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2013-09-05 10:27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特教职业倦怠职业

唐 丹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47)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团体,面对的主要是有身心发展障碍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特教老师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其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职业倦怠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中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的一种过激反应,是在长期过度压力下产生的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一种衰竭状态。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界定

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涵义的界定上,研究者均参考了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职业倦怠(jobburnout)的概念,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躯体、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其三个核心成分为情感耗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3篇文献中职业倦怠也被称为职业枯竭。

二、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一)文献基本情况

此类研究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占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95%,表明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在近6年里发展迅速,普遍意识到职业倦怠对特教老师的影响。研究方法多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内容则从集中于情绪衰减、去人性化、低成就感3个方面逐渐扩大到社会支持、工作源、教学效能、工作满意度、人口统计学因素等相关内容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文献数量统计、研究方法概括及研究角度剖析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统计(篇)

表二不同研究方法统计(篇)

表三研究角度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测量

国内有关特教老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实证为主,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CL-90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自编量表、教师教学效能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绪劳动问卷等作为研究工具,其中Malasch的职业倦怠量表及其改编量表以及研究者自编量表的使用最为频繁,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以及量化分析。

由此可见,实证性研究主要针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特教与普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特定地区、特定类型的特殊教育老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者基本上是高校相关研究所或是相应的高校老师和学生。描述性的研究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而侧重对已有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分析,研究者多为一线特殊教育教师,集中于宏观层面的描述并未对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说明。由此可见,一线教师既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者之一,对自身的职业倦怠有很清晰的认识,也在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办法,但缺乏相应的专业研究方法;实证性的研究文献更注重从专业角度对所设相关问题的分析,所得结果多以量化方式呈现。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职业压力、人口统计学因素、教学效能、工作特征、社会支持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五大影响因素,其中又以职业压力和人口统计学因素最为突出。

1.职业压力

研究者普遍认可职业压力是引起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其来源主要是角色冲突、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其次是能力素质和待遇价值。角色的多重性和模糊性使特教教师在认同和履行职业角色时充满困惑和冲突,常常心力交瘁。在面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时,承受的压力不同,其职业倦怠程度亦不同。不同地域的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为:北京、上海等发达水平地区的特教老师职业倦怠高于贵州、陕西、重庆等次发达水平地区的老师。

2.人口统计学因素

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中,学历、教龄、职务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子,其次是专业背景、性别。然而对于学历这个因子进行的相关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刘在花[16]、王乐[11]和郭璐露[3]的研究结果就不一致,刘在花[16]的研究表明学历越高职业倦怠越大,而郭璐露[3]的研究表明学历越低职业倦怠越高,分析不一致的原因在于郭璐露着重在对特教教师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这个因子的研究而刘在花重在三个因子总的研究,对比刘在花的两篇文献发现在学历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是一致的;教龄在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中也非常明显,青中老三个时期的职业倦怠依次递减,这与马芳[12]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原因在于马芳侧重于低成就感的分析,但综合其结果符合青中老依次递减。特教教师入职最初几年职业倦怠就开始显现,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开始不断加重。第5-15年期间职业倦怠问题最为严重,以后大幅降低,这与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类似,分析原因在于新教师在最初几年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责任心强,环境适应和角色转换、自身能力的体现都需要一定的过程;而随着教龄的增长,特教老师在30多岁时职业倦怠感最高,该年龄段的老师大多是特校的中坚力量,任务重且繁杂,责任心和成就动机都是最强的,压力最大,职业倦怠也最高,40岁以后已掌握了一套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同时随着职务的提升、经验的丰富、工作满意度相对提高,其职业倦怠程度也逐渐降低;在职务影响方面,职务越高,承担的负荷越多,职业倦怠感越强,班主任职业倦怠高于一般任课老师;在专业背景上,特教专业的教师比非特教的教师职业倦怠高,原因在于特教教师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作和成就期望高,而非专业的特教教师大多从普教转为特教,相比专业特教教师他们更能满足现状;私立学校的特教老师职业倦怠高于公立学校的特教老师,原因在于私立学校老师在工作量、经济保障、学生障碍程度、学校的管理等方面都比公立学校差,教师职业倦怠高离职率也最高;在性别的影响上,只有郭璐露[3]明确说明:职业倦怠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其余的文献均提到性别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但只是对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三个因子中的某一个进行说明。

3.教学效能、社会支持、工作特征则主要是从与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工作满意度、敬业水平、家庭支持、职业承诺、幸福感等,目前对三者的研究文献少于人口统计学和职业压力。

