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而下见诗豪

2013-10-11 11:10吴永雄
福建文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刺史白居易诗人

□吴永雄

古都洛阳龙门石窟东北侧,走过横跨伊水河的石桥,迎面便是层峦叠嶂的东山,一代诗豪白居易,就长眠在这绿波翻涌的琵琶峰上,世称“白园”。

史载,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太谷县,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出生在河南新郑,自幼聪明过人,读书异常用功,曾传说读书而“口舌生疮,手肘成胝”。5岁在其母的辅导下,开始学诗,渐入声韵。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时年29岁,从此步入仕途。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谏官)、左赞善大夫和京兆府户曹参军。其间,因上书力谏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犯,与权贵结怨,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改任忠州刺史,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调任杭州刺史,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又任苏州刺史,至刑部尚书。晚年在其门生牛僧孺(时任宰相)的帮衬下,诏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及太子少傅等官,闲居洛阳,人称白傅或白太傅。

白园依山傍水,林木葳蕤,古朴幽雅。进入园内,便有“青谷”刻石立于山岗,一眼便看出白园气势不凡。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一座古典的阁庐筑于山腰间,小路向前延伸,曲径通幽,碧草蓊郁。“乐天堂”里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全身坐像,形态飘逸,栩栩如生,诗人眼里流露出“言激意切”的神情,抒发“不为身谋,勇于言事”的忠公体国之心。门外对联曰:“为民生忧,直言极谏;得山乐水,饮酒赋诗”,正是诗人一生真实的写照。由“乐天堂”往西,盘垣登上紧连香山的琵琶峰,这里便是诗人的墓寝,四周绿丛掩映,苍松翠柏。“唐少傅白公墓”墓碑,竖立在青砖砌墙围成的椭圆形墓冢前,随时光之流逝,任朝代之更迭,至今依然风雨不动。只可惜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为白居易题写的墓志铭刻石,已不复存在,岂不叹惜之至!

墓寝的右侧,巨石横卧,石上刻有《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和《醉吟先生传》,其用工之精巧、其石状都是绝无仅有,尤为壮观。我伫立在白居易的墓前,引无边之遐想:诗人初入仕途,书生意气,锋芒所指,使“权豪贵近者相目变色”,“握军要者切齿”。诗人最终遭受诬陷,远离京城。导游说,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心头极度苦闷,他感慨朋党纷争之朝廷,相互倾轧者有之,狼狈为奸者有之,正直之士,岂能善终!诗人经此打击,万念俱灰,意志消沉,一度寻求隐逸。他从早年的“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到今日的“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乐天堂”楹联),一改过去“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益无不言”的凌云之志。无奈之下,诗人面对“地僻无音乐”的浔阳,“闷发每吟诗引兴”(《自咏》),留下了黯然伤情的《琵琶行》。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朽诗句,同时也塑造出一位长安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凄婉形象。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如今全文嵌刻在白园的九曲诗廊里,再现诗人的艺术成就。还有那篇“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歌》,都是诗人这一时期的“感伤”之作,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虽然说过“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的话,可是他在结束忠州史刺任期回到长安后,仍然踌躇满志,勤于上书议政,不改初衷。当他得到朝廷的“恩赐”外任杭州时,心情十分舒适,更为再次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而兴奋不已。杭州刺史任上,诗人深知百姓疾苦,体察下情,发动州民“疏浚西湖水道”和“治理六井(即相国井、西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金牛井)”,实现了“西湖清水又能长流杭城”的长远之计。而且颁发告示保护湖堤,主持修建拦湖大堤,使西湖“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他还亲自书写《钱塘湖石记》,立于湖边。诗人的治杭功绩,深得民心,《西湖游览志》录:“白居易缵邺侯之绩而浚治之,民以为利。”古城杭州为了怀念这位白刺史,把西湖新堤称为“白堤”,后来又在孤山南麓建起白公祠,永志纪念。白居易即将离任时,曾题作《别州民》诗一首,云:“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看得出诗人对自己力主“疏湖浚井”之举是引以自豪的。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再也没有回到江南。但诗人对于“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春色,一直难以忘怀。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诗人已经是66岁高龄了,深情地写下怀念江南美景的名篇《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如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宫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诗人对江南那道不完的景色,说不尽的思念,都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情与景合,意与境会”的最佳境界。他渴望“何日更重游”,坚信“早晚复相逢”,可谓诗人神驰江南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在翠樾亭的碑林前,我想起中国文学博士杜晓勤先生关于白居易在苏州“疏通阊门到虎丘的河道,整修七里山塘”的评述,使我对古代清官良吏“一心‘廉敬’(《周礼·天宫冢宰·小宰》),不溺于利”信服不已。这里,还有白刺史的诗为证:“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题笼鹤》)我想,与酒为伴的白居易,能够拒绝狂歌醉酒的迷妄,远离声色犬马的诱惑,专力政事,实在难能可贵。不久,诗人因“免郡事”奉召返京,苏州百姓闻讯夹岸相送,出现了“一时临水拜,十里随州行。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的临别情景。时任和州刺史的挚友刘禹锡也写诗赞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太守行》)据导游介绍,前不久,苏州市人民政府在老阊门山塘街口建造“白居易纪念馆”,厅中摆放着一幅巨大的《白居易为民修山塘》的漆画,以此来怀念这位历史上曾经为苏州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地方廉吏!

应该说,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较之当今的文艺理论也不过时,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他反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的诗风和“嘲风月、弄花草”的空泛文字,及至把诗喻为“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诗学观点,于今也有文学参考价值。导游还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生动的故事:说的是白居易16岁那年(德宗贞元三年),他从洛阳来到长安,登门拜访京城颇负盛名、官居著作郎的顾况。当时,顾大人并没有把这位相貌平平的年轻人看在眼里,当他瞥见诗卷上有“白居易”三个字时,顾况很幽默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呀!但是,顾况再披卷阅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他大为惊诧,认为人不可貌相,一改初时的揶揄,变换口气说:“道得个语,居亦何难——前言戏之耳!”(唐·张固《幽闲鼓吹》)后来,白居易在京城声名鹊起,流传着许多逸闻轶事。怪不得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顾学颉为白园撰联是:“元刘(元稹和刘禹锡——笔者注)之外无匹敌,李杜而下见诗豪”,对诗人的命世之才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时,天空仍然下着细雨,我们漫步在伊水河的大堤上。眼前的伊水,波光粼粼,冷风骤起,恍惚间飘来一叶小舟,忽见白居易与有“元白”之称的诗友元稹泛舟而上。诗人坐在船头,亲自烹茶煮酒,挥手间,开口咏唱:“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听得出诗人还在为遭贬江州之事而愤然不平!元稹接着唱道:“昔君乐游园,怅望天欲曛。今我大江上,快意波翻云。秋空厌澶漫,澒洞无垢氛。四顾皆豁达,我眉今日伸……”这昂扬的诗韵飘荡在伊水上空,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观赏,疑是神仙下凡,宛如一幅充满旖旎风光的山水画面!

彷徨之间,我再三望着这座值得深思的东山白园,久久不愿离去……

猜你喜欢
刺史白居易诗人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ART IN THE FIELD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早冬
早春(节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