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性课堂“缔造者”

2014-01-21 15:06胡清王大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圆点图形教材

胡清+王大伟

章回紧扣的《红楼梦》由卷初一首诗开始,复杂的人物关系,缜密的故事情节,引得大量学者终生考证,乐此不疲。作为教师,能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呈现这种理性之美,而使之展现别样风情呢?

一、通透教材,有机、有序地呈现教学内容

数学课要想具有严密的逻辑,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本门学科有深刻的了解,领会其精髓,掌握其前沿,并能高屋建瓴,通观学科全局。

【例】"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86页,认真填写: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 )。

师:如果有很多这样的数,该怎样数?

生1: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生2:可以五十五十地数。

师: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多少?(一千)一千怎样写?对于数数,你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小组讨论)

生3:小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不大不小的数可以五十五十地数,更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或者二百二百地数。

师: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猜一猜:一千张纸会有多高?(学生猜得比较随意,教师出示答案)

师:这一袋黄豆有多少粒?这一袋米呢?(1000粒)黄豆和米都是1000粒,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4:看起来黄豆比米多很多。

……

上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内容很多,教学过程显得很顺畅,但总给人很“空”的感觉。这里既然关系到数数的教学,怎么没有数具体物品?学生首次接触大数,如何数这些大数,学生真的掌握了吗?尤其是拐弯数(一百九十九、八百九十九)接下去的数是几,学生都明白了吗?

由此可见,有机、有序、合理呈现教学内容,它是引导学生自主沿着一条名为“观光” 实为一道风景的逻辑隧道走完一段知识旅程的前提与重要保障。当然,教师对教材解读、把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1)长期的尊重、开发、扬弃地解读教材;(2)坚持从教材结构上深度解读教材;(3)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多听课、多说课、多磨课。

二、绘色表述,依循学生思维逻辑教学

数学教师要运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通过有情感的语言,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愿意亲师、信道;借由生动的语言,吸引、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例】在讲完什么是循环小数后,提问:你知道循环小数怎么表示吗?比如“1÷3”。学生:在0.3后面点上六个小圆点,表示3循环。接着问:为什么要点六个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是从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教师得意地说:我比你们的语文老师更厉害,语文老师用六个点,我只用一个小圆点就行了。你知道怎么用一个小圆点表示循环小数吗?……

教者恰如其分地依循学生的思维,巧妙运用风趣语言,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地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数学语言,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问”深意浓,引导学生触摸思维深处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题场”。其中“问题场”的取值影响着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过大,学生不知怎样回答;如果问题太小,琐碎、零乱,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

教师在课前预设的问题基调,要在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现实做出同步“调频”,在“试问”与“调问”中直接或间接问到学生的思维深处和知识的思想深处。

【例】在带领学生认识圆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你能从一大堆图形中摸出圆吗?(学生高兴地做着这个活动的同时,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2)你们这么快摸出圆的窍门是什么?(引导学生在活动后思考:圆不同于其他平面图形的外部特征,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它是曲线立体图形,它匀称而光滑)

(3)什么内在的原因使得圆这样匀称、光滑而丰满呢?(激起学生探案圆本质特征的愿望,促使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经验)

(4)用圆规在白纸上随意画一个圆,怎样?(歪歪扭扭)哪儿出问题了?(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反思,让活动成为外化的思维,让思维成为内化的活动)

(5)圆为什么有无数条半径?有位同学在圆上画了400多条半径就画满了,你是怎样理解的?(恰当的数学问题就是最有效的数学情境,数学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6)“圆,一中同长也。”你不量怎么知道直径都是相等的?

(7)数学学习贵在联想,难道其他图形没有“一中同长”吗?(演示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

追问,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首发问题后,对正确的回答追因,对错误的回答追究,对肤浅的问题追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推进,“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地挖到知识的内容精要和知识的文化精神。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圆点图形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圆点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巧遇铅笔博士
分图形
找图形
数字连连看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