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2013-08-15 00:53杨文艺
关键词:皖北区域性文化遗产

李 娟,杨文艺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作为一个地域概念,皖北地区包括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以及滁州市的凤阳县、六安市的寿县等36个市县。皖北地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皖北自古地理位置险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有独特的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及医药养生文化,还有许多地方风俗文化如花鼓灯、五禽戏、泗州戏等。皖北还拥有砀山果园、亳州药材等农业旅游资源。皖北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注重发掘皖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包装并加以宣传,以此来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不仅能够为本区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也能够向世人展现皖北区域特有的民俗人文风情。本文多视角梳理皖北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皖北文化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为皖北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提供可行性路径。

一、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现状

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等。皖北地区文化内涵丰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文化遗产。皖北地区历史悠久,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颍河沿岸台地上就已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聚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演变,三千多年前便由聚落形成城邑,颍河流域是中国第一轮文化繁荣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文化的起源地,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如管子、老子和庄子等。皖北地区还出现了许多名传千古的历史人物,例如鲍叔牙、稽康、曹操等。皖北也是文人骚客长期驻留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萧砀属宋国,史称“宋绘闻天下”,老子和庄子均在此写下不朽的文化著作。韩愈、白居易、苏轼、袁枚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篇章。皖北地区曾是吴楚争霸战的军事要冲,也曾是南宋抗金战场,经历过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北伐等。后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烟洗礼。皖北地区有着悠久的旅游文化,拥有八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凤阳皇陵、皇藏峪、颍州西湖、淮南溶洞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皖北地区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历史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加以创新和继承,成就了皖北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遗存。皖北各地积极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申报到国家文化部门,并先后进入了国家遗产名录。例如花鼓灯,因其突出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审美取向,充分显示了中国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格调,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泗州戏则以其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和独特的表演方式,与安徽的徽剧、黄梅戏、庐剧并称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皖北地区现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 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个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和6个4A 级旅游景区。皖北地区人口众多,辐射相邻多个省份,拥有庞大的旅游需求。皖北地区文化遗产积淀深厚,为皖北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存量资源。但是,目前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市场开放度不高;过度依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较少;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等。这些都是目前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策略

文化生态学主张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性”进行研究。文化生态是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发展与和谐是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文化生态与特定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与文化历史传承等关系密不可分,而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文化生态学视阈,全方位探讨皖北区域文化生态体系的建构,找寻皖北地域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的实践基础。

(一)运用文化生态整体理论,找准皖北文化的区域生态位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文化则是经济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必须要对区域文化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从社会生态的整体角度探讨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不能忽视时空、文化等诸多要素,要注重这些要素所蕴涵的遗产节点构成的文化功能与价值。”[1]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皖北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必须要注重皖北文化的生态整体性,找准皖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区域生态位,最终实现对皖北地区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产业开发。

(二)运用文化生态群落理论,建构皖北文化的区域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文化生态群落主要是通过文化链、文化共生等使其内部相互关联并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提升文化生态群落的整体质量。价值观念、工艺技术、集群市场等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诸要素的效能及其互动关系是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系统条件。要科学评估文化群落中各要素所禀承的质量与水平,按照整体统筹规划的原则,促进文化群落各要素的结构性发展。”[2]皖北地区文化生态群落是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关键与基础所在,运用文化生态群落理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要避免出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和要素缺位的“短板效应”等。

(三) 运用文化生态发展理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皖北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系统是由诸多文化群落组合而成。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区域性多元文化群落各主其位,各司其职,在各自生存区位上进行着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以维护区域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培养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区域文化生态生长机制是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皖北文化具有淮河文化与皖江文化交汇成的独特地域特征,皖北文化生态群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皖北区域文化的生态学研究,必须要注重区域文化生态生长机制的培养,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皖北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学研究为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皖北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需要加强舆论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政府应引导成立省市各级民间文化协会,为皖北文化工作者搭建有效的文化建设平台。要注重与文化区各地方高校的合作互动,协同创新,实施皖北文化工程合作项目,依托课题,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各类专门性的文化建设人才,提升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整体素养。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淮河文化”品牌为依托,实现皖北文化设施的规模效应,创建优质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以提升皖北文化的整体品位。“制定皖北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着重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不断创新理念,打造老庄文化、明皇陵、寿州古城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立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库,编制皖北文化旅游产业合作项目指南,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重要的信息源。搭建皖北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平台,组织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交易活动。”[3]

皖北地区近年来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建设区域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承担了区域性文化保护工程和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引入了各种高科技技术,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与开发。皖北各级政府相继成立区域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组织,主要进行区域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遗工作。博物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也为皖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下重要的物质基础。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开发,是区域文化全面性的研究方式。

三、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可借鉴路径

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是以区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整体性是区域系统性的表现。每个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区域中的经济和文化也呈现出不同形态,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则要结合区域性特征来进行。皖北地区正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区域文化旅游、文化服务与管理水平,但目前皖北地区文化发展与区域特色文化建设还受到包括经济基础在内的各种因素制约。因此,区域性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局限性。研究区域文化要结合不同区域文化的自身实际状况,以制定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多样性路径。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则为区域性文化生态建设与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一) 要加大区域经济实力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发掘和整合区域性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要把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区域文化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实力是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前提,要舍得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方面加大投入。皖北地区注重发掘和整合区域性文化资源,对各项文化资源进行田野调查,列出详尽的保护与开发细目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造成区域性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首先要提高区域性文化竞争力。要注重区域形象,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教育等服务在地区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区域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在文化类型和形态结构上,必须要凸显出区域文化的独特个性品质。区域文化的内涵、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等都要符合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时要注重保护性开发,应善待历史文化,以全面提高区域的文化品位。

(二)要培育和谐发展的区域文化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

皖北地区注重建构自然环境与文化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审视,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发展。“区域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文物古迹、历史环境和非物质遗产,还应以实现整个区域的自然、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区域发展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4]通过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与环境等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区域文化与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区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三) 要凸显文化生态的区域特色,注重保护区域文化系统中的原生态文化,坚持以系统视野来建构规模文化,全面实现文化格局的升级

皖北地区注重文化格局的整体升级,关注区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无论是地域文化,还是文化生态或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形态复合性,需要建立区域整体性保护策略。“‘整体性保护’注重对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主要是通过区域整体规划,并由社会公众与地方管理机构共同参与,以最终实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保护规划需要综合审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将文化生态保护与振兴地方经济等区域发展目标进行整合。”[5]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要具备系统视野和生态意识,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布局结构,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要突出各地的主题文化,以主题文化为核心,全面联络辅助性文化和相关性文化,实现区域文化的结构性提升。“只有把文化景点提升为文化景区,把文化观光延长为文化体验,才能真正把区域文化做大做强。”[6]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各地区文化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提升,区域性文化建设研究正是在这种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皖北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是安徽乃至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振兴目标。皖北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是皖北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有利于促进皖北地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开发,加强文化遗存、民俗传统等文化资源之间互动效应的链接,形成主题性文化资源区间,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整体繁荣。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是目前中国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区域性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开发也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手。

[1]朱以青.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兼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6-160.

[2]陆静.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文化生态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5.

[3]张崇旺.皖北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文化学刊,2011(2):79-81.

[4]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8-69.

[5]曾芸.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1-92.

[6]孙语圣.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7-99.

猜你喜欢
皖北区域性文化遗产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与文化遗产相遇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