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文献计量分析

2013-09-05 10:04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随班听力障碍

李 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北碚 400715)

一、引言

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提出的全纳教育后,特殊需要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中国也提出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概念,“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中国化的全纳教育思想,其主要是指在普通学校招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自闭症等。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就是指,经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在听力、语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上,以及各方面发展较好后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普通学校的教育。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l]。既然我国有如此大数量的听力障碍儿童。那么这些儿童接受随班就读教育情况如何,以及是否受到他们需要的教育?虽然有不少的报告发表,但缺乏总结。本研究拟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94-2012年发表的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近二十年来中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文献取样

文献取样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搜索平台。检索条件:以“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94年到2012年,匹配为“模糊”,范围是“全部期刊”和“全部数据”。取样文献为1994-2012年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全部文献,在此基础上筛除一些内容与实际题目相差甚远的文献,共计54篇。

(二)分析单元

本文分析单元分三类,共6个单元。第一类是文献数量,第一作品署名单位地域分析。第二类分析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进行分析时,根据各文献的篇名,将文献分为综合研究和某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例如将《当前聋儿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这个篇名,将其划分到综合研究;再如《聋童随班就读的识字教学》[3]这个篇名,将其划分到具体研究,因此这个部分的分析单元分为:①综合性概述②教学管理③心理健康④与学业相关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识字等内容)⑤支持系统。第三类是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热点及发展。

(三)统计方法

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进行统计。对需要研究的文献的每个单元进行统计,不论1篇文献中出现某个单元多少次,只计一次。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发表文献数量总体分析

表1 1994-2012年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到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94年至2012年主题为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发表文献54篇(以2012年8月11日检索结果为准);与之相对应的同一时段内,研究“随班就读”主题的发表文献772篇;研究“听障儿童”的文献218篇(表1)。表1显示,2000-2003年,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文献数量最少,从2003年后发文量逐年增加,近3年大幅增长;且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文献量占整个随班就读研究文献量和听障儿童研究文献的百分比并也有同步增长。但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文献所占的比重很小。说明同时期,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与随班就读和听障儿童研究相比还处于比较薄弱阶段。

(二)第一作者所属地域及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根据文献中出现的第一作者所在不同省份统计文献数量(每篇文献计1次),以反映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文献中第一作者所属地域分布包括17个省市,51篇。 北京 6;天津 1;河南 4;陕西 1;安徽 3;深圳1;江苏 12;黑龙江 7;山东 3;湖北 6;上海 1;四川4;香港 1;河北 1;福建 1;重庆 1;深圳 1;未标明作者所在地域的有2篇。数据显示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作者主要分布在华东20,华中10,华北地区8,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基本对应。其中,第一作者分布于北京、江苏、黑龙江、湖北4个省区的研究文献31篇;占文献总量的57.4%。表明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占总体的70.4%。其他如西北、西南等地区较少,华南地区甚至没有研究文献。

统计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每篇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只计1次),考察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第一作者为高校或研究中心的有24篇,第一作者单位性质是基层工作者的有26篇,其他如报纸之类的有4篇。数据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研究作者以基层工作者为主体,占总体的48.1%,其次是高校或研究中心,占总体的44.4%。

(三)研究方法分析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54篇文献中,定量研究的文献有10篇,占18.5%;定性研究的文献有44篇,占81.5%;其中绝大部分定性研究文献为主观性的建议,有6篇是关于个案研究的,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思想的质性研究报告。

在定量研究的10篇文献中,以单个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的有7篇文献;只有3篇文献是对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对研究者使用的工具的频次统计表明,在10篇定量研究报告中,涉及研究工具7种,其中自编心理测量工具4种,国外心理测量工具有3种。国外研究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教师的APHAB量表。国内自编的测评工具有4种,内容范围比较狭窄,无论是对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综合评估、还是对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儿童具体问题的评鉴,目前均未有被人们所广泛认可研究工具。

(四)研究内容及发展分析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54篇研究文献中,综合性概述19篇;教学管理22篇,如程希春、胡忠宪的聋童随班就读的教学原则[4];程希春、胡忠宪的谈随班就读聋童的写作教学[5];心理健康5篇,如邵冰、田宝会的随班就读聋生的心理健康与缺陷补偿[6];王淑荣、国家亮等人的随班就读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7];学业相关的能力2篇,如孙洁琳的如何培养聋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8];支持系统6篇,如钱丽霞的论手势在西部地区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运用[9]。可以看出54篇研究文献中,具体研究最多,占总体的64.9%;综合性研究较少,占总体的35.2%。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具体研究主要分散在教学管理、学业相关能力、心理健康和支持系统研究中。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早期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安置问题,即是关于一些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综合概述研究,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倾向于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具体研究,如学业相关、心理健康和支持系统等具体方面的研究。而对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研究是热点。

(五)研究热点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管理是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热点,合计22篇。统计表明,在这22篇研究文献中,其中关于语文的教学10篇。包括语言教学模式3篇,主要概括出了听语教学模式、视话教学模式、手语教学模式与综合语言教学模式几种教学模式[10],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阐述;阅读教学1篇,张丽敏、胡忠贤、吴晶等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段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优势发挥,最后是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读写知识[11];识字教学1篇,胡忠贤、赵桂琴等人认为识字教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教学,每个部分的教学有相应的方法[12];拼音教学1篇,李勤、郭洪剑等人认为拼音强调个别与集体指导、课内外辅导、师生互助相结合的方式[13];写作教学2篇,方晓东认为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写作水平需要扩充阅读量,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其兴趣,对写作思维进行训练[14];语文成绩提高2篇,崔明强认为采用支架式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同时还通过一位成功的个案论证了这一方法[15]。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些研究主要来自基层工作者,能够反映出一种研教结合的趋势。

