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方法探讨

2013-08-15 00:52胡金凤
关键词:研究成果知识结构理论

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1450)

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提炼、结晶和升华,也具有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逻辑性。

思想政治理论,要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巨大的变化,转换它的研究方式。包括研究的基本课题、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尺度的转换。

现代科学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人类已经从原来的农业文明过渡为工业文明,又进入到后工业文明;也引起人们社会存在的变革,当代中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隐含着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和民主法制的政治取向,这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变化,思想政治是研究人和社会的,整个人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了,我们的研究方式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还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发生深刻变化。正是这种变革,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有一个根本性的方式转换。

思政理论的时代性体现在要面向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实际;要面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要面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要面向专业理论与实务研究及教学研究的实际。在面向实际的大前提下,选准研究课题至关重要。课题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与课题相关的客观因素,如课题本身的重要性,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状况以及社会需求状况等,更要考虑驾驭课题的能力,如知识结构、学术专长、资料积累、对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及社会联系和信息渠道等。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多有利条件或具有相对优势、社会的现实需求或潜在需求较大的课题,作为思政研究的切入点或生长点。

二、思想政治研究的基础性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很高的悟性,强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这些都要求研究者要打好基础,厚积薄发。打好基础,最根本的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宝塔型”和“树干型”两种。“宝塔型”知识结构广博,继求上展,渐趋狭小到某最高点便中止。具备这种知识结构出成果既快又多,然而后劲不足。“树干型”知识结构则一门专精,向地下深扎根须,然后伸出地面,长出树干,衍生枝叶花果,再生性强。具备这种知识结构虽耗时较长,但有后发优势。思想政治教师从事研究工作,应扬长避短,逐步建立起“宝塔型”与“树干型”优势互补的知识结构。研究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不是概念系统的不可能称之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我们之所以能够叫做专业的教师、专业的研究人员,我们所具有的别人所不具有的首先就是一套概念系统。

真正的概念是蕴涵着一套背景知识的。每个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背景知识是最关键的。思想政治研究难就难在下苦功夫去占有一套背景知识。知道这些东西和自觉去掌握这些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个学习历史的过程。最基本的经典著作应作为最基本的训练。

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应该自觉地形成一套研究思路。研究要面向本文、面向现实、面向自我。要多读书。要进得去,要出得来,这是一种更重要的思想准备;真正的从实际出发要有背景知识,所以又必须与现实拉开间距,才能理性地把握这个现实,才能理智地引导现实要面向自我又要跳出自我,既不囿于成见,又不流于空疏。

思想政治研究的评价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五个标准:解释原则的创新、概念框架的构建、背景知识的转换、提问方式的更新、逻辑关系的重组。最难的是解释原则的创新。

三、思想政治研究的创新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应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探寻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创新,一般是指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创新至少可以包括理论创新、对策创新、方法创新、体系创新等。关键是要有新意,即要研究新问题,采用新方法,援引新材料,提出新观点。

要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多读一点经典的书。准确把握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进展,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或新对策才有可能是创新。

最重要的是发现理论困难,才能创新。要强调问题意识,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

创新要以科学性为前提。创新是要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力辟新见。要破除教条主义,摒弃虚无主义,决不趋炎附势。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

论文是把一个道理讲明白。所以论文在于论证,论证在于逻辑。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就是论证的力量。

四、思想政治研究的精粹性

理论研究贵在出精品。研究成果要精益求精,应具有透彻性和精粹性。所谓透彻性,即观点要深邃,且能自圆其说;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自相矛盾。所谓精粹性,即要精炼、通俗并富有文采。精炼,即突出重点和新意,文字干净利落;通俗,即深入浅出,除了必要的专业术语之外,尽量说通俗话;文采,即讲求表述艺术,精雕细刻,以增强科研成果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要做到精粹性,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要研究社会、人类,要从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所以首先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一种渴望。

把自己想清楚的道理告诉给别人是一种审美愉悦,美的心理体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在研究的结果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常人所难以体会到的一种美的体验,一种创造的心理体验。马斯洛说过,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而审美需要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实现。能够达到一种美的心理体验,那么我们的人生和工作就是快乐的。

五、思想政治研究者的坚韧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欲在研究中有所建树,还须苦学深钻,锐意创新,持之以恒。首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诱惑”。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劳累且清苦。必须以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和利国利民为己任,不羡权贵,不慕骄奢,不图虚名,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要殚精竭虑,循序渐进。理论研究是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除了要博读泛览、深入实际、发挥团队优势并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之外,确实需要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这对于从事研究工作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水平和成果档次的由低到高,研究领域的由窄到宽,研究成果的由少到多,也是一个累积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应该提倡“为学术而学术”,重要的是一个求真意识。对于思想政治研究来讲,我们的学术研究的余地是相当之大的。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来说,就更有工作的余地了,为学术而学术是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做什么都能够得到这个社会的承认,学术的选择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六、思想政治研究的社会性

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一旦被社会所承认或采纳,就会产生效益。科研成果的效益至少可以相对地区分为学科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如果推动了学科建设,即具有学科效益;如果推动了经济发展,即具有经济效益;如果促进了社会进步,即具有社会效益。一般说来,有价值的对策研究、教学研究的成果一旦被采纳,其效益则体现得较为直接而迅速;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即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其效益也体现得较为间接而缓慢。优秀的、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应当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或者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或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或者能够开拓人们的学术视野;或者能够传承文化并给人们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启迪,等等。总之,应该具有学术与现实双重意义。

衡量科研成果效益大小的根本标准是社会实践。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学胡福明等一些理论工作者共同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迅速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它对于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还需进一步的培育和发展。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大多属于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实用性、应用性成果偏少,思想政治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引导、预测和评估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前瞻性和导向性功能尚未充分显现。研究者对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以及是否能够转化并不关心,造成应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能够被社会转化的则更为有限。

要做好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研究者应走出学校,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多方位、深层次的接触,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到实践中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课题。加强成果的转化意识,要根据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有的放矢地解决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和困难。

可以向社会的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评估调研、决策咨询等智力支持。思想政治研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已在实践中得到无数次的证实,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轨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都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急需人们去认真探讨。而且,思想政治研究的成果往往涉及到社会体制的重大方向,并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当及时有效地使思想政治研究成果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学生头脑,使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提升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可以进行思想政治研究成果的社会普及和推广。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转化为人们的思想,也是成果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这种转化可以使理论研究成果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

上述六条中,时代性、基础性、创新性、精粹性是途径,社会性是目的,坚韧性则既是前提,也是保证。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教师要搞好科学研究,也需要有“百家争鸣”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崇尚科学与倡导奉献的舆论氛围、科研队伍和团队合作、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客观公正的成果评价机制、健全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学术打假机制以及完善的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客观条件与之相配套。

(注:本文系2011-2013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教育专项重点课题“多样化文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研究”研究成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知识结构理论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