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东区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健康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3-09-06 06:06杜丽君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全科卫生

杜丽君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八大支柱”之一,信息化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2011年,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宁波市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单位之一,将卫生信息化作为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有力抓手,旨在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业务领域之间信息互通共享,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充足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

1 家庭医生制服务相关概念

家庭医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医疗保障体系,实施社区守门人战略,构建双向转诊体系,开通信息网络服务资源,最终达到保护居民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疗总费用的目的。综合国际上已有的做法,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现有政策体系下所指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和连续的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提供连续、安全、有效和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家庭医生通常具有全面的全科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全科诊疗技能,善于与服务对象交流,能够做出循证医学决策,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2 健康信息化构架和内容

2.1 健康信息采集、管理与应用体系建设 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中电子健康档案标准及数据架构标准,尽可能地接通健康档案数据的各种来源途径和共享应用途径,建立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健康信息采集、管理与应用体系[1]。真正实现健康档案服务居民“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功能 (见表1)。

2.2 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系统建设 如果说健康档案是整合各类数据的数据库,那么覆盖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各条业务领域的子系统是健康档案各类卫生信息的源头。如居民诊疗信息的第一发生与采集地是居民就诊的全科医生处;居民健康管理信息的第一发生与采集地是社区中心 (站);慢性病、传染病的控制疾病信息的第一发生与采集地是居民就诊的全科与防保科;妇幼保健信息的第一发生与采集地是妇保科与儿保科;计划免疫信息的第一发生与采集地是居民就诊的承担计划免疫工作的科室。因此建设集各类数据于一体的健康档案,首先必须进行各业务条线上的信息化建设。目前,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医生诊疗、检查、公共卫生防控等各领域均实现了信息化运用,建成了如全科诊疗系统、合理用药系统、无线药房系统、无线输液系统、影像系统、体检流系统、自动检验取单系统、计划免疫系统、妇儿保健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家庭医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均能实现随时录入与调阅居民历史相关诊疗与健康信息[2]。

表1 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数据库业务组成Table1 The composition of health records database servic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Baihe street,Jiangdong district

2.3 协同医疗体系建设 区域协同医疗即某区域范围内通过管理和工作流的重组,各医疗卫生单位为某项医疗活动以信息化软件为工具开展协作医疗活动。随着居民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医疗的需求和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医院对居民的医疗服务从院内扩展延伸到院外以及通过网络开展不同地域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医疗提供了保障。

2.3.1 远程影像会诊系统 2009年,白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江东区卫生局全区部署下,与市第六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以专家和技术资源引入社区为立足点,实施了远程影像会诊系统。社区医生在中心完成拍片工作,将X线片图像上传至第六医院,由第六医院高年资医生出具诊断报告,较好地提升了白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2.3.2 远程心电会诊系统 2011年,中心及下属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启用了远程心电会诊系统,医疗资源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患者检测的心电图,通过网络传输至宁波市第一医院,由宁波市第一医院心电科专家进行诊断,并及时将结果进行回传,进一步整合了市级大医院的优势资源,实现了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资源共享,深受医院与群众欢迎。

2.3.3 市级医院远程挂号系统 2011年江东区以白鹤、明楼、百丈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宁波市首批试点,社区门诊医生通过公卫网,进入宁波市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联网宁波市第一医院、李惠利医院、第二医院、妇儿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生工作站预约挂取宁波市级医院专家号试点服务,拓展预约挂号新方式,破解部分患者不会使用互联网、电话预约挂号难题,提高专家预约挂号针对性。

2.4 卫生管理决策体系建设 从海量存储信息中挖掘关键信息,为决策层服务是信息化主要功能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心建立了卫生信息分析决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处方点评分析管理系统。

2.4.1 卫生综合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 卫生信息分析决策系统是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 (BI)工具,通过对中心各业务数据的挖掘分析,以形成对各种卫生资源和卫生信息统计分析的图形综合展示,实现对医疗业务、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业务的统计分析以及管理与宏观决策支持,为推进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精细化运作提供决策帮助。同时,中心及时将各类信息公布于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方便家庭医生及时阅知各类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落实整改[2]。

2.4.2 处方点评分析管理系统 处方点评分析管理系统是在医生处方用药过程中对临床处方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医疗机构处方工作的整体和细分情况,为中心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以达到合理用药,用药监测、管理的目的。处方点评分析管理系统主要是将整个合理用药管理依据管理的需要总结了三个管理规定: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通过多项点评指标达到多层次管理:单张处方的药品的数量、药品使用是否符合适应证、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注射剂型的使用比例、不合理用药比例。

2.5 公众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以居民三级健康管理平台为载体,推进居民健康管理系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移动式随访系统建设。中心逐步将服务模式“以病患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实行健康管理部 (中心)-健康小屋 (卫生服务站)-健康家园 (社区)三级健康管理平台。这三级管理平台承载了收集评估区域居民健康信息,组织实施慢性病管理与控制,开展以生活行为干预为重点的健康促进,实施居民周期性健康体检,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等多项社区居民健康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运行机制。

2.5.1 全科医生移动式随访包 2011年,中心积极推进3G无线协同服务。家庭医生入户启用了全科医生移动式工作包,该全科医生移动式随访包是以3G无线网络为依托,配备平板电脑、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快速血糖仪、快速血脂仪、血压仪等设备,配备了健康档案建立、重点人群随访、中医体质辨识、心理测试、快速体检等功能,确保家庭医生入户随访时,能同步调阅居民健康档案,同步检测,同步记录。

2.5.2 自助健康体检系统 2011年,中心分别在中心本部、孔雀卫生服务站、周宿渡卫生服务站建成健康小屋并投入使用。配备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心功能等自助式体检设备,向居民提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自助体检项目。同时,健康小屋内自助体检管理软件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对接,实现所有自助体检数据实时录入健康档案内,可供门诊医生实时调阅查询,为临床诊断及疾病初筛提供参考。

3 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

3.1 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功能 通过不断完善健康档案数据采集途径,中心健康档案将真正建成一套符合国家电子健康档案标准,记录居民一生健康信息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核心,为我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宁波市信息中心数据的存储与交换以及下步电子健康档案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3.2 提高了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信息化技术为健康管理提供了支撑、拓展、提升和整合作用。近年来健康体检信息的数据化,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慢性病的管理过程中,预防干预更加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中心内部健康管理实现了信息采集、健康状况评估自动化。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拓宽了医务人员健康管理的思维模式。传统的健康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健康信息的采集、储存,随着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的深入推进,健康管理不仅重视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全面检测、评估,还重视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全过程,即从过去单一重视院内诊疗服务到目前应用全科医生移动服务工作包,入户为居民提供实时检测、干预的健康管理服务。

3.3 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辅助管理决策 通过信息化平台使数据各个需求方有效地分析和使用,充分发挥了数据的价值和效用。依托先进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使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正规化。实时的业务统计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经济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状况、收支合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为收支两条线的贯彻执行提供分析依据;智能用药监控系统为规范医疗服务发挥实质性的作用[3]。

1 广州市中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案例[J].中国信息界,2007,5(15):18-22.

2 张丹,沈小平.基于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的模拟数字化医院的研究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10,26(6):14-16.

3 孙振兴,贲莉莉,王家杰.决策支持系统的现状与开发[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10,12(3):38-39.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全科卫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卫生歌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讲卫生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国家庭医生困局待破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家庭医生增强基层首诊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