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3-08-16 02:12王娌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害虫园林

王娌莉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广西 钦州 53500)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课程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培养综合防治能力为主线,注重突出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的结合,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的需要的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园林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近几年来,各中高职院校掀起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我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133”教学模式,即每一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个知识点,重点掌握三个技能,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笔者对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确定培养目标,并根据工作过程的导向和“133”教学模式的要求做好教学计划

根据中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技能上达到对园林植物病害和虫害防治会识别诊断、会分析原因并会制定方案及组织实施 (尤其是危害严重时的化学防治方法)的植保三项技能的要求;同时,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本着理论够用,实践要精的原则,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做好了教学计划,现列出本课程的三个知识点和三个技能及技能考核项目(见表1)。

表1 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害课程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表

我们会在教学的第一课时将上述具体要求与内容告诉学生并张贴于教室的宣传栏上,而后的课程教学与实践都围绕这个来实施。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可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则根据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过程是:病虫害调查——病虫害识别——病虫害防治。我们将实训内容分别填充到每个模块,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各模块具体内容列表

利用植物的季节性与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教学时数适当安排实训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集中在每年5~10月份,在这个阶段应使学生对病、虫、草的为害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有系统的掌握。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难完成以上的实训内容,因此我们将实训内容进行了调整。首先,把实训内容分为小组项目和集体项目。食叶害虫(叶部病害)调查、吸汁害虫(煤烟病)调查、枝干害虫(病害)调查、地下害虫(根部病害)调查为小组项目。每个小组项目都将当地某种主要病虫害作为观察学习的重点,如食叶害虫以小叶榕白蚕蛾、苏铁小灰蝶为重点,吸汁害虫则以芒果扁喙叶蝉和荔枝蝽为例,枝干害虫以白蚁为例等。将整个教学班级分成4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子模块,模块的内容包括病虫为害状、形态与症状、发生规律、防治后效果的观察。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记录情况公布在宣传栏,小组负责人利用晚自习时间对本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总结。

集体项目就是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加的实验和实训。我们根据植物的季节性与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当安排集体实训。每年的3~5月梅雨季节是园林植物病害的高发季节,我们将有关的病害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安排在这段时间进行。5~7月为食叶害虫高发期,则与之有关害虫的内容就安排在这两个月进行。吸汁害虫则在干旱少雨时节发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结合园林养护管理来消除越冬的病虫草可以减少越冬基数,为明年的防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每个模块的实践内容顺序则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进行安排。拿病害来讲,病害的发生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物的病原和非生物的病原,在发生后我们对症状进行诊断:是否是从点到面,是否有病状和病症,实验室镜检,组织培养等一系列手段来确诊。知道了病原后就可以有依有据地去防治。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摘除法、阻隔法、园林栽培技术、化学防治等,应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病虫,让学生体验各防治方法的优缺点。集体项目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每个环节,这样不仅把书本知识真正地运用了,还强化了技能训练。

综合实训则通过教学实习进行,使学生学会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掌握病虫害田间调查与防治方法。实习结束后,要写出规范的实习报告,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开展实践教学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首先,充分利用我校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内容在实验室边讲边看。对体形微小的害虫和微观病原菌形态,借助实验室配备的显微镜、解剖镜,不仅外形而且内部构造都一览无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在实验课上专门讲授、示范“两镜”的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和研究某一类病虫的发生规律,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病虫进行课程讲解,如榕树的斑蛾。在重点突出与防治法关系密切的病虫特性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生化培养箱等)饲养昆虫,然后对它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学生在教师讲解和饲养的过程中搜集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写出读书笔记,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另外,病虫害标本要合理利用与补充。标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直观地认识病虫草,它的补充一般是购买和学生自己制作。我们在第一项技能考核中就要求学生采集至少2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昆虫样本,制成干标本,并要求学会进行分类。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展示美感和技巧,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昆虫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校园是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实训的大课堂 教学实习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环节。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不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实习,其学时数约占总课时20%~30%。我们的教学实习多在校园内进行。我校是一所有80年办学历史的森林式校园。校园里一条条郁郁葱葱的林阴小道见证了学校的成长,每棵树就是一个标本,是不同时期园林发展的标志性代表,校园更是植物园。因此校园就是园林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我们在校园的园林植物上开展了多个项目式教学。如南方特有的芒果短头叶蝉的发生与防治,榕树的管蓟马、木虱及朱红毛斑蛾、榕透翅毒蛾、白蚕蛾等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盆架子的花木虱与绿翅绢野螟的发生与防治;女贞潜叶跳甲的发生与防治;荔枝蝽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防治等。并把校园的一部分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训基地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 我校的实训基地除校办产业六十多亩的园林花卉苗圃外,还有市内的几家大型园林公司。学校的苗圃主要经营盆栽花卉的对外出租及校内花卉的摆放。园林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在这里进行,有的学生还在课外时间在这里进行勤工俭学,一些常见花卉及其病虫害的识别、发生原因及防治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实践起来也很容易掌握。在大型园林公司则主要进行一些苗木的栽培及其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践,并与他们保持联系,当主要病虫害发生或进行大批苗木移植时,学生都会在实践现场,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每个过程或苗木移植的消毒工作。另外,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管理水平较高的生态园、公园、树木园、苗圃、绿化工程公司等处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教学。请专业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建园、栽培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改变了以实验室观察和验证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现场识别诊断。现场防治操作等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更加贴近实际。如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性的考察、昆虫一生的饲养观察、昆虫标本的采集鉴定、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农药的配制与使用和防治效果调查、园林植物害虫的田间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田间识别与防治、综合实训等。学生完全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训练,每一个实训都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从某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开始,直至最后三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课内实践的教学,也注重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课内课外实训并举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掌握三项核心能力的目标。

