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急诊护理》课程教学方案研究

2014-01-01 02:26缪礼红
护理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急诊护理教学方法过程

缪礼红,易 霞

随着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形成和发展,急诊护理也逐渐成熟并随之发展。急诊护理在急诊医学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认可[1]。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引进并加强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接近于临床实际具有重要意义。急诊护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老师讲、学生练”为主,实践教学主要有毕业实习和临床见习两种形式,大多数院校采用边讲授边临床见习的形式,或者是将实践课安排在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环节。这些方法均存在缺陷,如临床护理带教师资力量不足,许多先进的抢救仪器设备价格昂贵,不允许作为学生训练器材,学生上课不能动手实践,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笔者对《急诊护理》课程进行开发,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具备职业素养和发展专业岗位综合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2011级护理专科6个班学生299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前3个班为对照组151人,后3个班为试验组148人。两组均为统招生、女性,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试验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式教学法。

1.2.1 试验组教学方案

1.2.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急诊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病人院前、院内救护以及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或助产专业三年制专科二年级学生,课程总学时36学时,18个教学周完成。

1.2.1.2 课程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校内外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院前、院内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抢救流程;熟悉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常见重症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了解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常见原因及发病机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进行畅通气道、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操作;能迅速判断病情并正确进行急救处理;会使用常用急救及监护仪器;具备一定急救组织管理能力,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灾难救护;能运用专业知识对病人、社区进行健康教育。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具备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1.2.1.3 课程内容模块与课程单元划分 为达到课程目标,课程组根据急诊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景将教学内容分为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救护与重症监护室救护,外加急诊护理综合考核四大模块,分解为9个子模块、16个单元学习内容及2个考核项目,详见表1。优化教学内容,三大救护情境按急危重症病人从院前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16项救护任务是根据急救护理工作,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进行项目教学。

表1 课程内容模块与课程单元划分

1.2.1.4 改革教学方法 在急诊护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学生情况,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理实一体化、做学教合一”。①行动体系教学代替学科体系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时由原来的“先教后学(练)”转变为“做中学”。“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做”的过程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理论教学内容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选择项目或任务前必须弄清“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做”的过程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操作过程,而是为理论教学过程提供感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未来职业岗位认识熟悉的过程。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只强调老师应该“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往往对学生“怎么学”重视不够。现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精心设计情景教学,通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既训练了操作技能,又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有关岗位的必备知识,让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收获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③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式教学,使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在选取学习任务时都以真实的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情境为依托,仔细分析明确该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培养救死扶伤的情感,锻炼临危不惧的意志,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

1.2.1.5 情境任务设计 每个任务均采用角色扮演法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模拟在急救工作岗位中的角色。如扮演现场目击者、“120”急救中心护士、急诊抢救室护士、病人及家属等角色,提出具体任务要求,让学生在急救护理实际工作任务中去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做”来完成对急危重症伤员的救护任务。如教学单元1院前急救的紧急呼救与现场评估,教学场所为急救实训室,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组织,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紧急呼救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能正确呼救并对广大民众宣教呼救技巧,能快速识别危重伤病人的情况。具体做法如下:学生按4人或5人分成一组,设计不同车祸或急性病突发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伤员、目击者及急救人员,进行紧急呼救和现场评估,通过训练掌握正确的呼救方法和评估方法。

1.2.1.6 合理设计考核方案 本课程考核采用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总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由课程单元单项训练项目成绩(占40%,含课堂提问、课堂训练、作业、习题集、考勤)、急诊护理急救技能考核成绩(占30%)和急诊护理知识考核成绩(占30%)3项组成。除了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外,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重视教师与学生教学的配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2.2 课程评价 ①问卷调查,自制护生对急诊护理教学方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了解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案的满意程度;②比较两组课程成绩。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学生对急诊护理教学方案的反映 通过对151名试验组学生的调查分析,96.3%的学生对《急诊护理》课程教学方案表示认同,其中对教学改革表示满意的占86.8%,10.7%的学生认为个别内容的教学还需要改进,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2.2 两组急诊护理成绩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成绩比较(±s) 分

表2 两组成绩比较(±s) 分

组别 人数 理论成绩 技能成绩 综合素质成绩试验组151 82.83±3.45 91.62±2.92 87.54±3.23对照组 148 80.35±3.62 89.78±3.13 84.63±3.71 t值 6.06 5.26 7.22 P<0.05 <0.05 <0.05

3 小结

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改变和护理教育层次的多样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渐向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转变[3,4]。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急诊护理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中,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所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将在医护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杨宝文,郑春丽.21世纪急救护理学发展的展望[J].现代护理,2004,10(5):428-429.

[2]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6-38.

[3] 张连辉,何红燕.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5A):1235-1237.

[4] 罗仕蓉,刘宇,郭桂芳.《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2-14.

猜你喜欢
急诊护理教学方法过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