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述往

2013-12-05 04:19岳升阳
北京观察 2013年9期
关键词:海淀泉水河道

文/岳升阳

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万泉河至迟在3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它沿着海淀台地西缘向北流淌,汇入清河。它是海淀附近现存最古老的河道之一。

海淀区正在进行“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三山五园”景区内有两条重要河流,一条是长河,另一条就是万泉河。

长河是由昆明湖至西直门外高粱桥的河流,它把京城与海淀园林联系起来,是京城通往“三山五园”的水路。万泉河则是海淀园林区内的一条小河,它蜿蜒于皇家园林之间,为园林提供水源。

万泉河的起源

长河形成于金代,金人为了把玉泉山泉水引入位于今天北海一带的大宁宫,开凿了金水河,元代在此基础上修建通惠河引水工程,长河于是形成。万泉河发源于三山五园景区南部,沿着海淀台地西缘北流,在朱房村南汇入清河。两条河流一个向南,一个往北,相向而流,错肩而过,形成在同一区域中河水对流的奇妙景观。北京地区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多由西北流向东南,而万泉河却是向北流,人们称它为“倒流”,这一现象在北京是比较少见的。

这样一条特色鲜明的万泉河是如何形成的?原来,它是一条成长于古清河故道中的河流。大约10000年前,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后没有走卢沟桥一线,而是流向东北,经过海淀、圆明园、清河后与温榆河汇合。大约5000年前,永定河向南摆动,最终离开了海淀地区,它在海淀附近留下一条宽广的河谷低地。由于后代在河谷低地中有清河存在,人们遂将这条永定河河道称为古清河。此后,古清河故道中的水流逐渐汇聚成一条小河,这就是万泉河。万泉河至迟在3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它沿着海淀台地西缘向北流淌,汇入清河。它是海淀附近现存最古老的河道之一。

早年的万泉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玉泉山的泉水,一个是万泉庄一带的泉水。金元以前,玉泉山泉水汇入瓮山泊,再由瓮山泊东出,进入海淀附近的低地,与万泉庄一带的泉水汇合,形成万泉河的主流。金元时期修筑堤坝,引玉泉山水南流,使玉泉山泉水与万泉河分离开来,形成了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所说的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不过,明清时期万泉河仍可接收到来自玉泉山的泉水,尤其是清朝为了浇灌六郎庄一带的稻田,在昆明湖和长河东岸修筑了多座涵洞,将玉泉山水引入巴沟低地,这些水最后仍汇入万泉河。

万泉庄为何泉水丰沛?原来它位于永定河在北京平原上的泉水溢出带上。这条泉水溢出带的北端是昆明湖中南湖岛的龙王庙,庙旁曾有黑龙潭,是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泉水溢出带的南端是丰台区的水头庄,那里有凉水河的源头凤泉。在两地之间,有万泉庄、紫竹院湖、玉渊潭和莲花池,它们都由泉水形成,构成一条南北走向的泉水溢出带。

万泉庄泉水主要来自于古清河故道的砂砾石层以及其下面年代更早的古河道砾石层。潜行于古河道砂砾石层中的水流,受到海淀台地的顶托,涌出地面形成泉水。因泉眼众多,遂有“万泉”之称。

清乾隆时,对万泉庄的泉流进行了整治,依泉建起泉宗庙。在庙外疏浚泉眼3口,庙内疏浚泉眼28口,并一一命名。这些泉水汇集为多片湖水,当地人称之为前泡子、后泡子、大泡子、小泡子、黑鱼坑等,它们构成清代万泉河的源头。

万泉河早年并没有统一的名字,明代人因其流经巴沟村而称之为“巴沟水”,经过海淀附近的河段又被称“嵝岣河”。明人王家谟在《丹 记》中说,海淀“北斜临嵝岣河”,即指此河。这一段万泉河上有两座石桥,南面的一座位于海淀村西,名为“西勾”,后称“沙子桥”。北边的一座称“娄兜”,或为“嵝岣”的谐音,后称“漏斗桥”。桥址位于北京大学西校门附近,北京大学的门牌在改为圆明园路5号之前,曾是漏斗桥1号。漏斗桥的遗迹已无从查找,承传其名称的是一座名为漏斗桥的小村。