(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有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学校管理、个人调节三个方面。

1.社会支持

在社会认可度上,对特教教师的认可度低于普通学校的老师,这与目前国内特殊教育的影响力不足有关,在社会意识上特教教师还没有进入到社会主流中。在待遇方面,虽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有特教津贴,但在贯彻落实上存在很大的地域差距,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而对融合班级老师的薪资还存在争议;在职业发展空间上,特教比普教学校教师少,很多非特教教师对特殊教育不了解,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而专业的特教老师大部分都只能停留在一线,在职培训和再次学习的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少。由此可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从社会整体大环境给予特教老师肯定非常重要。

2.学校管理

目前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层大部分是从普通教育过来,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性质并不太了解,在管理、教育教学上和特教老师存在一些分歧和不适应。良好的、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人性化和灵活性的管理方式是研究中讨论最多的,减轻特教老师的工作负荷,改善激励和提升的制度,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是有效预防特教老师职业倦怠的途径。

3.个人调节

除了外在环境和支持的改善,研究中都提到了个人调节的重要性,着重从个人专业成长、个人心理健康疏导的方式来缓解职业倦怠,强调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应重视职业倦怠,正面积极的做好自我调节,充分认识自己,目标适当,在有情绪和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动的寻求家庭和他人的支持。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结论

(一)肯定了研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必要性。随着国内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特教教师在面对这种高要求高期望时压力倍增,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程度越高,这与普通教育教师因压力产生的职业倦怠相同,具体共性,近5年来该问题研究的文献也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正呈递增趋势,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二)国内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普遍却并不严重。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出整体水平较低但具普遍性的特点,部分原因是基于实证性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选取的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另外质性研究因缺乏具体的研究方法多从宏观的层面进行研究说明,未进行深层地分析,也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实证研究虽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其结论多就数据而论,未作进一步分析。同时特殊教育要求老师有责任心,使其在去人性化的问题上不容易测查出来,而严重的职业倦怠者有可能出于职业的限定,有心理防卫不会轻易在问卷中呈现出来或者已离职。

(三)在具体的结论上部分不一致。如在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比中,胡颖[24]研究发现,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而金泽勤等人的研究发现普通教师职业倦怠高于特教教师。

(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区域型特征,发达地区明显高于次发达地区,在应对策略上是否可以将区域特点纳入进来;特教教师所在学校的办学性质影响特殊教师的职业倦怠,表明国家在大力推进普通公立特教建设的同时,对民营和私立特教机构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

(五)研究中关于农村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有2篇,表明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缓慢,对这些地区的特教老师的关注度不够,除了职业倦怠外,可以对农村特殊教育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特色、学生职业走向等。

(六)横向研究多而纵向研究少。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一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而对中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此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没有,是否表明高校特教老师职业倦怠低,还是由于高等特殊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集中度、工作性质、所面临的教育对象等的不同而不同于普通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时,对于融合教育中所涉及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师、巡回辅导教师以及相关教师的研究很少。

(七)国内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方向已经从职业倦怠的表现扩展和细化到与之相关的各个维度,不仅研究外在环境也开始关注教师自身的人格、心理等因素。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基础开始介入到研究中,从消极的角度转为正向肯定的问题解决,王苗苗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肯定了特教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探寻追求幸福的途径。

[1]郭英,董淑花.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四川心理科学,2004(3).

[2]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3]郭璐露.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

[4]李季平.上海市特殊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特殊教育研究,2001(4).

[5]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2).

[6]张佩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略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

[7]曾兰,黄红兰.浅谈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J].广西教育,2011(6).

[8]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

[9]李玉向.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1,(5).

[10]易晓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2).

[11]王乐,唐惠民,汪瑜,李玲.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12]马芳.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1,(2).(本文文章修改参考该文献)

[13]金泽勤,李祚山,刘晶.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14]郭雯,伍志鹏.贵州省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应对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15]冯裕华.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诊断及其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08(7/8).

[16]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4).

[17]金泽勤,李祚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8]郑杜甫,申仁洪.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19]刘炳霞.特教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研[J].中国残疾人,2007(1).

[20]刘在花.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0(5).

[21]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宋文霞.上海市特殊学校教师工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3]商秀梅,李高明.6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康复论坛,2007(5).

[24]胡颖.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应对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5]王苗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养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012(6).

[26]赵艳华,肖非.丹东地区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分析报告[J].基础教育,2009(7).

[27]王艳梅,武学杰.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28]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2.

[29]赵娜.武汉市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特教职业倦怠职业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