其他的关于教学管理的,英语教学1篇,林晓芳通过个案长时间观察,明确了英语学习的一些方法,如课堂教具、游戏的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如何维持等[16];教学原则1篇,程希春、胡忠宪等人认为听力障碍儿童教学原则应该包括直观性、辅助性、量力性、口语教学、全面评估的原则[17];其他关于教学管理的有10篇,如严雅洁的随班就读聋生个别化教学案例探讨[18]。

由此看来,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已相对成熟。

三、启示与反思

回顾近二十年来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多,研究工具本土特色化,研究内容也由关注学生的安置情况向关注学生支持、需要、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教学,总而言之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地域差异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尤其像北京、江苏等地方。从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华北、华东地区的绝大部分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即是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的地域差异,而这种不平衡性反应在现实中就直接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由此造成许多地区教育经费缺乏,无法有效开展随班就读;而有些地区却有充足的资源,随班就读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从前文的分析中也发现诸如资源教师培训类的支持性服务系统,仅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才小有规模。而这些支持服务系统中也存在缺乏系统性、流动性大等问题。郭俊峰在《聋儿随班就读应具备哪些条件》[19]一文中写出了聋童随班就读应具备的助听器、资源教师等基本条件。有关资料还显示[20]: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学校经费投入上的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经费配备比率相对最高,它比经济欠发达、经济不发达地区分别高7.95%、9.74%。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费的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少教学巡回指导、缺少资源教师等因素更加明显,而经济发达地区情况相对较好,即是说这些地区更容易得到实际的支持,将思想转化为实践。且东部的城市的管理者更强调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和谐,而农村地区的管理人员更加强调精英教学,对于教育公平关注较少,也就不利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二)基层工作者为研究主体,研究水平低

从前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众多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基层工作者,而这些成果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特点。这一特点致使我国近二十年关于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水平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较多,首先,是我国目前随班就读师资质量不高,不能满足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需求;其次,我国随班就读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不到位,培养方式、课程和教学计划等都相对落后;最后从教师自身素质看,据有关调查显示[21],许多地区人们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评价不高,教师的总体水平偏低,专业技能较差。有些地区,对公办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对随班就读教育不重视,甚至采用代课教师作为随班就读的教师,这样就导致基层工作者的特殊教育素养欠缺,最终导致随班就读教师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不足。而我国的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科研成果主要来自基层工作者,这就必然导致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水平低下。

(三)研究工具单一,缺乏信效度检验

过去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工具单一,主要是采用自编的研究工具,而这些工具大都没有进行信效度检验,如董理权的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状况的调查问卷[22],在文章虽然标注了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却没有数据显示其信效度;曾雪梅、朱玲、林永鸿等人的随班就读后聋儿自信心影响因素调查问卷[23],在文中未进行信效度检验。国外的研究工具主要采用传统的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量表,研究工具缺少多样性。由此可见,开发多样化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工具是今后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四)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支持系统建设研究不足

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中关于支持系统建设的研究相当薄弱。支持系统建设是随班就读工作有效进行的保障,对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引导、普通学校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接纳态度、助听器的研发配备、资源教室的完善以及各界的支持等因素。回顾近二十年的研究不难发现,对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研究不足;对如何加强特校和普校的合作关注较少;同时对改善普校教职工和领导对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儿童的接纳态度研究较少等。这些都使得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不高,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在加强传统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大力度对支持系统的研究。

[1]中国发布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newspaper.mofcom.gov.cn/aarticle/gebtt/200705/20070504721137.html.

[2]范军华.当前聋儿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1(3),222-223.

[3]胡忠贤,赵桂琴.聋童随班就读的识字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4(3):32.

[4]程希春,胡忠贤.聋童随班就读的教学原则[J].现代特殊教育,1994(1):30.

[5]程希春,胡忠贤.谈随班就读聋童的写作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4(5):30.

[6]邵冰,田宝会.随班就读聋生的心理健康与缺陷补偿[J].中国残疾人,2005(4):34-35.

[7]王淑荣,国家亮.随班就读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J].中国校外研究,2011(3):110-111.

[8]孙洁琳.如何培养聋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J].基础教育,2005(5):361-362.

[9]钱丽霞.论手势在西部地区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1(11):24-25.

[10]雷江华,邓猛.听觉障碍儿童融合教育语言教学模式论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2):13-17.

[11]张丽敏,胡忠贤,吴晶.聋童随班就读的阅读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4(4):28-29.

[12]胡忠贤,赵桂琴.聋童随班就读的识字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4(3):32.

[13]李勤,郭洪剑.随班就读聋童的拼音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4(4):30.

[14]方晓东.怎样指导随班就读聋童作文[J].现代特殊教育,2000(5):26-27.

[15]崔明强.运用支架式教学提高听残学生语文成绩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3(6):24-25.

[16]林小芳.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关于聋儿英语教学的个案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2):55-57.

[17]程希春,胡忠贤.聋童随班就读的教学原则[J].现代特殊教育,1994(1):30.

[18]芦雅洁.随班就读聋生个别化教学案例探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3):47-49.

[19]郭俊峰.聋儿随班就读应具备哪些条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2):34-35.

[20]王洙,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21]李泽慧.近二十年来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6).

[22]董理权,连勇.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状况的调查[J].中国康复,2003(4):261-263.

[23]曾雪梅,朱玲,林永鸿.随班就读后聋儿自信心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5):496.

猜你喜欢
随班听力障碍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