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维稳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

2013-12-19 13:54常存平石采平刘智勇
党政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主思想发展

常存平 石采平 刘智勇

邓小平维稳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

常存平 石采平 刘智勇

邓小平的维稳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性。邓小平关于维稳重要性、维稳的政治保障、维稳应处理好几大关系、维稳手段以及稍除不稳定因素等思想是其维稳思想的主要内容。当前,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维稳思想,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邓小平;维稳思想;现实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邓小平逝世的近20年间,邓小平始终在思考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问题,探索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为此发表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邓小平的维稳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总结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维稳思想,对于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维稳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十年“文革”动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文革”结束后,如何避免动乱悲剧重演,实现国家的安宁和稳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当“文革”动乱的阴影还尚未完全摆脱,1989年我国发生的“六四”风波,再次把中国社会的稳定问题突显出来,要实现中国的稳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迫切需要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维稳模式和道路,邓小平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邓小平维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文革”结束后至80年代中期。为了拨乱反正,彻底肃清“四人帮”在组织上和思想上残存的不安定因素以及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认为稳定是实现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深刻强调说:“中国人民,吃够了十多年动乱的苦头。动乱一下,就耽误好多年,不是三年五年能恢复起来的,动不得、乱不得啊!”〔1〕“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包括民主、‘双百’方针等等,统统谈不上。”〔2〕“文革”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有目共睹的,给人民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是巨大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基本处于停滞发展状态。

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质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深知保持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至少还要搞二十年。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3〕“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4〕稳定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一切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的行为,都是破坏社会稳定的错误做法,应该坚决抵制。

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这是邓小平维稳思想进一步发展时期。1989年发生的“六四”风波,给全党和全国人民一次深刻的国家危机教育,如何认清国内外复杂的局势,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成为一个特别严峻的现实课题。稳定的重要地位空前彰显,被提升到具有压倒一切的特殊地位。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5〕此后他又指出:“这次动乱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6〕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关于维护稳定的论述,其中如“稳定压倒一切”、“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等,这些科学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其维稳思想。

二、邓小平维稳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曾对维稳发表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如维稳重要性、维稳的指导思想、维稳应处理的几大关系、维稳手段以及消除产生不稳定因素等。回顾和领会邓小平维稳思想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维护社会稳定重要性的思想

针对中国社会面临的不稳定威胁和挑战,邓小平始终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方面的论述特别多。

1.“稳定压倒一切”论。这是邓小平最为经典并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的名言。1987年3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7〕同年6月29日,他又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8〕1989年2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又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9〕1990年12月24日,他强调:“我不止一次讲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10〕

2.“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在历经长达十年“文革”造成的社会动乱之后,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和巩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11〕这是其维稳思想的一个深化。那么,应该如何去实现稳定呢?他认为:“清理一下我们过去究竟失误在哪些方面,如何改正,以及现在急迫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统统抓、全面抓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开展一个理论问题的讨论,不但不利于稳定,还会误事。”〔12〕而他认为在当前需要做的事情:“一是要保持经济不滑坡,稳定发展。二是要大胆的改革开放和抓紧惩治腐败。三是平息暴乱抓到底,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13〕稳定,是中国当前的最高利益。只有坚持稳定这个最大利益原则,那些反华分子、敌对势力就没有捣乱的机会,制造是非的机会,掀起动乱的机会。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稳定,坚持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满意才是维稳的最终目的。

3.稳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原则性问题。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邓小平说:“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14〕“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内部就成了一个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问题。”〔15〕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6〕从中国的具体国情角度考虑,搞四个现代化是促进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完成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二)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保障思想

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需要多种保障条件,除了立足于措施、手段条件外,还必须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否则维护稳定就会迷失方向,分析邓小平维稳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以看出其维稳的政治保障思想是: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课题,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说,“中国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这条道路的开辟离不开一个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他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18〕这一论断充分体现出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的这种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邓小平说:“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1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共产党如何实施领导呢?他认为:“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20〕而对于如何听从党的指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他指出:“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21〕“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否则就治理不下来。”〔22〕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证。邓小平指出:“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23〕在“六四”风波以后,他进一步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个。理论上讲清楚这个道理是必要的。”〔24〕对于如何权衡民主与专政,以何种标准和原则来使用专政,他指出:“对于一切反对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25〕“没有专政手段是不行的。对专政手段,不但要讲,而且必要时要使用。当然,使用时要慎重,抓人要尽量少。”〔26〕

(三)关于正确处理好稳定、改革与发展关系的思想

稳定、改革与发展及其辩证关系是邓小平维稳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思想,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改革与发展是稳定的物质保障,通过改革促进发展,通过发展维护稳定。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稳中求进,发展中求稳定。

邓小平在谈稳定问题时,始终是把稳定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但发展是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以发展求稳定, 以发展促稳定。他认为:“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27〕在稳定与发展“度”的关系上,他认为:“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需要实际分析。”〔28〕“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9〕稳定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把握好稳定与发展“度”的关系,才能使稳定与发展和谐。如果越过了这个“度”,物极必反。他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30〕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会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速度太快也带来麻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31〕

