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业导向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2013-10-17 02:42朱秀梅孔祥茜鲍明旭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创业者导向调节

朱秀梅,孔祥茜,鲍明旭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 言

创业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随着研究层面从个体推进到组织,企业创业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企业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创业导向(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也逐渐成为企业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追根溯源,创业导向研究源自于战略选择研究(Child,1972),最初,学者们用创业导向来反映企业制定战略的一种特殊风格。

尽管Miller(1983)只是提出了创业型企业的概念,但学术界通常因他最早提出创新性、超前性和风险承担性三个构成维度而把他奉为创业导向研究的先驱,把创业导向定义为企业为了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做出的一系列承诺或采取的措施,并且认为创业导向是一个反映从保守型到创业型不同企业的连续变量,可用来分析各种不同的企业。总体而言,早期的创业导向研究主要关注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随后有学者基于权变视角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进行了拓展,引入了一些中介和调节变量,并且进行了实证检验。后续的相关研究先从组织治理、资源、关系等视角,后又回归到创业者特质视角来探讨创业导向问题。

本文以“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为关键词,在ProQuest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38篇1983年至2012年发表的创业导向研究文献,通过除重、去除书评和内容不符的文献,对其中的149篇文献进行了解读和剖析。下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创业导向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以及创业导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检验等方面,对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成果进行评介,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创业导向概念与构成维度演进及其定义界定

(一)概念与构成维度演进

创业导向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概念。Mintzberg(1973)最先提出了“创业方式”(entrepreneurial mode)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创业方式是一种战略管理倾向,其主要特点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积极寻求新的机会,通过快速增长来实现战略目标。Miller(1983)提出了创业型企业(entrepreneurial firm)概念,他把创业型企业定义为致力于产品-市场创新和风险事业创建并通过超前行动来击败竞争对手的企业,并且认为可用创新性(innovativeness)、超前性(proactiveness)和风险承担性(risk taking)三个维度来表征创业型企业。Covin和Slevin(1991)提出了创业姿态的概念,并且把创业姿态定义为企业采取以下三种组织行为的倾向:一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风险性投资决策和战略行为的倾向;二是为了在技术上领先于竞争对手而广泛、高频率地实施技术创新的倾向;三是通过超前行动来领先于产业竞争对手的倾向。Covin和Slevin(1991)认为,创业姿态也可用创新性、超前性和风险承担性三个维度来表征。不过,最早提出创业导向概念的学者是Lumpkin和Dess,他们俩(1996)把创业导向定义为能够引发新企业创建和新进入行为的过程、实践和决策制定活动,并且认为创业导向可用创新性、超前性、风险承担性、自主性(autonomy)和竞争进取性(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来表征。Stone和Good(2004)又从个人层面对创业导向概念进行了完善,他们俩(2004)把创业导向定义为在新企业创建的动态创造性过程中关键创业人员的意图和行为表现,并且认为个人层面的创业导向可用创新性、超前性、风险承担性、自主性、自信性(assertiveness)来表征。后来,Elenurm(2012)进一步完善了个人层面的创业导向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寻求新商机并通过不同的流程、实践和决策制定活动来创建和运营新企业的倾向,并且建议用创新性、模仿性(imitativeness)和共创性创业(co-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三个维度来表征个人层面的创业导向。

表1 创业导向概念和构成维度演进

目前,组织或企业层面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认同创业导向作为构念由创新性、超前性、风险承担性、自主性和竞争进取性五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而研究个人层面创业导向的学者除了沿用创新性、超前性、风险承担性、自主性和竞争进取性五个企业层面的创业导向构成维度外,还采用自信性、模仿性和共创性创业三个新维度来表征个人创业导向。

