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观念探源

2013-11-30 08:00孟荣荣
关键词:卜辞先民崇拜

孟荣荣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平定 045200)

五行观念探源

孟荣荣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平定 045200)

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说明整个物质世界,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物质观和哲学观。这五种物质如何从自然界中突显出来,又进而成为解释世界的哲学范畴?探索其起源,五行观念是由上古原始时代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殷墟卜辞发现的四方之神的祭祀,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历史证据。从《洪范》开始,五行脱离神学形态,成为说明世界存在的哲学范畴。

自然崇拜;卜辞;《洪范》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这种以五种物质说明物质世界之间联系的宇宙观与古代印度地火水风的宇宙论及古希腊的宇宙始基理论有相通之处,都是以自然物为基础构造整个世界的。这种现象也是世界各民族在认识自然的初级阶段所共有的东西。但要探索其起源,还要追溯到人类文明到来之前的人类幼年时期。

一 自然崇拜——五行之内容

童蒙中的先民认识周围世界,其思维方式是近取诸身,推己及物,将自己与自然界万物混同,以为所有的认知对象都和自己一样具有情感和灵性。然而,在经历了自然的风刀霜剑、突发灾异的历练以后,先民们感到自然界中某些物质具有人或其它物所不能有的神秘力量,于是便产生了对自然神的崇拜。

我国古代文献透漏了人类的童年虔敬自然神祉的消息。《礼记·祭法》说,有天下者祭百神,而天、地、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四方、山林川谷丘陵皆届百神之数。《礼记·郊特性》载,天子大腊之祭,“岁十二月,台聚万物而崇调之……曰土返其宅,水归其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秦皇汉武以前,天子把祭天地山川百神的仪式,都可称为封禅,《史记·封禅书》称,其仪式“旷远者千有余载”。始于秦始皇,成于汉武帝的上泰山封禅,正是从古代祭祀天地名山大川百神的典礼发展而来,追其源始,则是原始人对自然物的崇拜。

当然,先民最初对百神的尊崇,还附着于具体的物体上,他们生活活动区内的某一棵树、某一块石头,某一块土地、某一条河流,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具体对象。土、木、火、水的具体物象与其它百神并列,不具有特殊的地位。土、木、火、水的地位从百神中凸现,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祖先崇拜的出现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随着先民智慧的提高,以自然物作为自己图腾的意识逐渐升华为“人——图腾”合一为神的观念。于是,土木火水便相继有了自己的人格代表,着四种物质便从具体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中抽绎出来了。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土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孕育万物,也养育了人类,先民将土地视为母亲。地可观者,莫过于木,木是一切树木的总称,是土地生长万物的标志。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木耒、木耜是原始农业中的重要工具,树果树叶也是先民的重要衣食之源。火的使用,在先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刀耕火种和熟食都离不开火。然而火若震怒,山火燎燃,转眼之间将一切化为灰烬,又令先民敬畏,于是将火作为神来礼拜。水可以滋润万物,生长百谷。但是洪水泛滥,又将一切席卷而空,因而水神受到先民的祭祀。

人们对金的崇拜晚于前四类。考古成果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便开始人工冶铜,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至商朝时期,中国的青铜器生产便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金属的出现,引起人类生活的巨大变革,映照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因而备受人们的珍视。最初的铜器主要是用作箭簇和礼器,被高置于祭台之上的青铜器,其神圣意义自不言而喻。

对土、木、火、水、金的崇拜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作为与人类生活十分密切的自然物,它们几乎是各个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在印第安主要部族间,能够找到崇拜地、水、火、风的踪迹。”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了万物的本源是水、火、土、气四元素。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世界想象为诞生于一团混沌的洪水之中。印度古籍《梨俱吠陀》中,天神是树木、森林的化身。它还声称金属是“孕育宇宙的金胎”。

经过文明时代的孕育,终于形成人类智慧之树上的第一个果实——始基说或元素说的宇宙构成论,尽管身上还带着神的烙印。

二 殷墟卜辞——五行之形式

五行观念与殷墟卜辞的四方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何以证明殷人已将东南西北与木火金水相配呢?请看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土的两片甲骨:

殷墟卜辞中迄今已发现两版完整载有四方风名和神名的刻辞,皆收入《甲骨文合集》,其一是14294版:

东方曰析,凤(即风)曰协。

南方曰因,凤曰凯。

[北方曰]夗(伏),凤曰役。

此为武丁时代的记事刻辞。

其二为14295版:

辛亥,内贞:今一月帝令雨?四日甲寅夕,……。一二三四

辛亥卜,内贞:今一月[帝]不其令雨?一二三四

此为武丁时期的祈年卜辞。名字当以14295辞为是,而西方方名和风名则当以14294辞为准。

综合上面四个神,东方是有着木和人两重形象的木神;南方是人的形象和火的形象合在一起的火神;西方是以彝或夷为形象的金神;北方是以出身水族的鼋为形象的水神。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从自然崇拜向偶像崇拜发展而形成的偶像神。

