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语篇分析

2013-11-30 08:01毛玲燕
关键词:贝尔曼情态安娜

阎 蓉,毛玲燕

(浙江工商大学 英语系,浙江 杭州 310018)

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语篇分析

阎 蓉,毛玲燕

(浙江工商大学 英语系,浙江 杭州 310018)

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进行语篇分析,通过对语篇中的及物性结构及语气系统的量化分析,指出它们与语篇意义和主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该语篇的理解。

语篇分析;语境;及物性结构;语气系统

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不到五千字的文章中,描述了几个穷苦画家之间的真挚情感,成功塑造了老贝尔曼这个舍己救人的老画家的形象。本文拟采用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主要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及物性结构、语气系统、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篇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的魅力与风采。

一 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1.文化语境。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每个言语社会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些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语篇分析者所说的“文化语境”。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骗子,巧取豪夺的金融寡头,肆无忌惮的买卖官爵,小偷、强盗、流浪汉的生活,以及失业、犯罪等等。对贫民他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批判与揭露,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反抗与心声。正是处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的欧·亨利写了《最后一片叶子》这一短篇小说,以其简单、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的情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同时在表象的描写背后蕴含了更深层次的东西—生命的意义,这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2.情景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不把语言放在情景语境当中的话,就难以正确理解语言。弗斯从马林诺夫斯基那里吸收了“语境”的概念,认为语境包括以下内容:(1)言语事件参加者的相关特征,如人物、性格等,包括参加者的言语活动和参加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的影响。

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并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指所谈论的事情、所发生的社会活动,它影响词汇和句法的选择。《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场是一篇小说,描写患肺炎的穷学生乔安娜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艾讲述完室友乔安娜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患上肺炎去世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墙面;乔安娜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及角色关系,它影响到句型和语气的选择。《最后一片叶子》的参与者是几个穷苦画家:舍己救人的老画家贝尔曼,真挚善良的苏艾,以及患有肺炎的乔安娜。

语式:指语言运用的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它影响到语篇的衔接风格。《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式是充满对话的口语体。

在特定的语篇里,语场由概念功能中的经验意义来表达,语旨由人际功能来体现。而语式则是通过语篇功能来体现的。在分句中,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结构等体现,人际功能由语气结构和情态等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等来体现。以下我们将逐一分析语篇《最后一片叶子》的及构性结构,语气、情态系统以及主位结构和衔接。

二 及物性结构分析

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即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时间、情态、人物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包括感情、信念、思想等)。在语篇中,概念功能主要由小句的及物性结构来体现,及物性结构主要由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部分构成。根据活动和事件性质,韩礼德将过程分为六种主要的类型,即:物质(Materia1)过程、心理(Mental)过程、关系(Relational)过程、言语(verbal)过程、行为(Behavioral)过程和存在(Existential)过程。语篇《最后一片叶子》总共有168个句子,将它们按照韩礼德的分类方法,如下表所示:

过程物质关系言语心理行为存在书目19181048109百分比(%)11.310.761.94.85.95.4

通过对各类过程的分析和解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小说的内涵。物质过程在整个语篇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描写贝尔曼他们所住的地方,有7处,表现他们这三个艺术家是贫穷的,没有多少资金来源的,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在格林尼治村艰苦地奋斗着。另一方面有10处是描写苏艾对乔安娜的关心与爱护的。她们在八马路一家饭馆吃饭时相遇,发现彼此在艺术、饮食口味和衣着品味上都十分相似,结果合租了那间画室。她们因艺术而结缘,又因艺术而相知相爱,为了艺术梦想一起奋斗者。