稳定也是改革的基础,改革是发展的条件。邓小平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32〕

(四)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思想

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各种手段及其综合使用。加强思想纪律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都是邓小平提出的维稳手段。

“文革”动乱结束后,邓小平沉重地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33〕“如果不大力加强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工作和教育,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34〕他认为维护社会稳定要一直进行下去,要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还不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35〕“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行动起来,同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进行有效的斗争。”〔36〕

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但前提条件是国家必须保持稳定。邓小平指出:“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37〕“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38〕“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39〕

民主离不开法制,要依法民主。法制是一个国家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邓小平说:“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40〕健全的法制是发展民主的必须条件,他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1〕对于法制如何运用,他认为:“控制局势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抓紧立法,包括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违法的就要取缔。”〔42〕对于一切违反法律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稳定的最为正确的手段。

(五)关于消除产生不稳定因素的思想

贫富两极分化、官员腐败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邓小平维稳思想中一直主张要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

1.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经济均衡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如果存在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激化社会矛盾,这就会催生出破坏社会稳定的蛀虫。那么,如何权衡、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均衡分配与调整不均显得极为重要。他说:“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44〕而消除两极分化,最根本措施还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才能确保真正地实现稳定。

2.惩治腐败,建设廉洁的政党。邓小平一直强调我们党要时刻关注社情民生,遏制腐败。他在回答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关于共产党内少数人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现象时说:“遏制腐败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45〕而对于如何实施反腐倡廉计划时,他说:“惩治腐败,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46〕“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一定要取信于民。腐败、贪污、受贿,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47〕从他犀利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腐败的憎恶,对顺利实现廉洁政党的决心和信心。

三、邓小平维稳思想的现实指导价值

进入新世纪,我国内外形势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不断涌现,我国进入风险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邓小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至今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一)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转轨以及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正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成为考验我国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在新形势下,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丝毫也不能放松,稳定具有压倒一切的地位的思想,仍然不过时,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维稳的一系列科学论述,深刻领会其维稳思想的实质,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全面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稳定、改革与发展三者的关系

当前,不少人民内部矛盾是由利益诉求引发的,利益问题大多表现为经济利益,对经济利益的解决就需要发展经济来解决。但是仅仅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思路就是要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甚至否定改革的思潮,把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稳定的维护需要物质作保障,这就离不开发展。在当前,强化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维护社会稳定

1.更新政府维稳理念。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各地陷入“越维稳(维护社会稳定)越不稳”的怪圈,建议政府转变现有的维稳思路和模式,维护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合法权利,认识到“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有的政府部门往往误将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通过压制和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来实现短期内的社会稳定。但是,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越加激烈。因此,政府部门首先应该适时更新维稳理念,通过转变维稳思维和模式,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机制。

2.综合运用教育、民主、法制基本手段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稳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民主、法制基本手段,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调整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稳定。

加强我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维稳观,是促进社会稳定的最长效方式。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人民论坛》刊文说:稳定问题之所以成为国人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与长期以来在我们社会中形成的一种“不稳定幻像”是有直接关系的。〔48〕稳定和不稳定是相互博弈的,因此,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正确审视不稳定因素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社会稳定与民主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维护和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社会稳定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前提,将民主与社会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民主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互矛盾的,民众往往因为丧失民主的权利而使社会陷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成民主与社会稳定良性循环模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充分发挥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式。法律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执政观念,能够防止政府滥用私权,它是基层公民实现利益诉求、政府维稳的最有效手段。

3.转变暴力维稳模式,软硬手段结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报告指出:面对表现形式比较激烈的社会冲突,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轻率地把警力推到第一线。这不仅无助于矛盾化解,有时反而引火上身,造成警民对立、干群对立,使政府处于敏感而脆弱的位置。暴力维稳是最为危险的稳定模式,在暴力维稳的惯性上滑行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稳定观,就要转变暴力维稳模式,创新维稳新思维,实现当前社会由“刚性稳定”向“韧性稳定”的转变,由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的跨步。从战略上改变维稳的基本思路,从策略上改变维稳的具体做法,通过软硬手段结合,完善解决社会冲突的调节机制,实现权力的制衡,使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1〕〔31〕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2,411-422.

〔2〕〔19〕〔20〕〔25〕〔34〕〔36〕〔37〕〔39〕〔40〕〔4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232,135,155,148,330,134,135,219,136,133.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1〕〔22〕〔23〕〔24〕〔26〕〔27〕〔28〕〔29〕〔30〕〔32〕〔33〕〔35〕〔38〕〔42〕〔43〕〔44〕〔45〕〔46〕〔4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6,212,284,348,208,244,284,364,313,312,312-314,124-125,208,252,284,277,277,154,365,196,357,368,377,354,252,134,176,287,284,373,364,371,148,327,297.

〔48〕不要夸大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N〕.济南日报,2010-8-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08BZZ029)

常存平,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41;

石采平,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8;

刘智勇,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41。

D616

A

1008-9187-(2013)01-0074-05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民主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生态民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