(二)构成维度定义

从组织层面的创业导向构成维度研究看,目前,创新性、超前性和风险承担性是被采用最多的三个维度。Miller(1983)以及Lumpkin和Dess(1996和2001)分别把创新性定义为“企业开发旨在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倾向”、“企业参与和支持有可能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流程的新创意、新事物试验和创作过程的倾向”以及“企业支持有可能催生新产品、新事物、新工艺的创造性和试验性活动”。Miller(1978和1983)、Covin和 Slevin(1991)以及 Lumpkin和Dess(1996)分别把风险承担性定义为“企业愿意进行大量风险性投入(即有较高几率导致高成本失败的投入)的程度”、“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不确定事业的意愿”、“企业愿意为进入结果未知领域而承担风险的倾向”以及“企业将资源投入风险事业,并承担由此产生的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意愿”。Miller(1978)、Covin和Slevin(1991)以及Lumpkin和Dess(1996)分别把超前性定义为“通过塑造环境而不是仅满足于对环境做出反应来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技能”、“为领先于竞争对手而不是跟随他们而在关键业务领域引入新产品、新服务、新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以及“通过把握新机会来成为市场引领者而非跟随者的倾向”。后来,Lumpkin和Dess(1996)又为创业导向增加了自主性和竞争进取性两个维度。他们俩(1996)以及Lee和Sukoco(2007)分别把自主性定义为“个人或团队表达想法或主意并付诸行动的独立程度”以及“自我导向型机会追寻和把新想法付诸实施的意愿和能力”。其实,MacMillan和Day早在1987年就提出过“竞争进取性”概念,并且把它定义为“比竞争对手更加积极和强烈的资源投入意愿”。而Lumpkin和Dess(1996)则把竞争进取性定义为“企业为了进入新市场或提升其市场地位而直接、密集地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的倾向”。

从个体创业导向的构成维度看,新提出的创业导向构成维度主要有自信性、模仿性和共创性创业。Stone和Good(2004)将自信性定义为个体全力克服成功阻碍因素的倾向。Elenurm(2012)分别将模仿性和共创性创业定义为“创业者在快速变化的新兴市场商业环境中,通过模仿其他创业者业已采用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来争取商业上的成功”以及“通过整合创业网络中的若干商业伙伴和商业机会来进行创业(这里的共创是指风险分担、收益共享)”。

由上可见,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不但在创业导向构成维度划分方面仍然存在分歧,而且对同一维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表2列举了较具代表性的组织和个体创业导向构成维度及其定义。

表2 组织和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构成维度及其定义比较

三、创业导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学者们主要运用组织治理、资源、关系和创业者等理论来研究创业导向问题。以下介绍不同理论分支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和主张。

(一)组织治理理论分支

这个理论分支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权变、制度、高阶、代理、理性选择等基础理论。基于组织治理理论分支的创业导向研究主要致力于考察外部环境、战略选择、商业活动、商业竞争策略、企业高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因素对创业导向的影响。例如,Miller(1983)运用战略管理理论解释了组织战略管理因素对创业型企业的影响。Covin和Slevin(1988)运用权变理论解释了组织结构和管理风格等不同组织情境因素对创业姿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Farmer等(2003)和Lumpkin等(2010)分别运用高阶理论和代理理论解释了企业高管的管理风格对企业创业导向和绩效的影响。Thai(2010)运用制度理论解释了国家政策和文化氛围对创业导向的影响。如前所述,早期的创业导向研究都是针对组织或企业的,主要运用组织治理理论来研究企业如何形成创业导向和如何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组织治理理论分支引领和推进了创业导向的早期研究。

(二)资源理论分支

资源理论分支的支持性理论主要包括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优势理论、动态能力理论、架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Wiklund(1999)、Wiklund和Shepherd(2003)以及Yong等(2009)分别运用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资源优势理论来解释稀缺、独特的资源对企业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的影响作用。Lee和Sukoco(2007)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和架构理论解释了企业创业导向对资源配置和整合的促进作用。Wu等(2008)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了社会资本作为有形和无形资源的集合体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作用机理。Baker等(2009)运用知识基础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网络对其创业导向的影响。基于资源理论分支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把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中介因素,但也有研究(如 Wiklund和Shepherd,2003)认为,资源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创业导向对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三)关系理论分支

关系理论分支的主要支持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具体而言,Clercq(2007)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个人承诺对创业导向的影响。Mueller和Datoon(2008)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社会群体间学习对创业导向的影响。Stam和Elfring(2008)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了企业通过架构创业团队内、外部网络关系来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作用机理。Kreiser(2011)运用组织学习理论解释了创业导向对企业试验性学习(experimental learning)和 获 得 性 学 习 (acquisitive learning)的影响。总体来看,基于关系理论分支的创业导向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信任、承诺等关系特性的角度来揭示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

(四)创业者理论分支

这个理论分支主要包括心理需求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信仰体系理论(belief systems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具体而言,Okhomina(2007)以及Cools和Broeck(2008)分别用心理需求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解释了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对其创业导向的影响。Darla和Andreas(2008)以及Kariv和Lezion(2011)分别运用信仰体系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不同认知对创业导向的影响。Simsek等(2010)运用人格特质理论解释了CEO个人特质对其创业导向的影响。Wales等(2011)运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了组织成员的创业导向是如何形成和动态变化的。总体来看,基于这个理论分支的创业导向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或者高管的人口统计、心理和行为等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社会关系、受教育程度、成就需要、内控点、模糊容忍度、情感、认知方式、行为等对其创业导向的影响。