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和判断客观对象。语篇有18个关系过程,所占比率与物质过程相差无几。《最后一片叶子》作为一篇小说,必然要对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和判断。前几段中有6处关系过程主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主人公们居住的环境以及条件的介绍,为后面乔安娜的生病无望,以及贝尔曼的死亡埋下了伏笔。其间还介绍了乔安娜、苏艾之间的关系,她们相亲相爱,互相关怀。还有7处关系过程介绍了贝尔曼——一个挥笔四十年,却连艺术女神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触摸到的一个老画家。他是个脾气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爱嘲笑别人的温情,但是却把自己当做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门狗。从此,与后面的舍己救人形成了对比,但同时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语言过程是通过言事形式交流信息的过程,在语篇中占了最大的成分,总共有104个言语过程。作为一篇口语体式的短篇小说,对话肯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传世佳作。语篇中的104个言语过程中只有4处是间接的言语过程:一句是乔安娜对苏艾说(call)的;一句是描写老贝尔曼总是唠唠叨叨地讲述(talk)自己所谓的杰作;一句是苏艾讲乔安娜的无助与毫无生气,她认为等最后一片叶子的掉落的时候就是自己死亡的时候的事情告诉(tell)老贝尔曼;最后一句是老贝尔曼听了苏艾的讲述后,对乔安娜怀有这么消极的想法而恨恨不已时说(shout)的。其他的都是直接引语,其中有一处用cry,即老贝尔曼得知了乔安娜的消极等死的想法时激动无比,为她愚蠢的想法而愤恨,以至于没有心情做模特赚钱了;一处用yell,即苏艾以为他不愿意帮忙的时候,贝尔曼怒吼着他愿意帮忙,并说出了一句带有伏笔意义的话——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到那时我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一处用order(乔安娜让苏艾八窗帘拉起来的时候用的);一处用complain(苏艾听了乔安娜的愚蠢想法,责怪乔安娜时用的);两处用的是ask(一处是苏艾用的,另一处是乔安娜用的);三处没有用言语动词(乔安娜、苏艾、医生各占一处);8处用了say(其中乔安娜对苏艾说话时用了7处,医生对苏艾说话用了3处,苏艾对乔安娜及医生说话时用了8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艾对乔安娜的关怀备至,当乔安娜生病的时候,苏艾的生活里只有而且只剩下与医生询问乔安娜的情况,安慰关怀乔安娜,跟老贝尔曼哭诉乔安娜的病情,足见她们两人的感情之深厚,苏艾的善良与真诚。在描写老贝尔曼的话语时,他用的都是类似shout, cry, yell等富有感情色彩和力度的词了,从而与前面的老贝尔曼把自己当做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门狗一句相呼应。最后老贝尔曼为了乔安娜冒着暴风骤雨去画那一片叶子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舍己为人的老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语篇共有8处心理过程,其中苏艾有三处,一处是苏艾听了医生的话,得知乔安娜复原的可能性只有十分之一而伤心不已,但是为了好朋友,她走进病房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发现乔安娜睡着了;一处是苏艾去找老贝尔曼当模特,发现了老贝尔曼酒气冲天,就是这个时候苏艾将乔安娜消极的想法告诉了老贝尔曼的;最后一处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过后,苏艾在碎了一小时惊醒时,反倒乔安娜睁着无神的双眼,盯着那关上的绿窗帘。老贝尔曼也有三处心理过程;一处是老贝尔曼一直想画一幅杰作,但是迟迟未动手;一处是老贝尔曼自诩为楼上两个年轻画家的保护者;最后一处是老贝尔曼认为自己是保护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门狗。乔安娜也有一处心理过程,还有一处是乔安娜与苏艾一起进行的。从心理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苏尔曼是多么地关心记挂那两个年轻画家——乔安娜与苏艾,同时也可以看出他虽然在绘画艺术上还未有多大成就,但是他一直都在为艺术而活。

《最后一片叶子》这一语篇中有10个行为过程,其中有4处是描写乔安娜躺在床上的情景的,可以看出乔安娜的身体真的很不好,并非常地严重。有3处是苏艾的行为过程,在得知乔安娜的状况后,大哭一场,把一张日本餐巾纸擦得一塌糊涂;在忙于生计时,听到了乔安娜的低吟——数落叶的声音;在乔安娜玩着窗外时,关心她在看什么东西。还有三处是描写乔安娜的虚弱,她的绝望,了无生气的。从这10处行为过程中,我们同样能体验处苏艾对乔安娜的关心。

存在过程在整篇文章中有9处,其中有一处是描写暴风骤雨的,一处描写肺炎的传播,一处描写空等了25年的老贝尔曼的画架子,还有4处是描写常春藤树以及树叶的:窗外只看到一个光秃秃,阴沉沉的院子,二十英尺外还有一度砖墙的墙壁。一株各部枯萎、扭曲、老态龙钟的常春藤攀在墙的半中央。寒风几乎吹光了藤上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藤枝攀在那堵颓废的墙上。其中的三处是描写那一片常春藤叶子依然挺立枝头的景象,为乔安娜带来了生的希望与憧憬,同时也看出老贝尔曼的难能可贵的舍己救人的感人行径。

三 语气系统分析

语气结构体现小句的人际功能,包括传统语法中的语气、时态和情态等内容。通过对语气结构的选择可以实现言语的四大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主语由名词或具有名词特性的词、词组甚至小句来充当,而限定成分指表达时态(如is,had)或情态(如can, must)的助动词。

