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统计评价

2013-10-20 04:29杨加猛张智光
统计与决策 2013年23期
关键词:文明因子指标

张 玲,杨加猛,2,张智光

(1.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大学 环境学院,南京 210046)

0 引言

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决定了不同认识观下的生态建设评价不尽相同。国际上对区域生态安全与风险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服务功能评价、环境可持续评价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国内,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其前提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起生态文明的评价体系,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一些地方政府以及研究机构先后推出了相关评价体系[1],学者们也对不同省区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及其成效展开了积极的探讨[2~3]。从现有成果来看,国外学者直接针对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在生态文明评价内容上以区域和城市为主,关于国家层面的评价相对缺乏,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为主[4],存在主观性较强和评价结果的敏感性较高等不足。因此,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1 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1.1 评价指标体系

在参考和借鉴已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义内涵,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导向,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核心指标简明性以及实证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构建出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共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见表1。

1.2 数据来源

根据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标体系,收集整理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本文以2003年为评价基期,通过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来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动态变化。

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口径上的一致性,指标数据应尽量能从相关年鉴中获得。为此需要对有关指标进行转换:(1)资源能源文明绩效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以水电、核电和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来衡量。(2)环境保护文明绩效中的森林覆盖率在2003~2004年的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资料取统一值,2005~2008年数据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资料取统一值,2009~2010年数据按年均0.5%递增比率取值;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反映;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以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反映;大气环境质量以全国各省份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的平均值反映;水环境质量以较清洁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比重来衡量。(3)生态经济文明绩效中的静脉产业产值按“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计算;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核算。(4)生态科技文明绩效中的环保专利数暂以发明专利授权数替代;绿色科技投入以R&D经费中基础研究支出额来反映;绿色科技研究成果数以科技成果登记数替代。(5)生态精神文明绩效中的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以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来反映;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指标,借助位居中文搜索市场份额第一的百度搜索工具,以“生态文明”为关键词搜索出的标题新闻篇数来反映;生态文明文献数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的以“生态文明”为题名的文献篇数来反映。

表1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统计指标原始值

2 实证评价

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由于统计指标的量纲不统一,因此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无量纲转换公式为:

表2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转换指标的无量纲值

对于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反向指标,其无量纲转换公式为:

在式(1)、式(2)中,x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取值;y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取值的无量纲化值;max xi、min xi分别表示i个指标下各评价样本属性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假设样本矩阵X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转化为矩阵Y=(yij),y∈[0,1],当 yij=1时,指标数据达到最佳状态;当yij=0时,为最差状态;当 max xi=min xi时,令yij=0.5。根据式(1)和式(2),将表1中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无量纲值,见表2。

2.2 主成份提取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通过SPSS统计软件提取主成分因子,得到因子分析初始特征值对原有变量的总体描述情况,可以看出,第1个主成分描述的方差占到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5.767%,第2个主成分占15.189%。2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0.956%,因此用这2个主因子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由原有的20个变量维度降为2个维度,使评价分析工作更为容易,并且2个新的因子变量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基于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见表3,其中第一个因子基本上反映了对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比重、环保专利数、绿色科技投入、绿色科技研究成果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等指标的看法,第二个因子主要反映的是自然保护区和第三产业的状况。根据表3中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得分函数如下:

表3 旋转成分与得分系数矩阵

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在累计方差贡献率中的比例,作为其在综合得分中的权重,据此得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综合得分公式为:

由各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函数,计算出中国各年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综合得分情况,见图1。

图1 中国各年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分值

3 结论与讨论

(1)图1表明,自2003年以来,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绩效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且各年份的得分都高于平均水平。在第一主因子反映的主要指标中,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比重、环保专利数、绿色科技投入、绿色科技研究成果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等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导致因子综合得分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可以预期,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下,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绩效还将继续稳步提高。

相对而言,第二主因子反映的绩效水平自2003年不断上升,但从2007年开始有所下降。就第二主因子反映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在2006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由此导致第二主因子的绩效分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依赖于各个相关指标的共同提高予以逐步实现。

结合前述一级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资源能源文明绩效的构成指标中,人工造林面积在2003年达到843.25万公顷,此后几年有所下降,但自2008年起又有所上升。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双增长”,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人工林年均增量和保存总面积分别占世界的53.2%和40%,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仍然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今后必须继续重视造林绿化的战略地位,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2)在反映环境保护文明绩效的指标中,除了前述分析的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近年有所下降之外,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态势。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四大海区中,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淡水资源中,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25.3%和13.7%,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目前,以近岸海域水质改善为核心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之中,严格水资源管理已被列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希望籍此不断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的成效。

(3)在生态精神文明绩效的构成指标中,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和生态文明文献数自2003年不断增加,尤其是2006~2008年间上升趋势显著,这与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导向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必将掀起新一轮生态文明的解读和研究热潮,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可能会存在“言胜于行”的现象。因此,尽快建立综合激励、奖惩并举、充分释放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形成绩效内生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激励承诺,将有利于切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机制、制度再创新和建设绩效的提升。

[1]严耕,杨志华,林震等.2007年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快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

[2]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

[3]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21).

[4]马文斌,杨莉华,传浩.生态文明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2,(6).

猜你喜欢
文明因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请文明演绎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漫说文明
影响因子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