图1对现有创业导向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及其演化进行了图示,以清晰展示创业导向研究所运用的基础理论及其变化情况。

图1 创业导向研究理论分支划分

通过以上对创业导向研究基础理论的梳理不难发现,创业导向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理论基础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看,1980年代初,组织治理理论分支占据主导地位;1990年代,资源理论分支取其而代之,关系理论分支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学者们更热衷于基于创业者理论分支来研究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问题。不同时期的创业导向研究基于不同的基础理论,从而导致创业导向研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但总体而言,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从环境、战略、资源、网络和创业者等多个视角揭示了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不断推进创业导向理论研究的发展。

四、创业导向实证研究回顾

通过对创业导向实证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创业导向实证研究主要基于组织治理、创业资源、创业网络、创业者特质和创业环境等视角展开。本文按照这五个视角对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类归纳。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研究同时基于两个或多个视角,本文按其主导视角对它们进行归类。下面根据不同视角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关键前因、中介和调节变量构建相关视角实证研究所用的变量及其关系框架,具体分析不同变量与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主要研究结论。

(一)组织治理视角

基于组织治理视角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组织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以及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的影响。在这一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创业导向被认为有三个维度或五个维度(顺便说明一下,后续几个视角的研究也是如此)。基于组织治理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不同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治理视角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不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图2中,不同的组织因素分别充当了前因、中介和调节变量。首先,充当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因素(公司治理、公司文化)、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结构、组织控制系统)、领导风格和管理因素(领导类型、管理层支持)以及战略因素(战略过程、市场导向)。Matsuno(2002)和Morris等(2007)研究发现,市场导向与创业导向正相关。Morris等(2007)还发现,企业有灵活的组织控制系统和充裕的资源时,就有高水平的创业导向;变革型领导对创业导向的影响比交易型领导和消极规避型领导更加显著。Frese等(2007)研究发现,完整规划、关键节点规划、机会主义和消极应对这四种战略形成过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创业导向产生不同的影响。Yener等(2008)研究发现,在小型家族企业里,有机结构对创业导向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但机械结构对创业导向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Williams等(2009)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年龄越大、任期越短,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越高,企业就越有竞争进取性;而在相反的条件下,企业就比较保守,缺乏竞争进取性。Fayollea等(2010)研究发现,积极的结果导向和规范的管理方式对创业导向产生正面影响。Meynhardt(2012)研究证实了中层管理者感知到的高管支持程度对创业导向的正面影响。

其次,充当中介变量的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承诺、战略导向和管理方式。具体而言,Matsuno(2002)研究了组织结构的中介作用,并且发现创业导向对部门化、集中化、规范化三种组织结构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通过这三种组织形式负向影响企业绩效。Clercq和Rius(2007)研究了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并且发现创业导向正面影响组织承诺,并通过组织承诺正向作用于企业绩效。Gurbuz和Aykol(2009)研究了战略导向在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绩效方面的中介作用,并且发现创业导向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导向;而且,如果企业能够采取合理的战略导向,那么就能提高绩效水平。Ananda等(2009)研究了管理方式的中介作用,并且发现不同水平的创业导向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最后,能够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组织因素包括CEO的企业任期和行业任期,以及企业的战略类型、战略制定过程和管理层权力(managerial power)。Covin和 Slevin(2006)研究发现,战略制定过程对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战略决策由少数参与者制定,企业的战略形成模式是随机应变型而非计划型,企业擅长从失败中学习时,创业导向与销售增长率正相关。Wang(2008)研究发现,探索型和分析型战略形成模式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而防御型战略形成模式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Richarda等(2009)研究发现,CEO的企业任期负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CEO的行业任期正向调节这种关系。Davis等(2010)研究发现,企业高管的威望权力和专家权力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而结构权力则负向调节两者间关系。

(二)资源与能力视角

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资源和能力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对创业导向的影响,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的影响,以及创业导向作为调节变量对资源和能力因素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不同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在图3中,不同的资源与能力因素分别充当了前因、中介和调节变量,而创业导向则充当了资源和能力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首先,充当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导向,Wang(2008)以及Pett和 Wolff(2008)研究发现了学习导向的三个维度(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和思想开明)与创业导向相互产生正面影响。

