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探析

2013-08-15 00:52王志文郑文俊
关键词:被调查者本科生毕业生

王志文,郑文俊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2009年12月1日,我国政府首次把对旅游业的重视上升到中央战略级别,经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指出到2015年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要求整合旅游教育资源,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努力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1]随着入境、出境旅游人次的逐年递增,我国旅游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而目前我国实有旅游从业人员约600万人,距离所需还有至少200万人的缺口,而这个缺口还将以每年2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唐晓鸥,2011)。

截止2010年底,全国旅游高校共计967所,当年招生人数不到20万人,毕业生人数16.5万人。据调查结果显示,旅游高等教育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仅仅占30%甚至更少,培养了四年的本科生却不在本行业内就业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流失(徐鹏,2012)[4]。以广西为例,2007-2009年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85%,旅游行业内及旅游相关企业就业率仅为33%,行业内部就业流向不均衡,就业地域流向偏向一线城市(邓秋霞,2010)。旅游管理本科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对学生来说,是对本科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分析影响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寻其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为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奠定基础。

有关旅游管理就业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从现状分析和调查、就业因素、就业意向、就业倾向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徐鹏分析了高等教育就业难、行业流失率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徐鹏,2012),唐晓鸥从旅游高校培养、旅游本科生自身建设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解决“非本行业就业”的局面(唐晓鸥,2011),周波则从探索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心理等因素研究入手,提出端正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及思想,更新高校人才教育模式等建议(周波,2005)。从定量研究的角度,邓海霞从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邓秋霞,2010),候平平对求职意向进行了问卷分析(侯平平,2012),梅虎分析了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于本行业就业的关联性,并分析得出促进旅游管理本科生本行业就业倾向的因素和抑制旅游管理本科生本行业就业倾向的因素(梅虎、詹泽慧,2009)。

总体而言,有关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研究,多数结论停留在主观判断基础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定量研究多集中在现状分析、求职意向和与本行业就业倾向的分析等方面,鲜有从毕业生的角度探究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参考了相关资料之后,从选择的行业和地区为突破口,分别从社会、个人、高校、家庭和意向单位等五个方面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提出在如何引导旅游管理本科生科学就业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二、调查设计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影响旅游管理本科生择业的因素非常多,为更准确地全面了解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本文综合参考文献和对学生深度访谈,从选择就业的行业、就业的地区入手,分别从社会因素、个人抉择、高校引导、家庭影响和意向单位条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08级196名统招本科毕业生,调查时间是2012年4月27日-5月12日。一共发放问卷130份,有效填写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0%。

(二)数据分析

1.选择就业的行业、就业的地区分析。根据调查显示,在11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2.31%,女生比例为57.69%,旅游类专业中女生比较多,基本满足旅游学院男女4:6的比例。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占88.46%,余下为考研,而在希望就职的单位类型选择中,外企或合资企业、政府机关、科研学校等事业单位牢牢占据前三位。在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时,71.15%的本科生表示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主要看重专业对口及就业前景。就业地域的选择则是离家近的城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江浙沿海地区为前三选择。

2.社会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因素包括企业和整个就业的大小环境以及社会对该行业该职业的评价,根据问卷分析影响本科生就业的三大主要社会因素是企业薪酬福利待遇、社会对所从事职业的评价和个人发展空间。71.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发展空间是影响本科生就业的众多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62.5%的被调查者选择企业薪酬福利待遇是否被社会认可为重要影响因素。19.64%的被调查者认为岗位社会声望是影响其择业的重要因素。

3.个人抉择因素分析。在个人因素的调查中自身核心竞争力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84.62%的被调查者选择该项,其次是51.92%的毕业生选择个人兴趣爱好,个人心态则以46.15%位居第三,其中选择家庭背景关系的仅占9.62%。在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方面,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分别以80.36%、62.5%和57.14依次排在了前三。

