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待视野”的角度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工作

2013-10-16 06:57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视野就业指导

缪 倩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接受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也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我国十分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1995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也明确指出,高校要从2006年开始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正常教学环节。然而,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仍待完善中等原因,亟需解决如何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积累实践经验。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重要概念——“期待视野”的角度切入,充分研究大学生作为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从而为丰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效性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1 借鉴读者“期待视野”理论,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可行性及优势

在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代表人物尧斯,借鉴德国现代阐释学家伽达默尔的“视野”概念,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读者“期待视野”。伽达默尔把“视野”分为“现实视野”和“历史视野”,把理解行动的完成视为“视野融合”的过程[1]。尧斯所谓的“期待视野”,是包括一个和作者有关、一个和读者有关的两个系统,两种视野相互作用才构成审美经验的完全意义的接受。[2]“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概念对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富于一定的启示意义。

1.1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借鉴“期待视野”理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借鉴“期待视野”理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作者相当于教师,读者相当于学生,作品相当于教育内容。此中,学生的“学”才是教育的关键环节,而读者“期待视野”理论正强调了对接受过程的研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从而在毕业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当前,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在我国各高校得到逐渐普及,但并未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若能借鉴“期待视野”理论,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 将“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

“期待视野”主要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一张白纸”,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既定的先在视野。[3]也就是说,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时,会以自身的内在图式与待接受的文本图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接受效应:或把教师教授的关于就业的知识技能纳入自身已有的图式之内,即同化;或对自身原有的就业方面的知识基础加以修改或重建以求适应,即顺化;或对教师的教授方式和内容完全采取否定不相容状态,即排斥等等。只有当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教师的教授完全相融合时,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接受和理解,才能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基于此理论,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如果能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认真研究教师所撰写的教案、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是否能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发生“视野融合”。只有当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教师的教授”发生交融,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效性。

因此,借鉴读者“期待视野”理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接受研究,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2 从大学生“期待视野”角度切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教师应该如何结合学生的“期待视野”理论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呢? 笔者结合学生工作实际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针对大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机制,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初步把握学生的总体思想动态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如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3]。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其各自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不同,必然已经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高校要把握大学生就业知识的“期待视野”,必然要深入这一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整体信息和个体信息掌握相结合,从而初步了解该群体已有的思想特征。

2.1.1 整体掌握

所谓整体掌握,指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明确面对的是一个群体,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内容、方法等应从受教育者的整体情况出发。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在每一年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以“大学新生就业思想动态”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分别针对新生在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过程中形成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已具备的就业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其特定的生理机制(如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调研,结合调查报告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从而对各年级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2.1.2 个体掌握

所谓个体掌握,指的是在整体掌握的基础上,针对特殊个体进行深入把握,强调点与面的结合。就业指导教育者格外关注个别有较为特殊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经历的学生,可以通过走访学生宿舍、私下与其聊天、谈心的方式,及时发现不正确的思想苗头,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典型教育对象。

2.2 结合大学生“期待视野”的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3],就业指导教育者可以把这三个层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视野融合”,达到就业指导的教育目的。

2.2.1 结合大学生“文体期待”的内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读者的“文体期待”,是指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对就业指导课而言,学生的“文体期待”则可体现为其对就业指导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期待。要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趣,教师应该拓宽教学手段的渠道。

2.2.1.1 提高计算机操作及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显著的网络性,即高科技和计算机信息手段的应用。如果离开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将日益狭窄。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必须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普及多媒体操作知识,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2.2.1.2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与传统性教育内容不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式有正确认识,更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掌握。因此,在教学形式应采用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简历点评、就业技能现场模拟、邀请企业知名人士进行课堂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2 结合大学生“形象期待”的内涵,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

读者的“形象期待”,是指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要实现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形象期待”,必须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

2.2.2.1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

大学生各年级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表

2.2.2.2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突显与其专业相关的就业知识

如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讲授时应侧重于介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就业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计人员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相关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时,所接受的不只是就业知识宽泛的内容,而是能吸收到与其专业所需,兴趣所致密切结合的具体内容,从然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2.2.3 结合大学生“意蕴期待”的内涵,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提升力度

读者的“意蕴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大学生在就业指导知识的接受过程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期待课程教授内容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新时代大学生的总体面貌是积极向上的,如“奥运圣火传递”、“为汶川地震罹难者默哀和为汶川重建捐赠”、迎接建国六十周年等活动中都展示了当今大学生的激情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就业指导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课堂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功能,在教学内容中,恰到好处地渗透“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在讲授职业道德时,应重点强调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等内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现实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把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纳入自身的言行规范中。

3 积极开展延伸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形成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相适应的“期待视野”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通过分析大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机制与具体内容,得出改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就业知识的“期待视野”并不是既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大学生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不应仅仅限于课堂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延伸教育。如此,不仅能为大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打下教育的良好基础,也能形成课堂教育与延伸教育同步进行的双重效果。

3.1 开展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高校学工队伍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如以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辩论赛等活动为载体,以趣味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也可把“三观”教育与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入党宣誓等庄严的礼仪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主义利益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爱国精神、诚信意识……,从而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

3.2 开展与提升就业技能相关的活动

高校就业指导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在课堂上可开展就业技能模拟,也可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开展“模拟面试”、“职场实战平台展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大学生拓宽就业技能实践的舞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能力。

3.3 开展与就业有关的社会调研活动,形成主动学习就业知识的意识

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素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也应开发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如以“挑战杯”、“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平台,积极动员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兴趣爱好等开展与就业有关的社会调研活动,不仅使学生能深入社会,切实了解就业形势,更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就业知识、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主动性。

4 结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正日益被推广并得到广泛的重视,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完善也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从读者“期待视野”的角度看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启示是一种教育思路的转换。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分析及运用,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正是形成学生“期待视野”的种种因素,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定能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借鉴“期待视野”原理时,不能无视高校工作的独特性,更不能一味夸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教育者在整个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期待视野”的真正“融合”,才能保证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朝正确的发展方向有效开展。

[1]降红燕,蒋永文.读者意识的正负效应——接受美学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云南学术探索,1996,(4):56.

[2]张黎.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之二[J].文艺理论研究,1987,(2):33-3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9,290.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视野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居· 视野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