万泉河与古村落

万泉河形成后,为海淀附近的聚落发展提供了水源,沿河形成了多座村落。万泉河经过的第一个村庄是万泉庄。万泉庄坐落于万泉河旁的高地上,河水自南向北依着村西流过。万泉庄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1984年在万泉庄小学出土了一个西汉墓群、两口西汉陶井以及一处汉代房屋遗迹。1998年,在村旁万泉河的淤泥中出土了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的长方形饕餮纹半瓦当以及大量绳纹陶片,它们都是万泉庄古聚落的遗物。

万泉河流经的第二个村庄是巴沟。巴沟村是一座东西长形的村落,由海淀倒座庙西行的道路贯穿全村。巴沟在明代《宛署杂记》中称为“八沟”。传说万泉河流经巴沟村东口时,分为8条水沟,村东道路由沟上经过,分别建有8座小桥,“巴沟”即是“八沟”的谐音。

由巴沟向北,万泉河流经今八一学校西。八一学校和乐家花园一带是海淀聚落的起源地,出土过许多战国西汉以来的遗物以及汉代墓葬群。海淀是临万泉河而建的古镇,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到明代,海淀形成了南海淀和北海淀两个村落,南海淀就在乐家花园一带,北海淀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南海淀村的北口有一条东西向大道,是连通海淀与西山的官道,它就是今天的港沟胡同。由港沟胡同西行就是万泉河,河上架有一座石桥,人称“沙子桥”。过桥西行,可以到达西堤和瓮山。

万泉河由双桥向北穿过畅春园,流经挂甲屯东门前。挂甲屯在明代称为华家屯,清初或因杨家将的故事而谐音称为“挂甲屯”。挂甲屯村东口临河架有石桥,桥头是挂甲屯村口的门楼。清代挂甲屯是一座有商业街的繁华村落,因皇帝驻跸圆明园,引来众多官宦聚居于此,别墅园林不下数十座。

万泉河流过挂甲屯后转而向东,流经朗润园北,在朗润园内,曾出土一条西汉时期的溪流遗迹,散落着西汉时期的陶片。那里或许也曾有汉代的居所。

万泉河又东流,经成府村北。成府是一座古老的村落,村中曾出土汉代遗址。成府之名据说与西山诸“府”相同,源于明代王坟。清代成府村也有商业街,是一座为园林服务的村落。民国年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居住于此,在此办《禹贡》杂志和通俗读物编刊社,传播爱国精神。

万泉河由成府村北流,经过水磨村。康熙年间为建设海淀园林,增加运输能力,曾疏浚河道以通航运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开会清河,起水磨闸”。水磨闸是建在水磨村旁的万泉河水闸,闸建成后,小船可以进入万泉河。

万泉河由水磨村东流,进入清华大学校园。在清华大学东部万泉河旁的高地上,分布着汉代的聚落遗址和墓葬,出土多座汉墓以及绳纹陶罐和陶纺轮等遗物。

由清华大学北流,万泉河至朱房村南汇入清河。在两河相汇处的北岸,有一座汉代古城,城池约500米见方,有如当时县城的规模,扼守着蓟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

清代万泉河边还有两座旗营村落,一座是位于成府村东的内务府包衣三旗营房,另一座是位于水磨村北的镶白旗小营营房,它们都是依着清代开凿的万泉河护园河道兴建的。

万泉河与海淀

万泉河为海淀附近的园林建设提供了丰沛的水源。明代后期,海淀附近成为园林聚集之地,形成“京国园林趋海淀”的景象。这些园林中许多是依着万泉河建立起来的,由万泉河提供水源。明万历年间,海淀北面的万泉河畔有两座著名园林,一座是皇戚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一座是著名文人米万钟的勺园。清华园的兴建早于勺园,规模宏大,“方广十里,中建挹海堂”。勺园位于清华园东侧,约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之间。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二园名声显赫,人称“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两园都是以水景为主,“挹海堂”意为掬海淀一捧之水用以筑园,“勺园”则是舀海淀一勺之水用以建园,它们所引之水皆来自万泉河。

