放纵的结果过于严重。2012年6月29日,浙江大学毕业生袁辉为了用疯狂方式纪念毕业,决定跳西湖拍照,不幸溺亡,终年22岁。袁辉曾在网上发消息表示不要失败毕业季,学士服照没意思,要拍爬树跳湖毕业照,如果没有这纵身一跃,他将赶赴北京实习并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已经拿到了一所美国大学的博士全额奖学金。

笔者认为,毕业离校或许需要一些记忆,但为什么不能是积极向上、更文明、更有内涵、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庆祝毕业,比如说 “毕业前给母亲提一条建议”、“给留守儿童捐赠一本书籍”、“给学弟学妹们一些提示”,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成年人、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如果普遍以离经叛道的方式来纪念毕业,我想这是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的反映,也是高等教育的失败。毕业文化重在引导。

3.如何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如何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结合自己近几年毕业班辅导员工作的经历,总结为八个字:引导、教育、管理、制度,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文化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班集体、党团班干部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文化观,倡导学生文明离校。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涯和成长历程,从而培养学生感念老师、感恩母校之情;引导毕业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典型案例,特别是发挥毕业班党员、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毕业生中树立文明的离校价值观;在毕业生中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吃大喝的“毕业聚餐”;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和面对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正面引导为主。

3.2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人格教育贯穿四年的大学生活,着重治“本”,而不仅仅是毕业之际。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于大学四年,才能真正使“文明”深入毕业生内心,才能解决毕业生文明离校“本”的问题。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体系较全,建议学校能否安排一部分课程给辅导员,让辅导员给本班学生上课,不仅可以增加辅导员与学生了解的机会,也更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较一般任课教师还是要深入一些。同时,作为辅导员,大学四年未能给自己的学生上过一门课或许也是辅导员的遗憾。另外,毕业之际邀请一些知名校友作返校报告,发挥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入职教育,我想这些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

3.3 加强班集管理,发挥班集体、党团员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内集体活动。步入四年级,很多班集体的管理相对弱化,弱化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实际的工作,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无暇顾及。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积极推动班集体的建设,做好班集体的服务工作。比如在大四上,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传递,让学生能充分就业;大四下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在毕业之际,开展毕业班系列活动,让毕业生有事可做,通过各项文化集体活动,便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毕业文化观。

3.4 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监督体制是工作规范化的保证,学校应该在了解毕业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情况下,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离校文明文件,并向全体毕业生进行公示,以此指导毕业生文明离校,从而避免“随机式”的处理问题的方法。2006年,国内某高校一名毕业生因学校宿舍停电,影响其看球赛,怒砸学校的消防设施,造成不良影响,在毕业证书发放前两天学校做出决定:以破坏消防设施违反了刑法规定决定取消其学历学位授予资格。对于学生的管理,应该宽严相济,以教育为主,但在违反校纪校规,特别是违法乱纪的问题上,则应严肃处理。

毕业生的文明离校重在引导,让毕业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毕业离校中倡导积极向上的毕业文化。当然毕业生文明离校更关键的在于学校四年对学生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付出,学会去感恩;而做好毕业生的服务,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困难,这是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基础。

[1]陈于清,等.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2] 李凌,等.毕业活动应多点文化,少些粗俗! [N].中国教育报,2011,(6).

猜你喜欢
离校毕业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今天毕业了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毕业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离校出走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