语篇《最后一片叶子》主要为过去时和现在时,带有情态助动词的有31个。作为一篇小说,作者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格林尼治村的感人故事,所以广泛地使用过去时,在直接引述人物的对话时则使用现在时,时态的选择符合语篇的内容。

情态助动词有两种基本意义:非推测性意义和推测性意义。非推测性意义是指“允许、义务、意志”等意义,这些意义含有人对事件内在支配的因素。《最后一片叶子》这一语篇中有20个非推断意义的情态助动词,其中两大部分占了绝大多数的非推断意义的情态助动词:一部分是描写苏艾和乔安娜这两个年轻画家的贫穷和生活的艰辛的——年轻画家必须(must)通过为杂志社的短篇小说画插图来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你能不能(will)答应我闭上眼睛,不看窗外,直到我画完。那画我明天必须(must)交的。我需要(need)光线,不然我早就把(would)窗帘拉上了。我要(must)去叫贝尔曼上来。让他给我当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老贝尔曼给那些聚居在“艺术根据地”里雇不起(could)专职模特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赚点小钱。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描写老贝尔曼想画一幅杰作,以及对他的杰作的描述的——总有一天,我要(will)画一幅杰作,到那时我们就可以(shall)离开这里。黄昏时分,她们看到(could)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然挂在茎上紧贴着墙。现在我要到楼下看(must)另一个病号,姓贝尔曼。谁也想(couldn't)不出,在那样一个可怕的雨夜里,他到底去哪儿了。从那最后一片叶子在暴风雨的洗礼后,依然倔强的挂在树枝上,以及乔安娜的幡然醒悟,开始重拾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的病重,人们无法想象老贝尔曼在狂风骤雨的晚上去干了什么等等的描写中,我们见证了老贝尔曼一生的伟大杰作,同时被他的舍己救人的行径感动不已。

推测性意义是指“可能、必须、预测”等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不含有人对事件支配的因素,但是却特别包含这样的因素:对事件可能或不可能发生作出的判断。其他剩下的11个情态助动词是推测性意义的助动词,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医生跟苏艾讲乔安娜复原的几率的时候用的——照我看,她的病只有一线希望(let us say);我一定竭尽全力,用科学所能(may)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如果你能(will)使她对今年冬季大衣袖子的新款提出一个问题,我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可以提高到五分之一,而不是十分之一。这一部分可以间接地看出乔安娜的绝望与毫无生气,因为她自己不抱有任何希望,治愈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了。另一部分是乔安娜推测最后一片叶子的掉落,同时预想最后一片叶子掉落的时候就是自己消失在人世间的时候——那是最后的一片了,我以为昨天夜里它准会(would)落的。我听到风声了。它今天一定会(will)掉下来的,那时我也要(will)死了。而这一部分的推测性意义直接从乔安娜的言语中看出她的了无生趣,默默等死的心态。

语篇以陈述句为主,只有19个问句,3个祈使句,体现了作者客观叙述的风格。全篇19个问句中有12个是年老侍者向年轻侍者发出的疑问,关于老人,关于年轻侍者的观点,说明年老侍者因与老人同病相怜,对他深感同情,不愿发表任何不负责任的议论,更不愿意说一句伤害老人的话,所以一直在提问"Whatismi hour?"形式上是问句,实则委婉地表达了年老侍者的态度:一个小时没什么要紧的。

通过上述对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语言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而语言模式的选用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语篇内容和主题的有效表达。语篇《最后一片叶子》通过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及物性结构、语气系统和衔接手段,成功地表达了语篇的主题,达到语篇的语言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的和谐统一。堪称短篇小说的精品。

[1]Guy Cook.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2]何明丽.用生命描绘的不朽“杰作”——谈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J].天中学刊,1999(6).

[3]洪巍. 《最后一片叶子》——生命意义的艺术没解读[J].文学与艺术,2010(4).

[4]李芳.小说《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的语篇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

[5]张敬源,彭漪,何伟.系统功能语言学前沿动态[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

[6]赵莉,黄春妮.欧·亨利作品导读[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

[7]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TextAnalysisoftheLastLeaf

Yan Rong,Mao Lingyan

(English Department,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This paper is a text analysis of O’ Henry’s Last Lea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structure and mood system in the text, it finds their intrinsic link with discourse meaning and themes, and so a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text analysis; context; transitivity structure; mood system

阎蓉,在读硕士,浙江工商大学。

毛玲燕,在读硕士,浙江工商大学。

1672-6758(2013)04-0097-3

I106.4

A

猜你喜欢
贝尔曼情态安娜
最后一片藤叶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