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度

2013-12-13 02:39张艳茹万秀兰
关键词:东非学分大学

张艳茹 万秀兰

(浙江师范大学 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度

张艳茹 万秀兰

(浙江师范大学 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学分互认制度在方便学生流动和大学课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东非学分互认制度只限于农学、医学、机械工程和基础科学学士学位的课程范围。东非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通过《课程最低标准》,对学分互认制度中的学年、学时、学分、评估方法和互认条件等作了详细规定。不过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如各国教育体制差异较大、互认机制不明确以及不同层次高校间的互认交流有限等问题。为摆脱殖民教育模式的影响,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发展应更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注重改革的自治性、兼容性以及多元化发展。此外,课程范围的增加,不同级别和类型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强有力的互认机制的建立,透明化的质量保障框架的搭建等内容,也成为东非学分互认制度今后发展的主要议题。

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学分互认制度;东非

区域一体化战略是东非地区实现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东非各国不断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东非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在实现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推动学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为了方便学生的流动和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简称CTAS)。笔者旨在介绍东非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制度发展的背景、建立及内容,探究该互认制度的发展障碍与趋势,诠释东非高等教育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东非学分互认制度发展的背景

学分互认制度是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人员流动和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东非各国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为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改革的土壤。

(一)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成为主流,基于东非各国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东非各国高教机构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必然趋势,成员国之间人员、服务、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越来越频繁。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对实现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使东非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迎合国际化趋势提出了客观要求。

首先,从历史因素分析,东非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这为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和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土壤。自英国殖民统治以来,东非三国(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就形成了英国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三国的相继独立,东非共同事务组织成立了东非大学,负责东非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事务,三国的高等教育又走过了一条极为相似的发展道路。①Ndibalema Alphonce, East Africa on the March: An Account of Ten Years of East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Ten Years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Inter-University Council for East Africa,2010.东非大学于1970年解体,三国开始走上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道路,成立于1970年的东非大学委员会,也随着东非共同体的解体被迫解散。不过三国之间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未停止,其发展仍呈现出“同大于异”的特点。2002年,在东非共同体的倡议下,三国正式签署了建立东非校际联合会(UNCEA)的协议书。2007年,卢旺达和布隆迪也正式成为东非共同体和东非大学理事会的成员。②郑崧、郭婧:《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地区合作——以东非大学理事会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第39页。东非五国不断致力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因素分析,东非各国高教机构的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重要条件。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东非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合作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即建立高教机构学分互认体系。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秉持共同的发展目标,包括对本土和国际性教育机构的学术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估,对高教机构的成立进行审核、注册和认证,批准学术课程的开设,制定学生入学、教职工入职条件和标准等。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原则,在东非大学校际联合会的推动下,2006年6月,东非三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首个合作领域和发展目标就是致力于在东非地区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学分互认体系。③Over Erview of the Project on Establishment of A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2011-09-11,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flexiblelearning/Flexiblepedagogies/Review_of_Transfer_of_Credit_Report.pdf.

最后,东非经济一体化进程使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推动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在应对全球化变革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国际化战略发展的起点,较为系统的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对于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有示范意义。④Nguyen Thuy Anh, Regional Integration—A Stepping Ston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21世纪东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迎合国际化趋势,实现区域一体化是必经之路。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能使高教机构更好地处理在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流动和应对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学分互认制度作为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优先发展领域,是保障各国人才频繁、有效流动的利器。因此,建立一个合理易行的学分互认制度势在必行,是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说,学分互认制度是推动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催化剂。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

