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下裸露的灵魂

2013-08-15 00:53王宗仁
关键词:乡情柳树乡土

王宗仁

(王宗仁,著名军旅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土,乡土是家族的根,蕴含着生命深处的感情。当下不争的事实是,乡土越来越少,乡情日渐寡淡。置身于水泥森林里的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乡土的温馨却在冷却,致使不少人疏远了衣食父母,陷入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再者,为数不少的作品呈现的变了味走了型的乡土生活,遥远了以至陌生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人对乡村生活的真实了解。正是以上的根由,从八百里秦川乡村走出来的我,饶有兴致地读了任启亮的散文集《一路风景》中有关乡土题材的散文。这本散文并不全都写乡村生活,甚至可以说它只是本书的一小部分,但我看重这部分散文。透过这些跳动着浓浓乡间生活气息的文字,我看到了作者躁动和激情下裸露的灵魂。作者的乡土情结根深蒂固,他让我们在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对父老乡情的感情体验中,追回一种精神原乡。

启亮离开乡土后在城市落脚几十年,结识过很多朋友,天南地北国内国外都有,却很难找到童年时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那种感觉。“是呀,谁能像他们那样让你喝酒不愿喝敢把酒倒进你的衣服口袋里,谁又能像他们一样呼喊着你的乳名向听众讲述你儿时偷瓜摸枣的故事呢?我想,可能是故乡那山水之灵气、土壤之精华,还有先辈之血脉都深深地融进这些孩子们浑然天成、质朴纯真的天性中了,因此使不加雕饰的情谊跨越时空,走向永恒。”(《相识在童年》)也正是这“土壤”“山水”“血脉”营养了启亮的乡土散文。

任启亮散文中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分明是乡屋中的烛光,虽然并不如电灯那般耀眼,但放射着质朴柔暖的美光。差不多每一个细节都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或静谧着、或沉思着、或遐想着他和乡人的灵魂,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到对故土之恋和乡情之爱中去了。靠这些细节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弥散着乡人善良质朴的人格魅力。细节展现的虽然是故乡往昔的风俗民情,但就本质而言是作家对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父老乡亲生存形态的沉思。作者在数十年后追忆故乡的一人一事或某个场景时,选择了让读者共鸣的视角,这样可以使读者在无尽的联想中感受更宽阔的空间。

《忆柳》里有这样一个细节:那个偷偷爬上柳树枝叶中掩藏起来的乡村娃娃石头,给人感觉他也变成了一棵柳树。多么有趣味而又意境深长的联想!上学路上,孩子们在柳林里玩捉迷藏,石头不藏在伙伴们认为可以隐身的麦田里,偏偏爬上了柳树。“柳枝哗哗作响起来,接着飘起一片片柳树的叶子,洒落我们一身”,这时伙伴们才发现“头戴柳枝编织的帽子,手握自制的木头手枪”的石头藏身柳树上。向往自然,亲近树木,人与绿叶融为一体。多么美好的构思,多么美好的描写!如果作者对自然万物没有一腔深厚敬意之情,他的文字就不会流淌着如此丰满的温馨与细致。我坚信,当你把自己变好的时候,世界上好多东西都可能是你的了。

这是《遥远的杏树林》里的一个细节:异想天开的孩子们从杏园把几棵新发芽的小杏苗移栽到自己家里,虽然精心浇水、防寒,爱护有加,小杏苗最后还是枯死。为什么要移栽杏苗?孩子们自然没有想到它会枯萎,也许只想着“在杏园里追逐打闹,捉蝴蝶、逮蚂蚱,让那醉人的花瓣落到自己的脸上”;也许还想到那半黄半红的圆圆的杏子“挂在树上像一盏盏小灯笼,杏肉金黄透明,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小年纪的娃儿们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移栽杏苗。他们并不知道杏苗离开母土就会死亡。尽管大人们有过提醒他们也听不进去。我在揣摩作者挖掘出隐匿于生活中的这个情趣加情感细节的原始意图。小杏树从自由的空间移栽到了另一个外表看来更大的空间,失去母土,空间大了,却没有了自由。它寂寞无助,孤独无望。这使我联想到了作者在另一篇题为《相识在童年》的散文里,写道远离故乡到城市落脚后失去童年伙伴的那种无奈心绪:“在这一群既是同学又是同乡的童年伙伴中,我是走得最远的一个,也是他们联系最少的一个。每次回去探亲都是来去匆匆,有几次去一些同学家拜访还扑了空。……一位大我两岁的同学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快二十年了,你调了几个单位,也不知地址、电话,不能失去联系啊!’一句话让我面红耳赤,愧疚不已。”摹物在具神,画龙在点睛。“愧疚”二字就是它的亮点。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个意境延伸、扩宽,多少使人有点遗憾。

任启亮的生活和生命,还有文学,已经经过许多。曾经的青春蓬勃,风华正茂,可以说一路鲜花。回过头,会看到手中笔记录下的都是他对这片深深爱恋着的土地和生长在大地上万物的感动、感想和感激。遥望前路,大地在远方,生活在别处。我们期盼他的人生和笔保持不变的姿势,最后的抵达。

猜你喜欢
乡情柳树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情
乡土中国
乡情如歌
一坛乡情煨酒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侨讯乡情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