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力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2013-09-07 09:05胡雪梅钟远惠李燕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服药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胡雪梅 钟远惠 李燕红 刘 宁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男二区,广东广州 510430

自知力是患者对于自身的精神认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称为内省力或领悟力[1]。精神分裂症中,自知力缺失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自知力缺失患者由于缺乏认知而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进一步会不承认自己已经患病,更甚者会拒绝药物治疗,因此,改善患者的自知力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2-3]。通过自知力的教育可以很好地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自知力,进一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4-5]。本研究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实施自知力教育并评估其效果,为精神科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接收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本院的诊断标准与中国精神疾病障碍及CCMD-Ⅲ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相符;年龄18~50岁,精神症状已基本控制,但自知力尚未恢复,能交谈合作,能理解完成量表测评。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0.1±8.6)岁;对照组中,男 24 例,女 26 例,平均年龄(29.6±7.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观察组不足8周出院1例,实际进入研究49例,对照组不足8周出院2例,实际进入研究48例。

1.2 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予以精神疾病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知力教育,原则上每周2次,每次30~40 min,共8周。利用每天查房或在执行操作、巡视病房等过程中与计划相结合随时进行相关教育;结合文字、图片等进行教育,由素质良好、知识面广、善于沟通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及主管护师进行。治疗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首先制订相关的教育计划,对于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做好判断,之后对参加自知力教育的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后,将3~5例患者分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保证有1名主管护师和主治医师负责,对入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了解,采用BPRS量表评估并对患者实施自知力教育,保持医患和护患的良好关系。在自制力教育中,依据病情的恢复程度、患者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接受的程度进行判断,以更好地调整教育的次数,最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详细的教育流程如下所示:

1.2.1 第一阶段 在进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后,通过集体教育向患者讲授相关的精神疾病基本知识,使其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及疾病给家人、社会以及自身带来的危害性,认识到治疗的迫切性。在集体教育结束之后,

如有未真正了解或没听讲的患者,则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这一阶段要在患者进入两组后的1~2周完成,教育次数 2~4次。

1.2.2 第二阶段 引导患者对自身因精神分裂而引起的相关症状进行反思,进而产生怀疑。这一阶段需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引导患者对发病前及发病后的状况进行比较,对以往异常的自身行为、大脑思维以及感觉等作相关比较,仔细研究,详细讨论,以便更好地对症状作出精确地判断,从而逐步地了解自身的患病情况。这一阶段的教育次数一般为 4~6次。

1.2.3 第三阶段 在病情处于稳定期时,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得到一定的减轻,甚至会消失。这一阶段通过个别教育将患者的病情好转程度及服药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领悟到药物的好处,增强药物的作用,这一阶段教育次数为4~6次。

1.2.4 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集体教育来讲解药物的治疗疗程、不良反应及其相关的应对方法,使患者对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有更好的认知,同时可以和患者共同探讨,研究导致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等康复知识。这一阶段的教育次数为2~4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1)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描述病情的严重程度,使用1~6分的评分方法,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BPRS的总分为18~126分,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这种量表的应用率大,信度高,效度好。(2)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对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定。使用0~2分的三级评分的方法,0分为没有自知力,1分为部分自知力恢复,2分为完全恢复。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患者的自身自知力也越高。(3)服药根据的依从性量表一般分为3级,不依从即拒绝服药;部分依从即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之下按时、按量服药;完全依从即自愿服药。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PRS评分及ITQ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ITQ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 1。

2.2 干预前后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破坏家庭的一种最严重的精神疾病,这种病的病程特征比较特殊,它在破坏患者劳动能力的同时,还会给患者的所在单位,自身家庭以及所处的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造成精神损失及经济负担。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临床实践表明,单纯的药物治疗对于处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患者来说,无法降低复发率。患者病情的反复性和患者对于药物本身的依从性等相关[6],而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知力恢复的情况。有分析证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康复以及疾病预防后的情况影响深远[7]。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BPRS干预前 干预后ITQA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9)对照组(n=48)P值62.46±9.52 61.78±8.69>0.05 36.38±9.70 37.25±8.76>0.05 8.35±3.24 8.16±2.86>0.05 18.28±5.62※13.18±3.92<0.01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n(%)]

在国内外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众多报道中,心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本院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自知力的教育,这种治疗带来的效果令人满意。本研究提示,同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ITAQ的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优势明显,充分表明在对患者进行自制力的教育中,随着患者自身的认知力增强,对精神症状的自我检测能力提高,病情辨别能力也相应增强。此外,在患者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对药物的正确处理和管理,对药物带来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有了正确认知,能把对药物的识别和自身病情的好转相联系,认识到药物治疗的作用,从而坚持服药,增强了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与此同时,有研究学者认为,在对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疾病的好转程度的判断中,自知力不可或缺[8]。在本研究中,存在部分患者在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时,其精神症状出现消失的情况,但他们的自知力无改善;接受自知力教育后,其对疾病的认识、症状的辨别能力、对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均有明显提高和改善。随着自知力的恢复,患者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了解增加,认识到维持用药的重要性,故服药依从性随之改善,有利于病情稳定,并有利于进行积极有效的维持治疗,以最终达到降低复发率的目的。

[1]郝伟.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2]Rebecca SW,Markus J,Florian S,et al.Attitude towards adherence in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t discharge[J].J Psychiatry Res,2009,43(16):1294-1301.

[3]Hlorca PM.Partial compliance in schizophrenia and the impact on patient outcomes[J].Psychiatry Res,2008,161(2):235-247.

[4]平红姣,陈立敏,虞晓煜,等.自知力教育对首发及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122-123.

[5]翟金国,陈敏,赵靖平.生物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7,188.

[6]赵宝龙,沈静静,施永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的三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4):233-236.

[7]赵靖平,杨德森.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1):58-59.

[8]李功迎,李凌江.精神障碍者的自知力及其评定[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1(4):222-223.

猜你喜欢
服药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