清康熙年间,在清华园旧址上兴建了大型御园畅春园,万泉河不但是畅春园的主水源,而且分流为畅春园的护园河。当时万泉河在万泉庄北分为两股河道北流,在海淀镇西同汇入菱角泡子,然后在畅春园宫门前由菱角泡子分流出一支河道,绕行于畅春园东,作为东护园河。万泉河主流则在畅春园宫门西面由菱角泡子流出,于畅春园西南角外的关帝庙前分为两支。一支进入畅春园,成为畅春园的主水源;一支绕行于畅春园西墙外,成为畅春园的西护园河。

畅春园东面的万泉河道为集贤院、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等提供水源,并与畅春园内流出的万泉河水汇合进入蔚秀园,成为蔚秀园的水源。我们至今仍能在北京大学西校门南面的围墙下,看到当年从万泉河引水的涵洞遗迹。西面的万泉河道为承泽园、圆明园前湖、澄怀园、万春园等提供水源。两股水流在万春园南逐步汇合,继续向东流淌。

万泉河水在成府村北又分为两支,一支东流成为近春园和熙春园的护园河,一支北流至水磨村。北流至水磨村的河道又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北流,成为万春园和长春园的东护园河,在长春园西北隅的七孔闸外与长春园流出之水汇合,流向清河;一支东流,进入近春园和熙春园,复由熙春园东北隅流出,与园东的护园河汇合后北流至公主坟西与长春园七孔闸东来之水汇合,最终流入清河。万泉河为“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十多座御园、赐园及私园提供水源,并用作护园河道,成为“三山五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万泉河还是海淀水田的重要水源,海淀有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主要得益于玉泉山和万泉庄的泉水。清代海淀附近开辟有上万亩稻田,稻田的水源来自于玉泉山泉水和万泉河,万泉河浇灌着巴沟、六郎庄东部以及下游大石桥一带的数千亩水田、荷塘。清乾隆皇帝在清理泉宗庙周围泉眼的同时,在泉宗庙周围开辟出数百亩稻田,这些稻田也是由泉宗庙一带的泉水浇灌的。万泉河两岸稻畦千亩,乾隆皇帝曾赋诗赞美其为“万泉十里水云乡”。行船河上,写下“两岸溪田一水通,维舟不断稻花香”的诗句。

近代以来的河道改造

清末为了训练军队,在圆明园阅武楼教场建起兵营,将畅春园旧址开辟为操场。为此把畅春园西面的护园河道填平,畅春园内的河湖也大多填平,万泉河河道被移至畅春园操场东侧,并绕行操场北侧,至挂甲屯东门外方与万泉河旧道汇合。这是近代以来对万泉河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造。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工农业用水的增加,海淀地区的泉水相继干涸,不但万泉庄泉水枯竭,就连玉泉山的泉水也因之断流,海淀的河流、湖泊不得不依赖京密引水渠供水,万泉河成为靠人工引水的河流。尽管如此,万泉河的水流仍然是比较清澈的,能够见到水中的鱼虾和螺蚌。

1952年和1970年,万泉河曾先后两次得到疏浚。然而,这些疏浚并没能阻止万泉河水质的变坏,周边的城市污水通过管道被直接排入河中,尤其是两座造纸厂和一座化工厂的污水更是严重影响了万泉河的水质。1970年以后,河水变得异常浑浊,呈现出黑红的颜色,散发出刺鼻的异味,鱼虾绝迹,水草不生,放鸭者也不再光顾。一条流淌了数千年的美丽河流,转眼间变成了排污的臭水沟。