非洲各国教育系统受殖民时期的影响,大多移植欧洲教育模式。非洲各国在探索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认识到,学习并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中适合非洲各国教育发展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非洲国家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的非洲—博洛尼亚进程行动”(African-Bologna Movement)和区域经济共同体(Regional Economic Communities)的推动是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⑤Olusola Oyewole, Harmonisation of Degree structures,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in the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Space,2011-12-11,http://www.events.aau.org/userfiles/file/.../olusola_oyewole_Creating_AHES.pdf,pp.6-7.1999年,29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使学生在此教育区享有选择更多优质课程的条件。其主要内容之一即为统一的学分制,是欧盟高等教育走向统一和互认的基石。欧洲学分互认制的发展大大便利了学生在国外学习经历的认可,增强了在欧洲范围内学生流动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兼容性和可比照性,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⑥Harmo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ast African Community learns from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News,2010-01-20,http://uv-net.uio.no/wpmu/hedda/2010/01/20/harmonization-of-higher-education-the-east-african-community-learns-from-europe/#more-349.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来看,学分互认系统作为一种促进学员流动和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对于非洲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博洛尼亚发展模式的应用,尤其是其学分互认制度和调节手段的运用,对于非洲大陆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实现有重要启示。⑦Dr. Yohannes Woldetensae, Reinforcing the African Union Harmonization Strategy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Spa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frica: Some Pragmatic Approaches, African Union Commission.

二、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与组织保障

东非学分互认制度框架是实施学分互认制度的基石和指导性纲领,其初步建立是基于东非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或大学委员会的分工合作。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相关领域学者和高校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保障了该框架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此外,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还得到了国外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援助。

(一)学分互认制度框架的建立

2006年6月,乌干达高等教育委员会、肯尼亚高等教育委员会和坦桑尼亚大学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统一东非地区高等教育认证和质量保障机制。首个合作领域即致力于建立东非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学分互认制度。2007年,东非地区的学分互认制度首先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实施,洛克菲勒基金会也于这一年初开始对此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基于自愿原则,至2010年10月,五个成员国的64所公私立大学中,有47所大学已经参与到此项目中。②Malachi Motano, EAC Students Free to Transfer Credits, The Link,2010(10),p.107.在专业课程发展领域,目前该制度主要在医学、农学、机械工程和基础科学四个专业科目的学士学位课程体系中开展合作。①Overview of the Project on Establishment of A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2011-09-11,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flexiblelearning/Flexiblepedagogies/Review_of_Transfer_of_Credit_Report.pdf.

学分互认制度框架建立的程序为:(1)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共同协商确定互认制度涉及的四大学科门类,即医学学士学位、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基础科学学士学位和农学学士学位的课程。(2)由各国四大学科领域的学者、高校管理者起草学分互认文书,制定详细的最低课程内容标准,包括课程要求、课程学时、学分以及入学规定等。(3)将起草的文书呈报给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由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讨论通过。(4)根据各国提交的课程报告,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召开研讨会,讨论并完善四大科类的学分互认报告。研讨会制定包括课程内容、学分与学时的报告,该报告对各国同时生效。每个学科门类课程由两名学者负责。相关领域学者对课程内容、学分进行审核,并起草初稿(此初稿不具法律效力)。(5)高等教育委员会召集会议,学科专家、专业委员会及高校管理者共同商讨对上述报告的修改。(6)三国高等教育机构再次集会,商讨本国课程、资源等的输入输出问题。会议通过最终发展报告,规定东非地区四大门类课程的学分互认系统。(7)研讨会结束,各国委员会组织做好四大门类专业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框架的宣传工作并加以实施。③Overview of the Project on Establishment of A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2011-09-11,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flexiblelearning/Flexiblepedagogies/Review_of_Transfer_of_Credit_Report.pdf.

(二)学分互认制度的权责机构与组织保障

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由东非大学校际联合会(UNCEA)发起并主办,各国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学生学分管理机构共同合作开展实施。在东非大学校际联合会的组织和推动下,由各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或大学委员会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并监督该制度的运行,各高校及其课程学分管理机构进行具体操作。参与项目的高校必须参照和遵循各门类课程制定的最低标准进行学分累计和互认,选择以上专业学习的学生可将所获核心课程或选修课程的学分自由转移至东非其他大学并获认可。

此外,东非大学联合会同各国高教机构积极合作,致力于建立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为学分互认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机构保障。作为东非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两个重点发展领域,学分互认制度和质量保障框架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东非区域间的学生流动,也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目标与要求

从目标层面分析,与欧洲学分互认制相似,东非学分互认制度是一项以学员为中心的互认制度,旨在保障东非高校间学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有效流动及促进高校课程的发展,从而推动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具体而言,一项学习计划的目标通常是以学习的结果和所获得的能力为衡量尺度的,学分互认制度规定了学员完成某个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工作量及考核标准。④顾玲玲:《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第203-204页。

