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

2013-11-21 03:25张秀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阿托冠脉斑块

张秀芳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其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由肝脏合成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其血清水平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情况[1]。D-二聚体(DD)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与局部血管壁相关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固,以及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激活有关[2]。他汀类药物除有明确的降脂作用外,还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抗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抗氧化等作用[3]。本研究通过对ACS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观察血清hs-CRP及DD水平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我院内科收治的ACS患者72例,均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SC)1999年关于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46~78岁,平均(62.7±9.5)岁。排除急慢性感染、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变、各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风湿病、恶性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做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61.8±9.7)岁;常规心电图、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以上3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g/d口服,连续给药8w。

1.3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及治疗8 w后,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经离心后分离血清放置-20℃冰箱待测。hs-CRP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所用仪器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由上海宝特生命科学发展有限公司提供。DD测定采用ELISA法,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在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hs-CRP和DD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hs-CRP和DD水平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3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比较(±s)

表1 3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比较(±s)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0.01;与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比较:cP<0.01

DD(mg/L)组别 例数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6 17.96±6.38a 8.65±3.14bc 0.57±0.15a 0.26±0.08bc对照组 36 17.88±6.41a 13.48±4.52b 0.56±0.13a 0.48±0.11b健康对照组38 3.47±2.19 0.17±0.05

3 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及脱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身或粥样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可促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而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由炎症细胞浸润、斑块自身形态特征和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hs-CPR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因子,它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5]:①调节巨噬细胞摄取氧化型LDLC,进一步转化为泡沫细胞。②激活动脉粥样斑块内的补体系统,导致斑块不稳定,同时增强不稳定斑块的血管活性。③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血栓前组织因子。④诱导黏附因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人类冠脉内皮上的E-选择素等的表达。⑤致敏内皮细胞,产生CD4+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造成破坏。Arroyo-Espliguero等[6]研究表明,血清hs-CPR水平能独立预测冠脉病变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的严重性,且与ACS中冠脉病变的数量相关。因此,作为急性冠脉事件的预测因子,hs-CPR水平升高预示着炎症活跃和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血浆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预示着体内凝血酶生成增多、血栓形成及继发纤溶活性的增强,是判定血栓形成危险性的可靠指标[2,7]。有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凝血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不稳定斑块产生的新鲜血栓是临床出现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的重要原因[8]。研究显示[9],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和 DD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和DD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就越明显。

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抑制心肌重构,降低血清hs-CPR水平,稳定斑块,改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作用[3,10,11]。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降血脂、治疗心脑血管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清hs-CPR和DD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在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hs-CPR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这与张小玲等[10]报道的结果一致。表明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PR及DD水平,抑制粥样斑块内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延缓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1]Hatmi ZN,Saeid AK,Broumand MA,et al.Multiple inflammatory marker prognostic facto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 prospective inception cohort study.Acta Med Iran,2010,48(1):51-57.

[2]David S,Ariella S,Rudensky B,et al.Role of ELISA D-dimer test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resenting a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normal eletrocar-diogram.Am J Hematology,2004,77(2):147-150.

[3]高娟,苏立凯,王德超,等.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研究.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4):87-89.

[4]徐希国.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分析.山东医药,2009,49(23):42-43.

[5]林琳,刘明开,佟凤芝,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研究进展.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102-105.

[6]Arroyo-Espliguero R,Avanzas P,Cosin-Sales J,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Eur Heart J,2004,25(5):401-408.

[7]Bounameaux H,Gorden LA.Plasma measurement of D-dimer as diagnostic aid in suspected venous thrombolism,an overview.Thromb Haemost,1994,71(1):1-6.

[8]Theroux P,Fuster V.Acute coronary syndromes,unstable angina and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1998,97(12):1195-1206.

[9]史恒川,刘俊恒,朱建一.血清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实用老年医学,2009,23(3):231-232.

[10]罗晓丽,邓仁生,申源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3207-3209.

[11]张小玲,朱珉,叶青,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安徽医药,2010,14(10):1206-1208.

猜你喜欢
阿托冠脉斑块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