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学思维,让课堂焕发生态活力

2014-01-21 20:47周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棒学情直观

周清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要求,是要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建立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运用数学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呢?为此特将自己在“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以剖析。

一、备足学情,找准思维难点

课堂之初,我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概念模糊,而且大部分学生热衷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此,我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正反角度的实验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设计问题:1.有两根小棒可否围成一个三角形?2.如果再来一根7厘米的小棒,能吗?3.如果换成一根3厘米的小棒呢?通过这三个层次分明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这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是要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猜想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每次从所给的五根小棒(长度分别为9cm,6cm,5cm,4cm,3cm)中任选三根并且要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在表中,而后思考:如何才能摆成三角形?为何不能?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思】有研究就有思考,学生的数学探究要建立在问题的预设基础上。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使其一步步发展其直接经验,建立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直观概念。学情分析是有益的,尤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数学思维的接受方面,非常有利于数学课堂思维的展开。

二、交流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如何发展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的个体经验落实到实践操作中来,作为教师要站在理论高度来把握这个问题。

比如,通过进行小棒组合三角形的活动——让其分别列出每条边的长度,寻找规律所在。结果学生汇报时对于4、5、9以及3、6、9这样的三条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产生了疑问。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实证辩论。有学生认为能够摆出来,但却有学生提出了异议:“4+5=9, 4和5摆成一条直线时才和9一样长。”如何解决学生的分歧?我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集体探究和交流。

师(演示三角形形成的轨迹运动,如图1):现在大家看这个动画,看看如何来拼摆这个三角形。

师:先把9cm固定,然后把4cm和5cm能摆到的地方都摆到,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

【反思】当学生在猜想和动手操作之后,依然产生分歧,这正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机。为此我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直观形象地解决不能用手操作的困境,让学生从动态的课件中得到结论,发展其数学推理能力。

三、授之以渔,引导独立反思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是一种内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达到高层次的学习。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不能仅仅只限于“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规律,还要通过探究和思考的活动过程,将数学思维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思维,这才是本质所在。

在我的直观演示后,一些学生仍然充满疑惑。于是我换个角度进行第二次演示:先出现9cm,然后把另一个9cm分成4cm和5cm两部分,用不同颜色区分,然后分步演示)

师:从9cm的分点向上折(如图2),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2

生: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那为什么刚才有同学摆成了呢?

学生经过反思,认识到试验当中会存在的偏差,也明白了人为的“误差”是存在的,但却可以通过科学认识来减小误差。

经过直观展示,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了直接的认识和体会。我引导学生总结:两条短边加起来应该大于那条长边,符合这个条件才能摆出三角形;反之则不行。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问题:当三角形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时,你想到了什么?……

【反思】发展学生的直接经验,渗透数学思维,这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有新知萌芽的可能,这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这节课中,我突破了以往先入为主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间接经验入手,突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探索,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得数学课堂焕发出和谐平衡的生态活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要求,是要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建立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运用数学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呢?为此特将自己在“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以剖析。

一、备足学情,找准思维难点

课堂之初,我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概念模糊,而且大部分学生热衷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此,我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正反角度的实验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设计问题:1.有两根小棒可否围成一个三角形?2.如果再来一根7厘米的小棒,能吗?3.如果换成一根3厘米的小棒呢?通过这三个层次分明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这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是要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猜想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每次从所给的五根小棒(长度分别为9cm,6cm,5cm,4cm,3cm)中任选三根并且要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在表中,而后思考:如何才能摆成三角形?为何不能?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思】有研究就有思考,学生的数学探究要建立在问题的预设基础上。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使其一步步发展其直接经验,建立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直观概念。学情分析是有益的,尤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数学思维的接受方面,非常有利于数学课堂思维的展开。

二、交流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如何发展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的个体经验落实到实践操作中来,作为教师要站在理论高度来把握这个问题。

比如,通过进行小棒组合三角形的活动——让其分别列出每条边的长度,寻找规律所在。结果学生汇报时对于4、5、9以及3、6、9这样的三条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产生了疑问。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实证辩论。有学生认为能够摆出来,但却有学生提出了异议:“4+5=9, 4和5摆成一条直线时才和9一样长。”如何解决学生的分歧?我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集体探究和交流。

