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通方辨治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36例

2013-10-08 06:55张方东高乾良陈巧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气阴脉络气滞

张方东 高乾良 陈巧娟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宁德 352100)

肠结病 (不完全性肠梗阻In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由于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可致不良后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36例,均为福建省重点专科宁德市中医院脾胃病专科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经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诊断符合肠结病 (不完全性肠梗阻)标准的住院病人36例,按照辨证分型,气机壅滞19例,实热内结9例,脉络瘀阻5例,气阴两虚3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16~73岁,平均37.5岁;观察10天。4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疾病诊断

1.2.1.1 中医诊断 符合《中医急诊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具有不同程度、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1]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具备2个以上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可确诊。[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虚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1.2.1.2 西医诊断 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主要症状同上;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检查同上。

1.2.2 证候诊断

1.2.2.1 气机壅滞证 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1.2.2.2 实热内结证 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1.2.2.3 脉络瘀阻证 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传气停止,无矢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苔黄,脉弦滑。

1.2.2.4 气阴两虚证 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脉细弱或结数。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100%使用中药饮片肠通方加减,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疗程时间为10天。结合辨证论治灵活加减。以肠通方为基础方 (莱菔子、厚朴、枳实、木香、酒大黄、黄芩、芦根等),气机壅滞加丹参、檀香、砂仁、槟榔等;实热内结加黄连、败酱草、马齿苋、蒲公英等;脉络瘀阻加丹参、桃仁、当归等;气阴两虚加黄芪、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症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有改善,症状积分减少大于等于3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小于等于30%。

2.2 临床疗效

2.2.1 组间主要证候频率比较 患者的证候分布,从肠结病证候出现频率来看,肠结病患者具有气滞、热结、津亏、血瘀的特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痛、胀、吐、闭”等四大症,即腹痛、腹胀、呕吐、便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2.2.2 肠结病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频率出现比较 证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症候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主要症候“痛、吐、胀、闭”四组均有,临床常呈气滞热结夹杂、气滞血瘀夹杂、气滞热结伤津夹杂、气阴两虚与气滞夹杂等。见图1。

表1 组间主要证候频率比较 (n,%)

图1 四种证型频率出现比较

观察36例肠结病,其中气机壅滞证19例,治愈6例 (31.58.%),显效 7例 (36.84%),有效 4例(21.05%),无效 (病情加重转为完全性肠梗阻)2例(10.53%);实热内结9例,治愈3例 (33.33%),显效4例 (44.44%),有效2例 (22.22%),无效0例;脉结瘀阻5例,治愈1例 (20%),显效2例 (40%,有效1例 (20%),无效1例 (20%)并发肠出血;气阴两虚3例,治愈1例 (33.33%),显效1例 (33.33%),有效1例 (33.33%),无效0例。见表2。

表2 4组治疗后疗效判定 (n,%)

3 讨论

肠道位居腹中,为传化之腑,司水谷的传送、消化、转输之职。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以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

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瘀血凝滞,燥屎内结或蛔虫聚团等因素,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而发病。临床表现为痛、呕、胀、闭四大症候。肠道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肠道闭阻,胃肠之气上逆则呕;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气体、液体积于肠内则胀;肠道传导失司,大便、矢气不通则闭。呕吐频繁、饮食不能,津液大耗,则出现伤阴津亏之证候。若气滞血瘀,脉络闭塞,则致血不循经,血行失常,可致呕血、便血;若气滞血瘀,郁久化火,则肠道血肉败腐,可致高热、腹膜刺痛征象。热毒炽盛,邪实正虚,正不胜邪,阴阳两伤,导致亡阴、亡阳等一系列病变。不完全性肠梗阻选择的病案均排除后二种情况。本病病情复杂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笔者紧紧抓住“痛、呕、胀、闭”四大症候,抓住气、滞、热、结、血瘀、津亏的主要病机。以通降泻热,行气导滞,化瘀生津为主。用通肠方结合辨证论治法治疗肠结病。方中莱菔子消食化积、除胀行滞;厚朴味苦,辛、温,归脾、胃、大肠经,行气下气,燥湿,消积, 《别录》谓:“疗腹痛胀满”;木香味亦辛、苦、温、入脾、胃、大肠经,能行气、调中、止痛, 《本草纲目》谓:“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枳实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能破气消积、除痞,《别录》谓:“破结实,消胀满”,用于食积停滞,腹痛便秘;黄芩味苦、寒,归胃、大肠经,助通腑泄热;酒大黄味苦、寒,归胃、大肠经,功能泻下攻积、通腑泄热、活血化瘀。《本经》谓:“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瘀癥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用治胃家呕逆,亦可与姜汁合用,如芦根饮, 《新修本草》谓: “疗呕逆不下食”等,全方寒热并用共奏通降泄热、行气导滞、化瘀生津之功。

猜你喜欢
气阴脉络气滞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