其次,充当中介变量的因素主要有组织学习、资源导向、创新、财务资源获取、能力提升、知识创造过程、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Lee和Sukoco(2007)研究了能力(包括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提升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创业导向对能力提升及创新产生正面影响,进而正向作用于组织效能。Wu等(2008)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创业导向有利于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进而促进企业创新。Li等(2009)研究发现,创业导向与知识创造过程正相关,知识创造过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Gurbuz和Aykol(2009)研究了资源导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创业导向正向影响资源导向,进而正面影响企业绩效。Jiao等(2010)研究了组织学习在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创业导向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并通过组织学习正向影响动态能力。Thoumrungroje(2011)研究发现,创业导向正向影响产品创新,进而正向作用于企业绩效。Zampetakis等(2011)研究发现,创业导向与财务资源获取正相关,而财务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再者,能够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资源与能力因素包括顾客导向、知识获取、资源可用性和财务资源获取。具体而言,Moreno和Casillas(2008)研究发现,资源可用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Hermann等(2010)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财务资源获取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在稳定环境下,财务资源获取则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Thoumrungroje(2011)研究发现,顾客导向会缩小创业导向与产品创新之间的正相关性。Bojica(2011)研究发现,通过跨国组织间关系获取的市场和技术知识正向调节突破性和渐进性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图3 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不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创业导向也对资源和能力因素与企业绩效间关系产生调节影响。例如,Wiklund和Shepherd(2003)的研究表明创业导向正向调节知识基础资源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Li等(2009)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知识利用正相关,而创业导向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创业网络视角

基于创业网络视角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创业网络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以及作为调节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基于创业网络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不同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创业网络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不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图4中,不同的创业网络因素分别充当了前因和调节变量。首先,充当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网络因素包括互联网承诺与使用和社会网络。例如,Mostafa等(2006)研究发现,在中小企业中,互联网承诺水平对创业导向产生正向影响;而Amran等(2011)则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正向影响创业导向。

其次,通过网络进行的试验性学习和获得性学习在创业导向和绩效之间充当中介变量。具体而言,Kreiser(2011)和 Zhao等(2011)研究发现,创业导向正面影响试验性学习和获得性学习,而这两种学习正向作用于企业绩效,同时又相互正向影响。而网络封闭、网络范围、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内部网络关系和外部桥接关系对创业导向与试验性学习、获得性学习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影响。Walter等(2006)研究发现,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Stam等(2008)研究发现,高度集中的产业网络和广泛分布的桥接关系有利于增强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Yao等(2009)研究发现,网络资源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Kreiser(2011)研究发现,网络范围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获得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而网络封闭则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试验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四)创业者视角

基于创业者视角的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创业者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以及作为调节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和绩效间关系的影响。基于创业者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不同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创业者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不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图5中,不同的创业者因素分别充当了前因和调节变量。首先,充当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创业者因素主要包括创业者的自然属性(人口统计特征、所有者类型——单一业主/合伙人)和心理特征(成就需要、控制点、模糊容忍度、行为、情感、直觉、主动性人格、自我效能感、认知方式)。具体而言,Kundu和Rani(2007)以及Okhomina(2007)研究发现,创业者的模糊容忍度、控制点和成就需要正向影响创业导向。Kundu和Rani(2007)一项针对印度的创业导向研究表明:接受专门的创业培训会对女性的创业导向产生正面影响,受过创业培训的女性会采取积极的创业行为,并且总体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导向,不过所有这些都会因地域(印度北方或南方)和受教育背景(文科或理科)而异。Cools和Broeck(2008)研究了创业者的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自我效能感和认知方式对创业导向的影响,并且发现这些因素都对创业导向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Kropp 等 (2008)以 及 Ullah 等 (2011 和2012)还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年龄与创业导向正相关,而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则与创业导向负相关。Ullah等(2011和2012)研究发现,多人经营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高于一人经营的企业;创业者直觉与创业导向正相关。

其次,能够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创业者因素包括家庭参与和市场条件。具体而言,Casillas和 Moreno(2010)研究发现,家庭参与正向调节创新性、竞争进取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负向调节风险承担性、超前性、自主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Chaston和Smith(2012)研究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创业者认知与创业导向正向相关。

