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围屋保护与开发对策探析

2013-09-19 06:2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围屋古民居深圳

杨 群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传统民居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深圳地面上至今仍矗立着一座座客家民居,是深圳客家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1]。但目前深圳客家围屋保护不力,损毁严重,围屋所体现的客家文化也日渐式微。如何保护客家围屋,做好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衔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深圳客家围屋的发展历史

深圳的客家围屋已有二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客家人长途跋涉、迁徙历史的见证,是深圳地区当年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无字碑。它们是在清代康熙前期“迁海令”解除之后,随着兴梅地区的客家人迁入而逐渐创建起来的[2]。大部分深圳客家围屋主要建于清朝乾隆至宣统年间,其中以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为修建的鼎盛时期。光绪之后,因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较少兴建客家围屋了。深圳的客家围屋风格独特,无论是结构还是建材上都与江西赣南和广东梅州等地区的客家围有许多不同之处,既继承传统,又因地制宜,有所创新。

2 深圳客家围屋的规模与类型

2.1 深圳客家围屋的规模

深圳的客家围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龙岗、坪山区的布吉、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地,此外,盐田区以及宝安的观澜、石岩也有一部分。据粗略统计,目前深圳保存较为完好的大中型客家围屋数量为100余座。其时代早晚、建筑造型、规模大小,各有不同,有的简朴原始,有的雄伟壮观,有的则是小巧玲珑,美不胜收。此外,深圳的客家还有大量最有价值的非物质遗产,比如属于客家体系的一系列风俗,鱼灯舞、舞麒麟、舞狮子、客家山歌甚至包括饮食方面,如客家大盆菜等,内容非常丰富。

2.2 深圳客家围屋的类型

客家围屋是客家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客家聚落的地方,就一定有客家围屋。随着深圳客家人的迁徙,其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也因地而异、类型多样,形成了独特而多姿多彩的客家民居建筑文化。按照黄崇岳、杨耀林两位专家的研究,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4种类型:方楼、圆楼、半月楼,椭圆楼、八角楼、围龙屋、四角楼及其他角楼、堂横屋、杠式楼、城堡式围楼、围村、碉楼、中西合璧式围楼、自由式围屋等。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2]。笔者认为,深圳客家围屋主要有城堡式围楼、围村、碉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这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特色及代表性建筑具体见表1。

表1 深圳客家围屋的类型

3 深圳客家围屋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保护意识薄弱

客家围屋曾经是古老的客家民系世代繁衍生存的居所,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围屋空置或出租,亦或是变成危楼。古民居中的居民纷纷迁入周边的高楼新居,还有些原住民已旅居海外,平日里人迹罕至,只有春节时人们来这里祭祖,宗祠才会恢复短暂的热闹。此外,由于老屋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差,所以租户多为低收入者,以回收废品、养鸡、种菜、养殖等为生。租户对于古民居保护意识薄弱,未曾认识到历史街区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使许多具有珍贵研究价值的客家围屋在岁月流逝中痛然湮没。

3.2 建筑损毁、坍塌严重

建筑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 可以反映出人类在特定社会和时代所拥有的特定思想和生活方式[3]。深圳客家围屋均为土木结构的古建筑,历经百年乃至数百年风吹雨淋等自然风化,大量的建筑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倒塌,自然损毁的现象较为严重。然而,更重要的破坏还是来自于人为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推进对古民居建筑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在旧城改造的建设性破坏下,大量传统民居整片整片消失,历史风貌几乎荡然无存。据了解,深圳古建筑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毁掉了10万间以上。如今,深圳的一些古建筑正成为“消失的文物”。目前,深圳只有鹤湖新居、大万世居等少数几座被幸运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的投资和保护,其余百余座客家民居则都面临坍塌废弃的威胁。即使有些围屋外观大体保存完好,但很多老屋由于年代久远,又屡遭岁月风雨的侵蚀,已经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有些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伴随物质遗产的逐渐消失,当地的风俗、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3.3 周边环境风貌破坏严重

以鹤湖新居等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例,按省级文物保护标准,文物本体周围30米为文物保护带,100米为建筑控制带。尽管目前这4大围屋主体保存还算完好,但它们早已被周围的居民楼所包围,成为城市中孤立的建筑本体[5]。客家围屋讲究整体生态环境、村落布局与自然和谐统一。但目前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一些本来处于乡村的围屋已经位于城市中心的地段,再加上客家围屋本身占地面积比较大,而城市的发展在规划之前并未考虑对古民居及周边整体生态环境和风貌进行保护,导致有些已位于市中心区的围屋要么被整体拆掉,要么被周围林立的高楼团团围住,在夹缝中生存。

3.4 保护资金匮乏

我国对文物单位的保护与修缮,是按级别立项审批所需经费的,国家用于古民居保护的资金匮乏,当地政府更拿不出或不愿拿出大量资金进行保护,从而导致大量客家围屋因无人修缮而任其衰败,最终被城市化中的推土机无情推倒。特别是一些没有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面临拆除的威胁更大。此外,修缮客家围屋数量众多,翻修规模大,消耗的资金也大,保护与开发任务较为艰巨,所需投入开发和维护修缮的经费也较多,对地方财政来说增加负担不少,导致许多面临坍塌的围屋不能及时得到修缮而变为危楼或一些围堡被用来低价出租的悲剧。