为什么把这四种神安置在四方?这是上古人们对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春季东风吹来,万物生长,树木繁茂;秋季则西风萧条,草木凋零;南方是炎热的,北方是寒冷的。在古人眼里,这些都是造化之神的作用,而风就是这些神的使者。

我们说卜辞中的四方之神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神处在演化过程中,那么土神又在何处呢?土就在人们的脚底下,它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是人生活生产的承载物,所以在五行当中,土处在中央,其地位也更优于四方之神而成为国家的象征。

五方概念在五行观念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呢?它应该是给予五行的外在形式而不是内容。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的季风气候,不同方向的风表示不同的气候特征,这应该是最早形成五方观念的原因。五方的观念,给予自然崇拜而来的自然神以外在规定,演变为五行系统。

虽然从东南西北中五方的观念里,并不能得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内容,但给予了这些由自然崇拜而来的自然神以外的规定。后来五方观念演变为五帝、五神、五味、五音……以及五行与四时配合的整个形式系统。

三 《洪范》——五行观正式形成

对五行观念进行明确阐述的,是《尚书》中的《洪范》一篇。它是周武王克商以后访问箕子,箕子陈述其政见的一篇政论文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摆出的是五类自然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古人对世界万物长期观察与综合的抽象的结果。在原始时代长期自然崇拜中,从崇拜某一具体的自然物到崇拜一类自然物,反映的就是这种抽象的过程。

至于《洪范》中的五行是否有万物始基或宇宙构成元素的哲学意义,我们不必拿希腊哲学“万物生于它而又复归于它”的概念来衡量是否吻合,中国古代有自己的思维特征与表达方式。《洪范》中的五类自然物,显然不是感性的物质材料,而是某一类物质的抽象共性。因为这里已经用这些具体的物质的类作为整个自然以至社会的纲领,标志着以五行为基础的宇宙构成论已经初步形成。《洪范》的五行宇宙构成说是阴阳五行理论发展系列中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与古代希腊人比较,我们的祖先并未把探讨世界的最终构成或者说现象后面的本原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探讨事物的功能、属性和作用方面。“火炎上”“水润下”等等都是对经验时时最直观、最朴素的陈述。在这个基础上又引申出“炎上作苦”“润下作咸”等五味的属性。“炎上”为什么会变成苦?这是以直觉经验为基础,借助形象思维、通过类比推理,而把一种属性与另一种属性联系起来。古代五行理论就是经过古代哲人由此及彼的联想——即西人所称的关联思维(correlative thinking),把整个世界规范在自己的系统内。

与之相反,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及其结合的方式。恩培多克勒以四元素构成万物的理论中,把“爱”和“恨”看成了变化离合的世界万物的动因。这对于探索现象世界后面的原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不过“爱”与“恨”既然不是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属性,那么就一定会导致一个万能的最后根源——造物主的出现。《洪范》五行的各种属性,则是从他们本身的自然性状抽象出来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都包含有运动的意味,即蕴涵“行”之一义。因而这些自然物之构成世界的运动变化,是从它们自身出发的,不需要借助外力。把物质、运动和功能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洪范》五行说中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了。

整个《洪范》是一篇完整的施政纲领,它从宇宙构成论讲起,把人主的行为,政治设施、历法、卜筮以及政治策略、刑罚等结合在一起,中心就是建立皇极——最大的王权。所以,《洪范》一直是后世封建统治者崇奉的经典,被神秘化为“洛书”。它是适应周初统治者建立统一的王权的需要产生的。五行是人们对统一的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是对自然的总结,它是一个自然哲学的概念,然而一开始就与政治和社会结合了。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自然观的又一重要特色。

从《洪范》开始,五行脱离神学形态,成为说明世界存在的哲学范畴。作为自然认识总结的五行理论,随着两周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终于形成了能够理解自然和指导生活实践的阴阳五行理论。《洪范》就是这条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起点。

[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0.

[3]李申.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9.

[5]萧良琼.从甲骨文看五行说的渊源[A].艾兰,等,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6]陈邦怀.“小屯南地甲骨”中所发现的若干重要史料[J].历史研究,1982(2).

[7]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的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ClassNo.:B2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StudyontheOriginofTheoryofFiveElements

Meng Rongrong

(Yangquan Teachers College, Pingding Shanxi 045200,China)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 metal, wood, water, fire, earth ) , which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ntire material world, is the first original material philosophy. How did these five substances from nature become the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to be used to explain the world by ancient people ?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worship for nature 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 which is proved by the Yin Ruins inscriptions . Starting from the book "Hongfan",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has become the world's existence philosophical category.

worship for nature; inscriptions; “Hongfan”

孟荣荣,硕士,助教,阳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1672-6758(2013)04-0037-2

B21

A

猜你喜欢
卜辞先民崇拜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