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贫困陷阱”现象文献综述

2013-11-30 08:01刘雨松
关键词:陷阱资本经济

刘雨松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发展经济学 “贫困陷阱”现象文献综述

刘雨松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经济增长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梦想,而发展经济学就如同一个能让梦想实现的魔术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发展经济学的领域中,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笔者针对“贫困陷阱”这个困扰了国内外许多落后地区的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形成了这篇文献综述,以期对其以后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贫困陷阱;发展经济学;哈罗德-多马模型

近些年,发展经济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决一个被誉为发展经济学达芬奇密码的难题——贫困陷阱。所谓“贫困陷阱”,通常地讲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本文通过阐述国外经济学家对“贫困陷阱”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及遇到的困难,以期为我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些许借鉴。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理论渊源。

经济学领域对“贫困陷阱”的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 马尔萨斯(T.R.Malthus)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后果。其在著作《人口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土地供给数量不变和人口增加的条件下,虽然食物总产出会不断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这样人口增长比例会大于食物增加比例,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控制,饥荒在所难免。[1]

在20世纪40-6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繁荣时期,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Nurkse)第一次兴起了对贫困陷阱的讨论。基于对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考察,纳克斯(1953)在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普遍过低,而人均收入过低是由于资本稀缺,资本稀缺又源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得一国陷入贫穷,无法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没有足够的储蓄,投资和资本形成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又导致该国陷入贫困恶性循环。[2]1956年,纳尔逊在《不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中,提出了相类似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论。即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水平之间,存在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3]

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应采用动态非均衡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市场非但没有减少地区间的不平衡,反而增加了这种不平衡,使得某些地区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快些,一旦这些地区由于初始禀赋而先获得发展,那么这种优势将会一直存在。因此发展慢的地区将发展得更慢,发展快的地区将发展得更快,这就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cycle accumulation cause and effect law)。[4]

2.数理模型。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形式上引入内生人口和内生储蓄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发展过程中贫困陷阱和恶性循环现象。

图1 低水平均衡陷阱

收入增长曲线与人口曲线有两个交点,m点和e点。m点代表一个稳态均衡。如果人均收入(Y/N)低于Om,人口比总收入下降更快,因而人均收入将拉到m点。如果人均收入因为某些原因超过m点到b点,人口增长率(ba)将会超过收入增长率(bc),进而将人均收入拉回m点。这样,一旦经济处于m点,较小的投资增量将无法使经济摆脱这种低水平维持生存的状态,因为其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将会完全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费掉,经济陷入停滞或者低水平收入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交点e代表一个经济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最小临界努力。为了实现可维持的经济增长,一个经济必须在某一时点有足够大的资本投入,将经济从m点推进到u点。一旦经济超过u点的阀值,例如达到u'点,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这时人均收入的增长才会是有保证的。这与之前的理论完全符合。

3.实证研究。

伊斯特里(Easterly)发现一些外援投资较高和初始投资率很高的国家,却陷入经济衰退,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增长较快的国家外援投资以及初始投资率数量都相对较少。[6]施雷弗(Shleifer)、维什尼(Vishny)和墨菲(Murphy)讨论了在总需求溢出与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的大推进理论,他们假定技术对于所有穷国而言都是可获得的,由于国内市场太小以及投资存在固定成本,穷国不会采用新技术。[7]克雷默(Kremer)假定了一个企业的模型,并从匹配的角度考察了贫困陷阱模型。有两个原因会使这个模型产生多重均衡:第一个是货币外部性,第二个是不完全信息。[8]伊斯特里(Easterly)从知识互补与知识外溢的角度讨论了不同层次的贫困陷阱。[9]在马诸亚麻(Matsuyama)的模型中,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信贷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富国具有更多的抵押品,从而使得富国相对于穷国而言更容易取得资本。[10]斯塔丘斯基(Stachurski)和阿扎里亚迪斯(Azariadis)概述了贫困陷阱的各种自我强化机制,这些机制使得穷国愈穷,而富国愈富。[11]

“坏的制度要么会强化市场失灵,要么本身就是无效的根源”诺斯(North)在他的著作中写道。[12]阿扎里亚迪斯和斯塔丘斯基认为腐败会造成贫困恶性循环。墨菲等指出随着寻租活动的增加,假如生产活动的收益下降的速度比寻租活动收益下降的速度快。[13]

如何跳出贫困陷阱?伊斯特里(Easterly)认为政府干预是引导一个国家跳出贫困陷阱的主要手段。[14]大野健一(Kenichi Ohno)研究表明东亚的大多数国家之所以能够跳出贫困陷阱,经济快速增长,归功于威权发展模式(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alism)。[15]

