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结”出精彩

2014-01-21 19:16宦彩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加减法一节课西瓜

宦彩娟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是课堂小结又经常被定性为“微不足道”。由于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忽略小结的内在实质,长期下来课堂小结最终被“形式化”,变得可有可无。所以只有重新认识课堂小结,重新优化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中一个“有生命”的环节,达到“课虽尽,趣无穷,思犹存”的境界。

一、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过于“形式”而忽略了“目的”

在教学中,虽然都知道小结是课堂的必备环节,但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很多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常忽略小结的设计,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只好草草了事。

2.重视“生说”而忽视了“师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情境导入比较重视,都会精心设计,可是对于课堂中的小结,却显得很随意。临近下课,教师常忘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只会以呆板的问答方式来结束课堂。最常见的是:“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往往都是机械应答,这样的小结对课堂来说真的是“画蛇添足”。

3.看重“知识”而忽略了“发展”

知识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点因素,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一个所属的知识点,因此通常会把知识点定性为一节课中唯一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为透彻,知识点的整理必须是课堂小结的核心,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缺乏对数学思想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处理策略

1.师引生思,畅谈收获

反思是理性的必要升华,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在小结中挖掘出隐藏在数学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感悟,展现出获取的思维过程。

如在《小数加减法》一课中的小结(课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你们会计算了吗?

生:会

师:那你觉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回忆并总结:(1)小数点要对齐;(2)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 ……

这样的小结方式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性和实际性。

2.浓缩精华,系统梳理

在数学知识中,概念是最枯燥、难记的,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不仅会造成学生大脑疲劳,逐渐产生厌倦的心理,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妨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

如在《平行与垂直》一课中的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垂直的相关知识,你觉得在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呢?

出示定义,引导学生小结出关键字,再以图示的形式呈现:■

以图示的形式来小结,其特点是把复杂的数学关系变得简明清晰、易懂易记,同时指出了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

3.首尾呼应,水道渠成

在导入新课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节课下来如果导入时所创设的问题总是悬而未决的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因此,我们在结课时,可以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有效地解除悬念,做到首尾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

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的教学: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天气炎热,唐僧师徒4人准备分吃一个西瓜来解渴。随着孙悟空的手起刀落,分的结果是这样的:贪吃的八戒分得西瓜的1/4,沙僧分得西瓜的2/8,唐僧分得西瓜的3/12,悟空分得西瓜的4/16。八戒很不满,怎么大师兄分得那么多,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八戒说得对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

师:大家还记得《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吗?你觉得八戒说得对吗?为什么?

……

这种前后对应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深刻。

4.巧妙布惑,铺垫延伸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如果在小结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例如:在学完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猜想:把圆柱体侧面斜着剪开,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这与今天所学的圆柱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有无矛盾?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小结,可为后续的学习作下铺垫。这样的结课方式,能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总之,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责编 罗 艳)endprint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是课堂小结又经常被定性为“微不足道”。由于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忽略小结的内在实质,长期下来课堂小结最终被“形式化”,变得可有可无。所以只有重新认识课堂小结,重新优化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中一个“有生命”的环节,达到“课虽尽,趣无穷,思犹存”的境界。

一、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过于“形式”而忽略了“目的”

在教学中,虽然都知道小结是课堂的必备环节,但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很多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常忽略小结的设计,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只好草草了事。

2.重视“生说”而忽视了“师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情境导入比较重视,都会精心设计,可是对于课堂中的小结,却显得很随意。临近下课,教师常忘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只会以呆板的问答方式来结束课堂。最常见的是:“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往往都是机械应答,这样的小结对课堂来说真的是“画蛇添足”。

3.看重“知识”而忽略了“发展”

知识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点因素,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一个所属的知识点,因此通常会把知识点定性为一节课中唯一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为透彻,知识点的整理必须是课堂小结的核心,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缺乏对数学思想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处理策略

1.师引生思,畅谈收获

反思是理性的必要升华,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在小结中挖掘出隐藏在数学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感悟,展现出获取的思维过程。

如在《小数加减法》一课中的小结(课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你们会计算了吗?