师(演示三角形形成的轨迹运动,如图1):现在大家看这个动画,看看如何来拼摆这个三角形。

师:先把9cm固定,然后把4cm和5cm能摆到的地方都摆到,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

【反思】当学生在猜想和动手操作之后,依然产生分歧,这正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机。为此我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直观形象地解决不能用手操作的困境,让学生从动态的课件中得到结论,发展其数学推理能力。

三、授之以渔,引导独立反思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是一种内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达到高层次的学习。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不能仅仅只限于“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规律,还要通过探究和思考的活动过程,将数学思维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思维,这才是本质所在。

在我的直观演示后,一些学生仍然充满疑惑。于是我换个角度进行第二次演示:先出现9cm,然后把另一个9cm分成4cm和5cm两部分,用不同颜色区分,然后分步演示)

师:从9cm的分点向上折(如图2),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2

生: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那为什么刚才有同学摆成了呢?

学生经过反思,认识到试验当中会存在的偏差,也明白了人为的“误差”是存在的,但却可以通过科学认识来减小误差。

经过直观展示,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了直接的认识和体会。我引导学生总结:两条短边加起来应该大于那条长边,符合这个条件才能摆出三角形;反之则不行。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问题:当三角形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时,你想到了什么?……

【反思】发展学生的直接经验,渗透数学思维,这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有新知萌芽的可能,这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这节课中,我突破了以往先入为主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间接经验入手,突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探索,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得数学课堂焕发出和谐平衡的生态活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要求,是要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建立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运用数学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呢?为此特将自己在“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以剖析。

一、备足学情,找准思维难点

课堂之初,我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概念模糊,而且大部分学生热衷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此,我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正反角度的实验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设计问题:1.有两根小棒可否围成一个三角形?2.如果再来一根7厘米的小棒,能吗?3.如果换成一根3厘米的小棒呢?通过这三个层次分明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这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是要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猜想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每次从所给的五根小棒(长度分别为9cm,6cm,5cm,4cm,3cm)中任选三根并且要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在表中,而后思考:如何才能摆成三角形?为何不能?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思】有研究就有思考,学生的数学探究要建立在问题的预设基础上。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使其一步步发展其直接经验,建立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直观概念。学情分析是有益的,尤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数学思维的接受方面,非常有利于数学课堂思维的展开。

二、交流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如何发展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的个体经验落实到实践操作中来,作为教师要站在理论高度来把握这个问题。

比如,通过进行小棒组合三角形的活动——让其分别列出每条边的长度,寻找规律所在。结果学生汇报时对于4、5、9以及3、6、9这样的三条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产生了疑问。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实证辩论。有学生认为能够摆出来,但却有学生提出了异议:“4+5=9, 4和5摆成一条直线时才和9一样长。”如何解决学生的分歧?我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集体探究和交流。

师(演示三角形形成的轨迹运动,如图1):现在大家看这个动画,看看如何来拼摆这个三角形。

师:先把9cm固定,然后把4cm和5cm能摆到的地方都摆到,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

【反思】当学生在猜想和动手操作之后,依然产生分歧,这正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机。为此我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直观形象地解决不能用手操作的困境,让学生从动态的课件中得到结论,发展其数学推理能力。

三、授之以渔,引导独立反思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是一种内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达到高层次的学习。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不能仅仅只限于“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规律,还要通过探究和思考的活动过程,将数学思维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思维,这才是本质所在。

在我的直观演示后,一些学生仍然充满疑惑。于是我换个角度进行第二次演示:先出现9cm,然后把另一个9cm分成4cm和5cm两部分,用不同颜色区分,然后分步演示)

师:从9cm的分点向上折(如图2),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2

生: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那为什么刚才有同学摆成了呢?

学生经过反思,认识到试验当中会存在的偏差,也明白了人为的“误差”是存在的,但却可以通过科学认识来减小误差。

经过直观展示,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了直接的认识和体会。我引导学生总结:两条短边加起来应该大于那条长边,符合这个条件才能摆出三角形;反之则不行。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问题:当三角形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时,你想到了什么?……

【反思】发展学生的直接经验,渗透数学思维,这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有新知萌芽的可能,这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这节课中,我突破了以往先入为主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间接经验入手,突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探索,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得数学课堂焕发出和谐平衡的生态活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棒学情直观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简单直观≠正确
一起数小棒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巧移小棒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