3.5 产权结构混乱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客家围屋保护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就是存在着产权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客家围屋保护工作尤为困难。因为深圳市目前的古民居产权基本上都是私人的,客家围屋通常居住着同一族群的居民,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产权不够明晰。产权在围屋的所有者们手上,政府若要保护甚至将其发展成博物馆需要征求每一个围屋所有者的同意,而这些客家人大多数早已迁出祖屋,只有少数还在原有的祖屋中居住,有的甚至已经移居海外,每家每户的想法和意愿都不一样,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产权问题不理顺将会是保护与利用中的一大隐患。

4 对策建议

客家围屋承载着一个地方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们不仅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而且浓缩和代表了城市应有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就古民居发展方向而言,总的原则是“抢救与开发并重,保护与利用同步”。保护是目的,开发利用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让传统文化借助古民居、街巷等载体继续延伸。

4.1 加大政府保护力度

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古民居是历史的沉淀,是城市的优势和文脉。对于古民居的开发和保护,需要政府的表率和带头,加大保护、建设的投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建议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在对全市的古民居进行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更为详细的统计和分类。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要及早挂牌,特别是对于有可能即将消失的古民居,文物、城建、规划等部门应该协商,提出保护方案。在城市日新月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对古民居的保护要有相应的法制法规。市政府要尽快出台深圳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或客家围屋专项保护管理办法。从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看,立法保护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客家围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制定保护规划,整体保护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指导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务必先行。科学规划,即结合深圳经济发展,旅游业的现状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布局,形成科学的开发决策。以龙岗区为例,其客家文化底蕴应体现在整体规划当中,紧紧把握住“客家风采”这个特色,一定能创造出富有地区个性和精神气度的杰作,它们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

整体性保护原则就是要保护古民居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风貌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所谓“整体”保护还应包括古民居中居民的生活活动等民俗特质。要保护真实的东西,对周围环境整治要“整

旧如旧”,包括和周边环境的协调,色彩、建筑形式、地理地貌整个协调的关系。

4.3 多方位筹集资金

抢救和保护深圳客家围屋,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面对数量日益稀少的古民居,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显然不够。古民居的保护方式应该是多样的,除政府投入外,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并无不可。民间自发收藏、保护、修缮古民居更是值得提倡,因为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标本库。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设立专门保护基金,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的拨款、企业商人、慈善机构、市场开发等方面,使得抢救和保护能延续下去。由于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十分巨大,政府应先将客家围屋分门别类,然后分轻重缓急,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先将最有价值的客家围屋抢救下来。建议市政府对大型的客家围屋予以整体立项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客家围屋打造成研究、保护、利用客家文化遗产的基地,带动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4.4 客家围屋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客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客家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4]。深圳的客家围屋风格独特,无论是结构还是建材上都与江西赣南和广东梅州等地区的客家围有许多不同之处,应该通过文化和旅游开发这种积极的保护方式进行利用和开发。

1)建立博物馆聚落。博物馆的灵魂是教育,它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而且可以解决客家围屋的修缮、维护资金的问题。加强引进民间资金,建立私人“博物馆聚落”。深圳坪山坑梓是客家围屋最集中分布的地区,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多达46座之多。建议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资金,将这些大大小小的围屋组建成博物馆群落,成立私立博物馆联盟。如可以是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名人字画博物馆、钟表博物馆、岭南文化博物馆、电影博物馆、邮票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等等多种形式。市民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领略客家古民居的壮观景象。

2)打造客家文化交流基地。与台、港、澳及国内梅州、三明、赣州等客属兄弟城市联动,定期开展国际客家文化艺术专题展览与名家讲座,使之成为客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重地。

3)利用客家围屋兴建客家民俗客栈、农耕生态文化创业村、传统手工及民间工艺作坊;开办客家小吃店、深圳地方客家特色店、客家特色小酒吧;举办客家传统民俗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进行民间工艺品开发、收藏、展示、交易活动等。

4)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一些能体现深圳本土文化内涵的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即“深圳客家围屋文化旅游线路”。 如参观客家围屋的 “鹤湖新居—大万世居—观澜永丰源陶瓷—观澜版画基地”和“坑梓客家围屋古村落”等旅游新体验线路。或在旅行社现有的“东部观光旅游”线路上增设、添加客家围屋参观项目,还可以聘请客家围屋后人中退休人士做“地陪导游”。 这样,既可以促进深圳客家围屋的宣传力度,又可以不断加大深圳东部旅游的文化含量。这样的旅游项目,对于现代人造景点遍布的深圳是急需的。

4.5 解决产权问题

因为深圳的客家围分布散,数量较大,产权较为分散,开发起来难度大。若产权无法达到统一,就无法对其进行开发。所以要尽快找到产权人,协商并达成一致的意见,通过购买、入股、租赁等方式统一使用权。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外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产权明确、归属分明。这些古民居拥有者如果不想住在里面,或因经济缘故无法维持保护资金,就可以把这些房屋转让给能够欣赏和保护的人,使这些历史建筑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发展。无论是拥有、管理、保护、转移都可以使客家围屋这一文化遗产得以全面保护。

5 结 语

缺乏厚重历史记忆的城市是苍白的,城市的高速发展不应以环境的破坏和历史的断裂为代价。深圳客家民居不仅是客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深圳本土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不仅可以增加深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还可以使深圳的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深圳在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善待历史文化,保护好客家围屋,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互相辉映。

[1] 刘丽川.深圳客家研究[M].南方出版社,2002.

[2] 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杜 鹰.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及文化内涵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2):59.

[4] 罗迎新.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J].热带地理,2010,5:301-302.

[5] 深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网址:http://www.szlgkjbwg.com/index.aspx.

猜你喜欢
围屋古民居深圳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围屋的月光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