从学分互认制度的具体要求层面分析,东非学分互认制度对学年、学时、学分,入学条件、评估方法,四大专业领域的教职工及管理人员的资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学年、学时与学分要求

针对四类学士学位课程的学年安排,课程最低标准中规定农学学位课程的学制不得少于3年,医学不得少于5年,机械工程不得少于4年,基础科学课程不得少于3年。东非学分互认制度规定每所大学可以决定一学年安排两个学期(semester)或三个学期(term)的学习时间(通常两个学期的学年安排更适用于学分互认系统)。各专业课程每学年要求修得的学分数不同,如农学课程第一学年要求学生修60学分,医学则只需52学分。一个学分通常代表15学时的教学时间,或30学时的辅导学习,又或45学时的课外实践。学生需在颁发证书学校取得学位课程所需的51%学分,其余49%的学分可在其他学校取得。①Credit Accum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East Africa, Minimum Standards for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Kenya,Tanzania Com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National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Uganda,2012-10-04,http://www.unche.or.ug/publicationshidden/31-credit-accumulation-and-transfer-system-east-africa-minimum-standards-for-course-of-study-in-bachelor-of-agriculture.

东非学分互认制度中各学时的具体教学形式较为广泛,包括学生上课、参加讲座、研讨会、实验室工作、实践活动以及准备和参加考试花费的时间。学分也涵盖在此类具有教育和培训意义的要素中。如,医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教学模块包括课堂讲义、复习、课堂辅导和研讨会;实践模块包括一些实践课程、临床演示、临床教学、验尸演示、课外活动和社区教学,还可以相应的在线学习作为补充。②Credit Accum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East Africa, Minimum Standards for Courses in Medicine,2012-10-10,http://www.unche.or.ug/publicationshidden/30-credit-accumulation-and-transfer-system-east-africa--minimum-standards-for-course-of-study-in-medicine.

(二)入学条件与评估方法规定

为保证入学标准的多样化,扩大入学途径,学分互认制度的入学条件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中等教育顺利结束后可直接入学开始相关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成人考试、证书考试以及过渡衔接课程等间接方式获得入学资格。此外,申请大学课程学习的学生所修其他文凭课程的学分将被保留并计入总的课程学分,由各大学自行决定哪些课程的学分被保留以及被计入的学分数。③Credit Accum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East Africa, Minimum Standards for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Kenya,Tanzania Com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National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Uganda,2012-10-04,http://www.unche.or.ug/publicationshidden/31-credit-accumulation-and-transfer-system-east-africa-minimum-standards-for-course-of-study-in-bachelor-of-agriculture.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法通常包括持续性评估方法和期末测试两个部分,各占总成绩的40%和60%。以医学学位课程为例,持续评估方法包括平时课程学习表现以及各课程要求获得的有利于学习能力培养的详细日志记录、病案档案报告、定期课程考试(写作、实习、临床);期末测试包括临床考试、口试及答辩、小组讨论和笔试。④Credit Accum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East Africa, Minimum Standards for Courses in Medicine,2012-10-10,http://www.unche.or.ug/publicationshidden/30-credit-accumulation-and-transfer-system-east-africa--minimum-standards-for-course-of-study-in-medicine.

课程最低标准还制定了课程分数等级划分的评分标准,这样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在该门课的学习效果。评分尺度描述了学生在课程统计数据中的位次。学生成绩的数据统计是应用学分互认制度评分系统的先决条件。

表1 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课程评分标准与等级

资料来源:Credit Accum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East Africa,pp.1-2;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Kenya, Tanzania Com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National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Uganda,2007.

(三)教职工及管理人员的资质条件

针对四类专业课程的教职工及管理人员的资质,课程最低标准规定:图书管理员至少有图文信息科学专业的硕士文凭,学校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教学人员必须拥有比其所教授课程水平高的资质水平。如本科课程的教学人员至少需获得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课程的教学人员至少需获得博士学位,并有教学经验。对于医学、机械工程和法学专业的课程,持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学人员即可;各系领导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学术能力、教学经验,是持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者副教授,并需全职任命。⑤Credit Accum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East Africa, Minimum Standards for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Kenya,Tanzania Com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National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Uganda,2012-10-04,http://www.unche.or.ug/publicationshidden/31-credit-accumulation-and-transfer-system-east-africa-minimum-standards-for-course-of-study-in-bachelor-of-agriculture.