4.高校引导因素分析。71.43%的被调查者认可了高校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生就业,58.9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当安排更加合理的实习实践为就业奠定基础,46.43%的被调查者迫切需要切实有效的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此外,仅30.3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设置的课程合理,19.64%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5.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家庭环境在本科生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不大,46.43%的调查者认为择业的时候会考虑家庭相关的因素。其中在工作获取的方式上面,75%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寻找,通过学习招聘会的有11.54%,利用家庭亲友关系的为13.46%:

6.意向单位因素分析。意向单位因素的重要性按李克特5级量表评价。发展潜力、工资报酬和工作环境平均分分别为4.57、4.25和4.16排在前三,而工作地域、社会地位和专业是否对口平均分分别为3.71、3.7和3.09。

三、结论

结论一:影响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自我认可”。根据对社会影响因素、个人择业影响、高校引导、家庭影响和意向单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影响旅游管理本科生择业的因素是在个人择业过程当中最自身竞争力的客观评价,其中就包含是否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旅游管理本科生自身竞争力的调查可以看出,多数本科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全面,不自信,而导致了择业过程中无法合理客观的定位薪酬待遇,表现出对工作的发展前景特别重视。

结论二:高校对旅游管理本科生科学就业的引导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校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对本科生科学就业的过程中,比如在实习实践设置、切实有效的就业培训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产学研三维一体的课程设置以及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当代本科毕业生对于学校在科学就业方面引导的期望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教授,更要求有对科学就业指导、个人能力客观评价和自身心理建设等某方面。所以本科生对于高校对于本科生科学就业的引导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深入的要求。

结论三:家庭对于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度较高。此结论的得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地域选择在离家近的城市占到了近40%,二是33%的调查者认为家庭环境对择业的选择影响较大,三是近10%的毕业生是通过家庭关系来获得第一份工作。虽然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毕业生不希望通过家庭关系获得工作,但是可以看出,旅游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受家庭影响较大,家庭的地理位置、价值观和教育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四、对策及建议

(一)与学生共同搭建自我能力评估平台。旅游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对于专业能力的评估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旅游相关的证书、等级考试,让学生在考证的过程中肯定自己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改革单一课程考核模式,结合课程内容设置有标准、有等级的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明确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而对于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则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各种比赛和各种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通过公众的认可来达到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在与学生搭建自我能力评估平台的过程中,家庭、高校和社会都应该扮演协助和幕后策划的角色,应逐步引导旅游管理本科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认可与肯定。

(二)完善产学研三维一体的旅游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体系。首先高校要明确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旅游职业经理人。然后结合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加强职业规划指导,为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输送合格的接班人。最后,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要积极平衡业界需求、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方的诉求,完善产学研三维一体的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

(三)改善、提升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大环境。首先要转变社会观念,营造尊重旅游服务人员,提高服务工作社会地位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一是要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营造尊重服务劳动的舆论环境,转变社会鄙夷服务工作的传统观念,二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可通过经常举办旅游服务技能比赛的方式,让社会认识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逐步形成尊重旅游服务的氛围;三是媒体要多宣传服务的价值,改变服务不需要付费的传统思维,让社会逐步肯定旅游服务的无形价值与有形货币的交换。其次要完善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可持续晋升机制,包括一线旅游岗位向上晋升的空间和晋升后社会的认可价值。最后是要使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业界专业人才能够无障碍沟通和对话。要规范旅游职业经理人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应逐步改善一千所高校、一千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混乱局面,是旅游业内专业人士在国际和国内旅游界无障碍沟通和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GXTSZY031)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J/OL].[2009-12-03].http://www.gov.cn/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2]唐晓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1,(28).

[3]国家旅游局.2010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J/OL].[2011-9-14].http://www.cnta.gov.cn/html/2011-9/2011-9-14-11-42-61705.html.

[4]徐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9).

[5]邓秋霞.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

[6]周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

[7]侯平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意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现代商业,2012,(2).

[8]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9,(6).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本科生毕业生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