张夏准(Chang)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所谓的好制度,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富国陷阱”,发达国家正在试图通过各种政策和制度“踢开”穷国登上富国的梯子(Kicking away the Ladder)。[16]道格拉斯·诺斯等人(North)认为,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失败往往想在有限准入社会中融入竞争、市场和民主,而这些改革会威胁到寻租体系,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阻挠改革的进行。[17]阿西莫格卢等(Acemoglu)研究也表明,在控制一些历史的因素或固定效应之后,收入与民主之间并没有正向关系。[18]

二 国内研究现状

顾六宝和张明倩(2001)通过CES非线性回归增长模型,对我国的人均资本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资本边际产量存在上升阶段, 这样就会出现当中国的资本存量较低时资本的边际产量也较低, 不足以补偿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所摊薄的人均资本, 经济系统便落入了“贫困陷阱”。[19]邓新华和袁仑渠(2007)将研究集中在家庭层面,验证了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陷阱的存在。[20]白云超和白鹤举(2006)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证明了影响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中信息化最重要,市场化次之,且以下顺序为:开放化、工业化、城市化。[21]

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贫困,资本应该是稀缺资源,那么西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应该高于东部才比较合理,然而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采用1990—2004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对东西部经济增长模型估计对比后,张雪雯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经济增长均主要依靠资本的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特别注意是东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高于西部。[22]这揭示出我国西部可能存在资本利用效率不高、资本低配置和浪费的问题。这样,极易出现 “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是指生产要素总是流向富裕的国家或地区,使其越来越富;相反,贫穷落后国家或地区却更加贫穷。一旦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出现“马太效应”,那么就极易跌入“贫困陷阱”,出现恶性循环。

张锦华(2007)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了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的差异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23]同时,教育差距既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可能伴随着收入非平衡增长的扩大而扩大,低收入农户有陷入贫困陷阱的危险。黄如兰和唐玉凤(2007)提出农村贫困弱势群体较差的教育及培训导致的结果: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24]

为了解决低教育,低资源,低人力资本带来的负效应。张士斌(2009)提出应改革户籍制度,使经济增长突破人力资本瓶颈。[25]除此之外,程伟伟等人(2008)利用我国1952-2005年的固定投资价格指数,建立Solow模型后,总结得出1985年以前人均资本存量缓慢增长是因为资本的增长几乎全部被所固定资产折旧、人口增长抵消, 经济被锁定在“贫困陷阱”之内;改革开放后外资的持续进入, 使中国的人均投资量不断增加, 中国经济在这种强大的外力推动之下在1985年左右跳出了“贫困陷阱”。[26]应宏峰和白丽娜(2004)进一步阐述道,物质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西部地区要摆脱经济增长的贫困陷阱, 必然以新增长理论为指导改变经济增长路径, 变完全依靠外部资金投入为依靠经济内生增长性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经济起飞。[27]

与此同时,崔俊富等人(2009) 宣称人力资本报酬递减并不是必然的,如人力资本的专业化就会带来报酬递增。但经过1978-2007年留学生归国数据分析,中国不仅不具备从外部引进人力资本的优势,相反本国的人力资本又大量流失。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教育与医疗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匀,导致了劳动者生产率处于显著的低水平。[28]

单纯的从经济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来解释持续性贫困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目前较为流行的比较制度分析就很明确地指出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所建立起来的理论的不足。赵亚奎(2009)从三个角度对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分别是临界点效应( threshold effects) 、制度性贫困(institutional poverty)以及由邻里效应(neighbourhood effects) 所导致的贫困。特别从邻里效应的角度对阶层性贫困的分析对目前更具有启示意义。解释了 “城中村”等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另一种贫困陷阱。[29]

刘洪军和陈柳钦(2001)批判了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的“唯资本论”,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跨越贫困陷阱,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摆脱对低效制度的路径依赖。[30]陈柳钦(2003)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写道,政治企业家并不是一个盲目的利他主义者,而是理性的利他主义者。[31]

基于目标定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运行中的负激励效应,加之调查的制度缺陷,以及“进入—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陷入了与救助初衷相悖离的贫困陷阱。白维军(2010)主张改革福利扣减制,实行负所得税制;优化目标定位制,实行分类施保;实行低保救助的制度与资源整合。[32]

西部农村贫困现状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先天的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公共资源缺失、农业结构调整错位滞阻了西部农村脱贫步伐,周茂春和邓鹏(2009)指出构建适宜西部农村的“人本”治理、劳动力转移治理、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治理、农村信息化治理范式是缓解农村脱贫的有效路径抉择。[33]