(五)创业环境视角

基于创业环境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创业环境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以及作为调节变量对企业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的影响。基于创业环境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不同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创业环境视角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不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图6中,不同的创业环境因素分别充当了前因和调节变量。首先,充当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动荡复杂的外部环境、文化与制度等。例如,Caruana等(2002)研究发现,技术动荡变化正向作用于创业导向,而部门集中化则负向作用于创业导向。Coulthard(2007)研究显示,动荡、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创业导向具有正向影响。Fayollea等(2010)研究发现:一国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取决于该国民族文化促进和支持创业的程度以及国民的创业活跃程度;动态变化和异质性产业的企业更可能把创业导向作为其应对产业情境的战略;产业文化与民族文化会交互影响,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高水平的产业创业文化会增强民族文化对创业导向的影响,而低水平的产业创业文化则会削弱民族文化对创业导向的影响。Kreiser等(2010)研究发现,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与风险承担性负相关,个人主义、男子气概与风险承担性正相关;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与超前性负相关,男子气概与超前性正相关;同时,国家间的制度距离显著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性和超前性。Thai(2010)一项针对越南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表明:在创业导向的五个构成维度中,越南小微企业具有相当高的超前性和风险承担性,但创新性并不明显。尽管如此,越南小微企业自主性和竞争进取性水平的显著提高还是令人相信越南的行政体制改革把这个国家小微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充当调节变量的环境因素包括技术动荡变化、外部环境和文化。例如,Covin和Slevin(1989)研究发现,不利的环境倒反而有利于企业通过高水平的创业导向来实现快速成长,原因可能是在有利的环境下,企业往往会采取保守战略来实现稳步增长。Marino等(2002)研究发现,不确定性规避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战略联盟组合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主义和男子气概则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Yusuf(2002)以及 Moreno和Casillas(2008)研究发现,环境动荡性和敌对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但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制造企业的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而负向调节商业企业两者间的关系。Li等(2008)研究发现,技术动荡变化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

五、创业导向研究不同视角分布、动态演化与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本文所分析的106篇实证文献中,以上五个视角研究的数量分布如下: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研究为数最多(占比28%),其次是创业者视角的研究(26%),然后是组织治理视角的研究(21%)。相比之下,基于环境和网络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分别占14%和11%)。资源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否拥有或能否筹措到独特、异质的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创业导向的形成和实施,因此,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创业导向研究为数最多。同时,创业导向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离不开创业者的主导,并受组织情境影响,因此,创业者和组织治理视角的研究也为数不少。表3反映了不同视角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文献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1981~2000年,研究者更热衷于基于组织治理和环境视角来研究创业导向问题;在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这两个时间段里,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和创业网络视角的研究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而在2009~2012年这个时间段里,基于创业者视角的研究数量显著增加。

表3 不同视角创业导向实证研究在时间上的数量变化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视角创业导向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所引起的关注度,笔者在表4中列示了16篇被引频次最高的创业导向研究文献,其中有3篇概念界定研究和13篇实证研究。

在16篇被引频次最高的创业导向研究文献中,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研究最多(4篇),受关注程度颇高;其次是组织治理视角和创业者视角(各3篇);而网络视角(2篇)和环境视角(1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另外,截至2012年,Lumpkin和Dess(1996)的概念界定研究被引用622次,是目前被引频次最高的创业导向研究文献。由此可以看出,在创业导向研究初期,学者们主要倾向于从理论上对创业导向进行概念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更倾向于从不同视角开展实证研究。

表4 创业导向研究文献学术影响力排序

六、创业导向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已有的创业导向研究为未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不足。具体而言,首先,从个体层面界定和构建创业导向维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概念和维度均不成熟;而且,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创业导向构成维度还存在一定的交叉。其次,现有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大多采取横截面数据,对创业导向的情境性、动态性关注不够。再者,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只满足于探讨组织层面的创业导向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但很少关注员工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意识培育和影响作用问题。最后,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发达国家的创业情境,很少关注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创业导向问题。毫无疑问,现有创业导向研究所存在的这些不足或问题会严重制约创业导向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不足在以下方面拓展和深化创业导向研究。