1983至1984年,北京市对万泉河进行了大规模河道改造。这次改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然的泥土河道改为水泥箱式河道,并实现清、污分流;二是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省略了巴沟村以南的上游河道,改用暗管由长河引水至海淀妇幼医院旁的万泉河河道。妇幼医院向北至双桥的河道加以裁弯取直,双桥至承泽园门前的河道由畅春园旧址东侧改至畅春园旧址西侧,原东侧河道变为暗沟,上面修建了道路。今天海淀体育馆东侧的圆明园路为双块板结构,其中西面的一条路就建在万泉河故道上。万春园宫门以东的河道也有较大改动,作为万春园和长春园东护园河的河道以及水磨村南的河道皆被废弃,原穿行于熙春园内的河道直接与原熙春园南护园河道相接。1985年底工程全部竣工,共整治主河道8.5公里,支河1.2公里,架设桥涵26座。为此,海淀区政府在万泉文化公园旁的绿地中矗立起《整治万泉河记》的石碣,纪念万泉河治理工程。

此次改造正值改革开放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向往直接体现到河道的设计上来。河道被设计成水泥箱式结构,既防渗又坚固,还可节约空间,防洪排水功能得到加强,而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内心感受却被忽略了。这种河流改造的做法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曾出现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开始检讨这种工业时代的做法,着手对城市河道进行亲水改造。而此时中国才改革开放不久,还不能吸取日本的教训,仍然走了相同的弯路。

万泉河整治工程也影响到沿河的文物古迹,河上的多座清代石桥或被废弃,或改为水泥结构。如101中学大门前的虹桥,曾是石桥,此次改成了水泥桥。蔚秀园北墙外的圆明园八旗及内务府三旗营房也被拆除,那组古建筑对河道并无影响,本来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万泉河的未来

万泉河是一条承载着众多文化景观的河流。今天在它的沿岸分布有海淀区妇幼保健医院、八一学校、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海淀体育场、海淀公园、海淀展览馆、万泉河文化公园、承泽园、吴家花园、蔚秀园、北达资源中学、达园、澄怀园旧址、101中学、圆明园遗址公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文物古迹和文化单位,也有颐和园路、圆明园路、中关村大街等街道,并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北京大学校园和清华大学校园提供园林用水。它把历史气息与现代景观聚于一河,如果建设得好,将可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海淀区政府将“三山五园”地区划定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着手对“三山五园”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万泉河由此迎来了新的改造机遇。

我的建议是将现存的万泉河完整地划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即把四环路以南至妇幼医院的万泉河河段纳入到景区中来。为此应把四环路以南的巴沟绿地一并划入景区,为将来景区的发展留下余地。在条件许可的河段对水泥箱式的河道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亲水功能,展现出历史风貌和人文色彩,形成适宜于生态的河流环境以及优美的河道景观。恢复万泉河畔的圆明园八旗及内务府三旗营房,为当地增加一处文化景观,并可利用它来举办展览,展示万泉河的历史风貌。复建朗润园西门,为万泉河边增加一处调节景观的建筑。建设由万泉河至北京大学西门进水口的引水渠道。十几年前,侯仁之先生曾提出过这一引水设想,希望由万泉文化公园旁引万泉河水,使水穿过公园,进入北大西校门南面的涵洞,后因条件不成熟而未果。此次可以再做设计,或从万泉文化公园旁引水,或从蔚秀园西南引水,以恢复燕园昔日的水系。加强沿河流域雨洪蓄集设施建设,减少河道排洪压力,为河岸放坡创造条件,使河道更具亲近感。可以将河道改为双层,下层铺设管道,上层走水,以减小河道深度。

希望通过改造,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未来希望的小河,能成为景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海淀泉水河道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飞吧!少年
河道里的垃圾
泉水与盐水
掬一捧六泉水 洗净凡尘
御宠阁 海淀旗舰店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