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养书 执古驭今

2013-09-24 11:32李建春
中国艺术时空 2013年1期
关键词:技巧书法文化

李建春

从吴川淮的《以书为道》读到了他的文化品格。川淮生活成长在文化深厚的长安,才华四溢。我喜欢听他用地道的秦腔讲故事。与他交往常让我把他与贾平凹联系起来。他的文或字,蕴涵着浓郁的书卷气、文人气。这或许正是川淮近年来以长安书风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的鲜明特性。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主要指审美思想范畴,所谓“形而下”主要指审美物态范畴。“审美思想”与“审美物态”相互作用下派生出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则是介于“道”、“器”之间的文化形态。川淮对于书法的理解与实践正体现着这种文化形态,取得了学术与创作双丰收。《以书为道》则是川淮追寻书道的“精神流迹图”,诠释了他对书法的独到理解。以及展现他在古典的文论、书论及西方经典的哲学中追寻着与书法关联艰难的前行足痕。他的书论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而语言一如他的为人朴拙憨厚,心性善良,但内心却激情似火,波澜万丈。他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加上朴拙有趣的插图,成功地仿写了一个书家“很接地气”的本真状态,读后亲切感人。尤其他对中国书法所面临的矛盾、迷茫,所做的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思想性、艺术性极为独特,令人深思。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川淮作为一位书法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智慧。

无须质疑,书法写到最后考量的是文化修养。苏东坡有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黄庭坚强调“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汉文字学、汉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韵律学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而纵观古人经验,文化修养的核心是读书。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川淮历经孤灯寒窗,苦读诗书的磨练,因而他在寥寥数载便完成了由作家、诗人而书家的悄然嬗变,且出手便有不凡的表现。这除了他天资聪慧,对艺术形式敏锐的感觉和对技巧规律准确的理解外,文化的力量占了先机,书法仅为其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因此,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书家。

川淮善书,工诗文,兼喜绘画、篆刻。其中尤以书论与书法最为突出。就书法艺术而言,用笔和结字始终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技巧内容,同时也是个人风格得以确立和展现的基础。从川淮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用笔、结字技巧方面功夫深,基础牢。他的行楷植根于颜真卿,于《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得法最多,在笔势的灵动和字形的开合上颇得要领。又对何绍基用功甚深,所以他的行楷书点画既准确沉实,又富于流走跳荡趣味,字形的端稳从容与欹侧聚散穿插互用,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显得有源头又不落窠臼。而草书则以王世镗章草一格,兼及“二王”一脉,圆润率直,笔力雄健。楷书走的是北魏一路,下笔坚凝稳重,结体斜峭紧密,在严谨统一的面目中透露出个人的理解与再造。汉隶则是以张迁、伊秉绶为依托,通过个性化的点画形态来表现特定的古拙敦厚,富有金石气、庙堂气,给人一种笔今貌古的全新感受。而在以上述实践中,川淮始终把握住技巧规律的个性化追求,从而使自己的审美取向以及艺术风格由此得到显现。如果说川淮在基本技巧方面显示出对传统的把握运用能力,其对整体气韵的追求则显示出他在观念上的趋新。他的书法作品通过章法处理上对连贯流动与聚散开合的表现以及对轻重虚实对比效果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不同于前人和他人的新颖意象。《书谱》杂志张培元评价他的书法是“古意盎然,浑然脱俗”。

川淮有言:书法是书家最切身的审美实践,是精神上的“品茗”“论禅”。他追求笔墨中最真实的那个精神上的自我。因而,他把书法当成一种“玩”,没有了功利心,玩得更加开心,悠然自得。但由于他学养深厚,秉赋聪敏,且善学敢变,书法即成为其不期所遇的收获,是他文化的印证。这是一种境界!

显然,在吴川淮的整个艺术实践中,综合文化素质修养是他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与贯通中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支撑。他在诗词平仄韵律上对审美意境的理解,在绘画黑白布局中对传统文人写意精神的承接,在文章骈俪句式中对书法的刚柔用笔,在篆刻雕琢中对古拙雄强的熏陶等等,都滋养着其书法创作,因此,使得他的艺术实践很快走向和谐成熟。对于当代书坛来说,吴川淮是一位学术与创作兼优的成功榜样,他的书学里程及成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川淮是一个不懈追求的人,那天他会再度回到原点,背上行囊,重新出发!我们期待着他凯旋归来!

猜你喜欢
技巧书法文化
书法
书法欣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书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谁远谁近?
指正要有技巧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