四、关于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几点思考

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在推动东非地区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校际资源、拓宽学生入学渠道及终身学习机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意义

总体来看,东非学分互认制度意义重大,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从区域和国家层面看,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有效战略之一。它加强了东非地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此外,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国际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学分互认制度打破了东非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使受教育者可以共享区域内甚至是全球的教育资源,成为推进东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工具。

第二,从学校层面看,可以有效整合和配置东非地区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可解决部分高校师资、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教育资源分配过分集中的严重情况;在承认不同院校存在差异性的前提下,学分互认制度为提供公平公正的学习机会和学业评估标准开辟了有效途径,加强了校际间相同学科课程的合作交流,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从学生层面看,有利于拓宽入学渠道,降低复读和辍学率,解决无学分教学的考核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渠道,为他们国外学习经历的认可提供便利,增强东非区域内学生流动的数量和质量。通过选修、辅修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课程,感受不同的校风校貌、学术氛围,开阔了视野,从而拓宽知识面,促进个性发展,有效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学分累计和互认还有助于节省人力物力以及学习时间,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A Study of Twelve Countries, Differentiation and Articulation in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s, Africa Human Development Series,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12-10-20,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AFRREGTOPEDUCATION/Resources/444659-1212165766431/ED_Tertiary_edu_differentiation_articulation.pdf.

(二)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障碍

基于东非各国教育现状,该制度的完善还存在诸多障碍,如东非各国教育体制的差异性,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间学分互认的难题等。

第一,东非各国教育体制的较大差异是实施学分互认制度的最大障碍。高等教育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分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在区域整合的过程中,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分配往往是不平衡的。如果没有完善的机制,一体化迟早会沦为少数国家主导的游戏。*万秀兰、孙志远:《<非盟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第32页。从教育体制分析,东非各国教育系统中学制的差异性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东非各国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实行的是二元教育体制,乌干达实行的是三元教育体制,卢旺达的教育体制正处于转型过渡阶段。*A Study of Twelve Countries, Differentiation and Articulation in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s, Africa Human Development Series,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12-10-20,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AFRREGTOPEDUCATION/Resources/444659-1212165766431/ED_Tertiary_edu_differentiation_articulation.pdf.此外,不同教育体制下各国学制也不同,如目前肯尼亚实行的是“8-4-4”学制,而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实行的是“7-4-2-3”学制,这给学分互认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肯尼亚的学士学位至少要攻读四年,而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同样的学位只需攻读三年。由于教育体制不同,肯尼亚的学生如果想就读乌干达的公立大学,必须接受乌干达高级中等教育(A-level)两年的学习。在坦桑尼亚,来自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学生必须参加一项大学入学考试才有资格转校学习。*Harmo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ast African Community learns from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News,2010-01-15,http://uv-net.uio.no/wpmu/hedda/2010/01/20/harmonization-of-higher-education-the-east-african-community-learns-from-europe/#more-349.复杂的附加转学或入学条件大大减少了各国国外学生的数量,加大了不同高校间课程发展、交流与合作的阻力。因此,各国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体制,通过平衡权利分配增强国与国教育体系之间的适宜性和互融性,为学分互认制度的有效实施孕育土壤。

第二,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间学分互认存在障碍。学分互认制度是架起各层次高校之间联盟与合作的桥梁,有利于为各层次高校发展提供新契机。如果各层次高校都用厚实的“围墙”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层次高校相互沟通和衔接,学校自身的运行将是低效的。*吴宏元、郑晓齐:《学分互换:高校教学联盟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3期,第21页。在非洲,多数国家实施的是双轨教育体制,即大学与非大学性质的技术学院是两大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加纳、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大学与非大学的技术学院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很少,往往缺乏足够的合作和对话。例如,综合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如果想进入大学继续进行学术研究,校际之间对申请条件、可修学课程等级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大学的入学条件中不承认任何本大学以外或者综合专业技能水平的学习。此外,同等教育机构间往往也缺乏足够的师生流动。在英属非洲国家,私立大学的学生转入公立大学学习存在很多阻力。*A Study of Twelve Countries,Differentiation and Articulation in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s,Africa Human Development Series,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12-10-11,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AFRREGTOPEDUCATION/Resources/444659-1212165766431/ED_Tertiary_edu_differentiation_articulation.pdf.大学与非大学之间的课程互认通常是在学士学位课程水平实施,学生与学员的多边学术流动仍受到限制。