课内实训主要采取了“教、学、做、考”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讲明实训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必要时进行多媒体演示,然后进行示范操作。整个过程进行手把手操作指导,学生跟着学习操作,然后自主训练,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每一次的实训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提出问题或现场考核、现场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成绩。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特别注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例如,农药的配制与使用这个内容,我们将实训转入到生产实际中,如榕树是南方主要行道树,我们让学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取农药、浓度计算、农药称量、农药配制、农药使用等过程进行实训,完全在生产实境中进行。按照生产实际安全防护的要求,学生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进行农药的配制和施用,完成工作后对药械和余药按照生产要求进行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留下安全隐患。与过去在实验室实训方式比较,实训效果大有提高。

课外实训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根据三项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增加的,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学生自已查找资料,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并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所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考核。例如,学校新购进栽种的一批盆架子发生了严重的虫害:叶片两面长满囊状虫瘿。虫瘿在叶面突起,致使叶片卷曲、皱缩,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在5~7月时又有另外一种食叶害虫将叶片蚕食,树木已被危害得奄奄一息。我们布置学生对该两种害虫进行综合防治,要求挽救盆架子的生命。学生从查找资料开始,并对害虫进行生活史观察,掌握发生规律,找出薄弱环节,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许多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综合性项目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害虫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观察、为害程度调查、防治方案的制定、农药的选择、施药时期的确定、施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防治效果的调查和评价等。最终,盆架子又恢复了生机。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并产生了较强的成就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面授为主要形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较好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和资源,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专门开辟了视频动画专栏,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使用。如昆虫的一生、昆虫的变态、昆虫标本的制作等,使学生在教室就能感受到实境。另外,我们对收集到的多张植物病虫害光碟和现场拍的一千多张照片,通过加工,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文字结合了图像,使静态结合了动态,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定期举行技能大赛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这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已形成的一种共识,为了配合全区甚至全国的技能大赛,我校每年都定期举行校内技能大赛,借此机会也检验每个专业的技能训练情况。技能大赛的项目主要还是这门课程的三项重点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规定,如果学生在某项技能比赛中获奖则该项技能的考试成绩为优秀,期末时可以免试。因此,每个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每项技能的操作训练都很认真,学习效果明显。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先后参加了昆虫标本的制作和病虫害识别两个项目的技能比赛,园林专业的学生和植保、农艺班的学生同场竞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园林专业有8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考核制度的改革

《园林病虫害防治》是专业必修科目,它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总评、平时技能、技能考核、理论考试五个方面。其中,平时表现与作业总评各占10%,理论考试占20%,平时技能与技能考核占6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他的平时表现,在每个实训中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则为平时技能成绩,重点掌握的三个项目的考核为技能考核成绩。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已占该课程成绩的8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平时就必须认真学习,达到三项技能的要求,大大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较好。在进行职业技能工种考试时,很多学生选择了植物保护工种考试,并大面积地顺利通过。

[1]张红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2]杜宾.《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孙红艳,李克梅.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害虫园林
害虫的克星——七星瓢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