生:会

师:那你觉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回忆并总结:(1)小数点要对齐;(2)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 ……

这样的小结方式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性和实际性。

2.浓缩精华,系统梳理

在数学知识中,概念是最枯燥、难记的,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不仅会造成学生大脑疲劳,逐渐产生厌倦的心理,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妨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

如在《平行与垂直》一课中的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垂直的相关知识,你觉得在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呢?

出示定义,引导学生小结出关键字,再以图示的形式呈现:■

以图示的形式来小结,其特点是把复杂的数学关系变得简明清晰、易懂易记,同时指出了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

3.首尾呼应,水道渠成

在导入新课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节课下来如果导入时所创设的问题总是悬而未决的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因此,我们在结课时,可以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有效地解除悬念,做到首尾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

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的教学: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天气炎热,唐僧师徒4人准备分吃一个西瓜来解渴。随着孙悟空的手起刀落,分的结果是这样的:贪吃的八戒分得西瓜的1/4,沙僧分得西瓜的2/8,唐僧分得西瓜的3/12,悟空分得西瓜的4/16。八戒很不满,怎么大师兄分得那么多,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八戒说得对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

师:大家还记得《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吗?你觉得八戒说得对吗?为什么?

……

这种前后对应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深刻。

4.巧妙布惑,铺垫延伸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如果在小结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例如:在学完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猜想:把圆柱体侧面斜着剪开,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这与今天所学的圆柱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有无矛盾?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小结,可为后续的学习作下铺垫。这样的结课方式,能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总之,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责编 罗 艳)endprint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是课堂小结又经常被定性为“微不足道”。由于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忽略小结的内在实质,长期下来课堂小结最终被“形式化”,变得可有可无。所以只有重新认识课堂小结,重新优化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中一个“有生命”的环节,达到“课虽尽,趣无穷,思犹存”的境界。

一、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过于“形式”而忽略了“目的”

在教学中,虽然都知道小结是课堂的必备环节,但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很多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常忽略小结的设计,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只好草草了事。

2.重视“生说”而忽视了“师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情境导入比较重视,都会精心设计,可是对于课堂中的小结,却显得很随意。临近下课,教师常忘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只会以呆板的问答方式来结束课堂。最常见的是:“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往往都是机械应答,这样的小结对课堂来说真的是“画蛇添足”。

3.看重“知识”而忽略了“发展”

知识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点因素,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一个所属的知识点,因此通常会把知识点定性为一节课中唯一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为透彻,知识点的整理必须是课堂小结的核心,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缺乏对数学思想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处理策略

1.师引生思,畅谈收获

反思是理性的必要升华,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在小结中挖掘出隐藏在数学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感悟,展现出获取的思维过程。

如在《小数加减法》一课中的小结(课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你们会计算了吗?

生:会

师:那你觉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回忆并总结:(1)小数点要对齐;(2)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 ……

这样的小结方式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性和实际性。

2.浓缩精华,系统梳理

在数学知识中,概念是最枯燥、难记的,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不仅会造成学生大脑疲劳,逐渐产生厌倦的心理,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妨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

如在《平行与垂直》一课中的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垂直的相关知识,你觉得在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呢?

出示定义,引导学生小结出关键字,再以图示的形式呈现:■

以图示的形式来小结,其特点是把复杂的数学关系变得简明清晰、易懂易记,同时指出了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

3.首尾呼应,水道渠成

在导入新课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节课下来如果导入时所创设的问题总是悬而未决的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因此,我们在结课时,可以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有效地解除悬念,做到首尾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

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的教学: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天气炎热,唐僧师徒4人准备分吃一个西瓜来解渴。随着孙悟空的手起刀落,分的结果是这样的:贪吃的八戒分得西瓜的1/4,沙僧分得西瓜的2/8,唐僧分得西瓜的3/12,悟空分得西瓜的4/16。八戒很不满,怎么大师兄分得那么多,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八戒说得对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

师:大家还记得《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吗?你觉得八戒说得对吗?为什么?

……

这种前后对应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深刻。

4.巧妙布惑,铺垫延伸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如果在小结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例如:在学完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猜想:把圆柱体侧面斜着剪开,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这与今天所学的圆柱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有无矛盾?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小结,可为后续的学习作下铺垫。这样的结课方式,能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总之,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责编 罗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减法一节课西瓜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加减法的由来
托马斯的一节课
巧切西瓜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