此外,东非各国学生和学员的流动方向有一种“名望倾向”,即过分强调重点或名牌大学的选择,这一趋势会使稍低一级教育机构的地位和完整性受损。机构的分化、对环境变化不能适应以及学校经费不足等问题,都将影响此类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人力资源短缺、经费不足等问题也是该项目实施的阻力之一。

(三)东非学分互认制度的前景

在东非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注重兼容性和自治性的发展,坚持多元化的发展原则是不容忽视的。从外部环境来看,东非各国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借鉴与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别国进行移植,更应注重内生的发展;从内部环境看,东非各国在谋求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在不触及各国教育系统“民族性”的前提下,加强彼此之间的可比性和融合度。各高教机构应该坚持自治自主的发展原则,充分尊重地区和各国文化、语言、教育制度以及大学自治的特点,在课程发展与改革上实现多样化发展,减轻不同课程和不同机构的趋同发展给教育机构带来的巨大压力。

此外,课程范围的增加是东非学分互认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Overview of The Project on Establishment of A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2011-09-11,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flexiblelearning/Flexiblepedagogies/Review_of_Transfer_of_Credit_Report.pdf.这不仅更大范围地促进了学生流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东非各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最终加快东非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目前,即将通过东非学分互认制度认可的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商学和教育学。*Overview of The Project on Establishment of A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2011-09-11,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flexiblelearning/Flexiblepedagogies/Review_of_Transfer_of_Credit_Report.pdf.

不同级别和类型学校之间进行学分互认是该制度今后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进入国家教育战略的议程,但公立大学和非大学性质的技术学院已开始在这一方面作出努力。如院校层面,肯尼亚科学技术与教育部十分注重开展技术学院与大学层面之间在学分互认制度领域的合作交流。*A Study of Twelve Countries, Differentiation and Articulation in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s, Africa Human Development Series,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12-10-20,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AFRREGTOPEDUCATION/Resources/444659-1212165766431/ED_Tertiary_edu_differentiation_articulation.pdf.

建立易于理解与实施的强有力的学分互认机制和透明化的质量保障框架是确保东非高等教育有效开展校际合作的关键和发展方向之一。*Overview of The Project on Establishment of A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2011-09-11,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flexiblelearning/Flexiblepedagogies/Review_of_Transfer_of_Credit_Report.pdf.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东非各国应不断致力于达成相互认可的学分互认标准,建立一个合理的学分互认体系,从而建设国际化课程,推动东非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配置和区域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Analysis on the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in the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East Africa

ZHANG Yanru & WAN Xiulan

(EducationalScienceSchoo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The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CAT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mobility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esently, CATS in East Africa only covers four bachelor degree disciplines, i.e., Agricultural, Medical Scienc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Basic Science. The “Minimum curriculum standard” passed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committee of each country in East Africa defines the academic year, credits, assessment method and transfer requirement in CA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 of CATS in East Africa, such as the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each country and the disadvantages on the different level of institutions. To overcome the impact of colonial education model, the East African CATS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co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emphasize on reform, autonomy, compatibility and diversification. Increasing the range of course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between universities, establishing a powerful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exchange mechanism and transparent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s, are among the main topic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frican CATS.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East Africa

2013-04-01

2011年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KYZSKY11170)

张艳茹,女,河北石家庄人,教育学硕士。

G642.4

A

1671-2714(2013)05-0095-06

10.3969/j.issn.1671-2714.2013.05.011

(责任编辑毛红霞)

猜你喜欢
东非学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东非,中国人不是外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Safari在东非大草原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