从建设新农村的角度,鹿永华和辛德树(2008)建议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帮助农民尽早摆脱“贫困陷阱”。1.认真落实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2.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实行奖学金制度和无息贷款制度。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加大农民小额贷款力度。[34]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地区差异明显,故对于跨过“贫困陷阱”的实际实施方案应当因地制宜。如绥阳县地处黔北,具有明显喀斯特地貌,蔡运龙(2006)提倡利用特色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35]

三 结语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关于“贫困陷阱”的优秀文献没有包括进来。时至今日,发展经济学眼下已成一个热点学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其投入毕生心血。我国现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贫困群体普遍表现为低收入、高恩格尔系数、低消费和低营养标准等特征。国内贫困居民在经济收支上长期处于收不抵支状态,债务问题严重,住房、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普遍缺乏对抗疾病及意外事故的基本能力。如此多的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刻不容缓!

[1]曼昆.经济学原理(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郭熙保,习明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山东大学学报,2010(3):1-10.

[4]Rich Lands and Poor. The Road to World Prosperity, New York, Harper amp; Brothers, l957.

[5]叶静怡.发展经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Easterly,W.,The Elusive Quit for Growth.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

[7]Murphy,K.1V1.,Shleifer,A.,amp;Vishny,R.,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5):1003-1025.

[8]Kremer,M.,The 0-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4):551-576.

[9]Easterly,W.,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

[10]Matsuyama,K.,Financial market globalization,symmetry-breaking,and endogenous inequality of nations.Econometric,2004,72,PP.853-84.

[11]Azariadis,Costas and Staehurski,John,Poverty traps.In:Aghion,P.,Durlauf,S.N.(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vol1A.Elsevier,Amsterdam.2005,Chapter 5.PP.296-384.

[12]North,D.C.,Institution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1):97-112.

[13]Murphy,K.M.,Shleifer,A.,amp;Vishny,R.,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2):409-414.

[14]Easterly,W.,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Cambridge.Mass.:M1T Press.2001.

[15]大野健一.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J].比较,2002(32).

[16]Chang,Ha-Joon,Kicking away the Ladder: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London:Anthem Press.2002.

[17]道格拉斯·诺斯,约翰·瓦利斯,斯蒂芬·韦伯,巴里·温加斯特.有限准人秩序——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思路[J].比较,2007(33).

[18]Acemoglu,Daron;Johnson,Simon;Robinson,James A.and Yared,Pierre,Income and Democra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808-42.

[19]顾六宝,张明倩.CES经济增长模型中“贫困陷阱”理论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1(12):11-14.

[20]邓新华,袁伦渠.中国城镇贫困陷阱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6):90-94.

[21]白云超,白鹤举.模糊数学在分析西部地区“贫困陷阱”现象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486):53-54.

[22]张雪雯.资本存量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贫困陷阱”问题分析[D].河北:河北大学,2006.

[23]张锦华.教育不平等、收入非平衡与贫困陷阱——对农村教育和弄明收入的考察[J].经济经纬,2007(6):107-110.

[24]黄如兰,唐玉凤.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及培训现状分析[J].职教论坛,2007(9):34-36

[25]张士斌.户籍制度与经济增长中德贫困陷阱[J].开放导报,2009(1):103-106.

[26]程伟伟,任正平,王文娟.外资、“贫困陷阱与中国的经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98-101.

[27]应宏峰,白丽娜.西部经济增长的贫困陷阱与人力资本积累[J].人文杂志,2004(6):188-191.

[28]崔俊富,刘瑞,苗建军.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兼论经济增长贫困陷阱[J].东岳论丛,2009(5):11-16.

[29]赵亚奎.贫困陷阱的生成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东岳论丛,2009(5):10-15.

[30]刘洪军,陈柳钦.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的思考[J].经济科学,2001(4):114-119.

[31]陈柳钦.通过制度创新跨越贫困陷阱[J].吉首大学学报,2003(4):21-26.

[32]白维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德“贫困陷阱”研究——目标定位制下地负激励分析[J].西北人口,2010(2):31-35.

[33]周茂春,邓鹏.西部农村贫困陷阱反思及终结治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97-100.

[34]鹿永华,辛德树.浅谈“贫困陷阱”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1):45-46.

[35]蔡运龙.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113-116.

ClassNo.:F061.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ReviewontheIssueofPovertyTrapintheDevelopmentEconomics

Liu Yu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nan University,Chongqing,Sichuan 400715,China)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a dream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reg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just like a magician who could make it come true. These years, more and more economists engage themselves to this field, dedicated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economic growth. In view of Poverty Trap, the issue inhibited many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consulting mass documents, the author composed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Poverty Trap;Development Economics;Harrod-Domar Model

刘雨松,硕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1672-6758(2013)04-0050-3

F061.3

A

猜你喜欢
陷阱资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陷阱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