第一,准确划分组织和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维度构成。总体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组织层面来界定创业导向概念,并且基于组织视角来划分其构成维度,只有少数学者近年来从个体层面对创业导向进行概念化,并试图划分个体创业导向概念的构成维度。目前,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尚不成熟,因此,准确划分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构成维度,能够解决两个层面创业导向构成维度彼此存在交叉和界定不清的问题,对于推进创业导向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未来研究还可以对创业导向的构成维度进行细分,如将创新性维度细分为管理创新性和技术创新性,也可以将风险承担性分为商业风险承担性和财务风险承担性(Lumpkin和Dess,1996)。这样的细分不但可以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地表征创业导向,而且还能更加精准地反映创业导向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基于动态和权变视角深入开展创业导向研究。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创业导向有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创业导向对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企业的绩效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没有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所属行业等情境因素在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实中,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所属行业以及企业规模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情境因素。因此,后续研究有必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动态的创业导向研究,并基于权变视角揭示不同环境和组织情境下的创业导向作用规律。另外,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采用横截面数据,很少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来开展动态研究。因此,未来有必要基于动态和权变视角来拓展创业导向研究,这可能是解决已有的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结论不一甚至相互矛盾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深入研究企业员工和潜在创业者个人层面的创业导向问题。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是针对组织或企业的,很少关注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为数不多的既有个人创业导向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创业者的。企业员工的创业导向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创业活动执行主体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未来有必要深入开展员工创业导向理论和实证研究,如界定员工创业导向概念并划分其构成维度,识别员工创业导向的前因变量及其影响作用、员工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调节员工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权变因素。除了员工创业导向外,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导向也是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可把这方面的研究细化为许多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个人特质对潜在创业者创业导向的影响,宏观制度环境对潜在创业者创业导向的影响等。

第四,开展集群层面的创业导向研究。现有的创业导向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单个企业的,几乎没有关注集群层面的创业导向问题。探讨集群层面的创业导向培育和实施机制,对于促进创业企业集聚,促进创业企业集群发展壮大,打造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创业集聚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集群层面的创业导向培育和实施机制,并且可把这方面的创业导向研究细化为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界定集群创业导向概念并划分其构成维度,考察集群的集聚外部性及其对集群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领先企业的创业导向示范效应及其对新进入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等。

第五,基于中国情境深入开展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创业导向研究。已有的创业导向研究大多采用国外成熟的概念定义、构成维度和量表,但很少关注中国转型经济这种独特创业情境下的创业导向问题,事实上,针对成熟经济的研究结论不一定能够适用于转型经济。因此,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的创业导向问题,并可把这方面的研究细化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界定中国情境下的创业导向概念并划分其构成维度,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导向量表,识别中国转型经济独特的创业情境特征及其对企业创业导向和公民创业导向的影响,比较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发达程度情境下的企业和公民创业导向水平及其对经济和公民行为的影响。

注释:

①附表:创业导向文献时间分布及研究方法统计

[1]Becherer R C and Maurer J G.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and marketing orientation of entrepreneur-led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7,22(1):47-58.

[2]Covin J G and Slevin D P.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75-87.

[3]Covin J G and Slevin D P.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6(1):7-24.

[4]Covin J G,et al.Strategic process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ales growth rate relation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1):57-81.

[5]Elenurm 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 of business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J].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7(2):217-231.

[6]Lee L T and Sukoco B M.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Taiwan: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24(3):549-620.

[7]Li Y,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linkage:Evidence from Chinese small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8,46(1):113-133.

[8]Lumpkin G T and 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135-172.

[9]Lumpkin G T and Dess G G.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5):429-451.

[10]MacMillan I C and Day D L.Corporate ventures into industrial markets:Dynamics of aggressive entr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7,2(1):29-40.

[11]Matsuno K,et al.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3):18-32.

[12]Miller D and Friesen P H.Archetypes of strategy formul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78,24(9):921-933.

[13]Miller D and Friesen P H.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hases of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J].Organization Studies,1983,4(4):339-356.

[14]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29(7):770-791.

[15]Moreno A M and Casillas J C.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growth of SMEs:A causal model[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3):507-528.

[16]Richard O C,et al.Cultural diversity in management,firm performance,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imen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255-266.

[17]Sagie A and Elizur D E.Achievement mo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 structural analysi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9,20(3):375-387.

[18]Simsek Z,et al.The impact of CEO core self-evaluation on the firm’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110-119 .

[19]Stam W and Elfring 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ra-and extraindustry social capi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1):97-111.

[20]Stewart W H,et al.Entrepreneurial dispositions and goal orientations:A comparative exploration of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n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3,41(1):27-46.

[21]Stone R W and Good D J.Measuring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an individualized technology context[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2004,16(8):1-22.

[22]Walter A and Ritter M.The impact of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university spin-off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4):541-567.

[23]Wang C L.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learning orient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4):635-657.

[24]Wiklund J.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9,24(1):39-50.

[25]Wiklund J and Shepherd 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2):1307-1314.

猜你喜欢
创业者导向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互联网创业者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