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单味镇痛中药研究进展

2014-01-25 16:4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马钱子香豆素延胡索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常用单味镇痛中药研究进展

朱婵伍冠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镇痛中药以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一直被医药研究者所重视。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实验手段的革新,镇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将常用的单味镇痛中药及其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镇痛;中药;研究进展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o-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而对炎性痛有一定的作用,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内的其它疼痛作用效果较弱。另一类是以吗啡、可卡因为代表的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因作用于阿片受体而对多种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是长期应用会产生成瘾性、依赖性等各种副作用,因而在临床上的运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找毒副作用少,依赖性小的镇痛中药成为新的趋势。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在历代医书中均有应用中药镇痛的记载。镇痛中药是指能选择性地缓解和减轻疼痛的中药。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滞、血瘀、寒凝、湿阻、痰饮等都可以使经脉凝滞,气血不通,产生疼痛症状。因此从疼痛的基本病理出发,寻找镇痛中药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实验手段的革新,镇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被证实有镇痛作用的中药已经有近三百种,如延胡索、马钱子、白芷、三七等。由于中药的多靶点性和复杂性给镇痛中药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限制了中药在痛症治疗中的发展。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对常用的镇痛中药及其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白芷

白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其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祛风止痛、解表燥湿、消肿腓脓之功效。主治风寒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阳明经头痛、寒湿腹痛。邢俊波[1]等研究了白芷乙醇提取物的镇痛效果,发现其可显著延长小鼠热板反应的潜伏期。研究者通过对白芷的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含挥发油成分和香豆素类,白芷根含呋喃香豆素,另外还含有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等。王梦月等[2]用柱层析方法,首次从白芷中提取总香豆素,并对白芷总香豆素类成分进行了抗炎、镇痛和解痉实验,发现总香豆素能明显对抗热板、冰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及BaCl2所致兔肠平滑肌痉挛。随后也有研究表明白芷香豆素组分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其对热板所致小鼠疼痛和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3]。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直到2009年,王海莉[4]等通过对白芷香豆素的镇痛作用部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白芷总香豆素对物理、化学性伤害性刺激有明显镇痛作用,作用部位可能既在中枢也在外周,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NO的合成或释放有关。而秦旭华等[5]研究提示白芷总香豆素对偏头痛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模型动物脑和血中的五羟色胺(5-HT)来实现的。此外,白芷挥发油(essential oil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EOAD)也被证实对物理化学等伤害性刺激的镇痛作用确切,且对小鼠无身体依赖性[6]。崔秋兵等[7]研究白芷挥发油和水煎液对甲醛所致的伤害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发现水合氧化前胡素、佛手柑内酯可能是白芷镇痛效应的物质基础。

2 马钱子

马钱子原名番木鳖,别名马钱子,为植物马钱(Strychnosnux-vomicaL)或云南马钱(S.PierrinanaA.W.Hill)的成熟种子,味苦,有大毒,归胃、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关节消肿功效。现代研究认为马钱子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为番木鳖碱(即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含量相当,此外还含有番木鳖次碱、伪番木鳖碱、伪马钱子碱等[8]。研究发现马钱子碱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士的宁作为甘氨酸受体的拮抗剂则没有镇痛作用,提示镇痛方面马钱子碱比马钱子更为有利[9]。马钱子碱具有中枢镇痛作用,马钱子碱不仅能增加吗啡的镇痛作用,还能延长其镇痛时间[10]。由于马钱子在镇痛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室技术对马钱子的炮制做了深入研究。刘亮镜等[11]的研究发现马钱子经朱红栓菌发酵后毒性明显降低,但发酵品的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与生品没有根本区别,提示利用发酵手段可达到对有毒药材马钱子“去毒”与“存效”并重的目的。此外,龚飞鹏等[12]的研究发现砂烫马钱子炮制过程中温度、时间对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大,而烘烤马钱子工艺可控性更强,用来控制马钱子质量优势显著。研究者们也一直致力于探索马钱子镇痛作用的机制。朱建伟等[9]以吗啡为阳性对照药,进行马钱子碱腹腔注射给药的量效关系和实效关系的研究发现马钱子碱腹腔注射(ip)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强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其20mg/kg ip的药效强度与吗啡10mg/kg ip相当,32.6mg/kg的镇痛作用强于吗啡,药效动力学显示马钱子碱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起效迅速,作用强而持久[13]。另外,张娟等[14]通过对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镇痛作用可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L-精氨酸-NO通路有关,而和M受体、阿片受体无关。

3 延胡索

延胡索,又称元胡索,简称为延胡、元胡或玄胡,为罂粟科植物的块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能,是常用的止痛中药。延胡索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均有镇痛作用,尤其以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延胡素一般经醋制后捣碎入药,使难容于水的生物碱与醋中的醋酸结合成盐,大大提高了延胡索有效成分在煎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增强疗效。研究表明经过醋制的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明显强于延胡索,徐捷等[15]的研究也表明,醋制、酒制二种炮制方法都比延胡索生品中延胡索乙素含量高。延胡索作为镇痛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镇痛机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尚不明确。黄锦煜等[16]通过研究发现在三叉神经痛的眶下神经慢性压迫损伤(ION-CCI)大鼠模型中全身给予延胡索能够显著抑制疼痛,而且这些作用是由大麻素受体CB1的活化所介导。宫登辉等[17]的研究发现左旋延胡索乙素能提高化疗痛大鼠的痛阈值,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腰段TNF-α、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4 三七

三七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l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其中人参皂苷成分是止痛的主要成分。其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等功效。谢暕等[18]的实验发现人参皂苷Rg1可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福尔马林致大鼠疼痛反应,显示出良好的镇痛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PV1的激活而发挥镇痛效应。三七联合用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的治疗,并被开发为饮片,粉剂等[19, 20]。陈万祥等应用三七镇痛丹加针刺疗法,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明显临床疗效[21]。此外,三七三虫散有明显镇痛作用,能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添足反应潜伏期,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调节神经根局部炎症因子有关[22]。

5 蒲黄

蒲黄为香蒲科(Lyphaceae)、水生草本植物水烛香蒲(Typha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或同植物的花粉。蒲黄具有化瘀、止血、利尿等功效。葛峰等[23]的研究表明,蒲黄对热及化学剌激诱导的小鼠疼痛都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热板法显示其镇痛用与吗啡相当但较持久,化学剌激法则显示其镇痛作用比吗啡稍弱。而且,王海波等[24]的研究表明蒲黄的乙醇液的镇痛效果优于水提样品。

6 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本草纲目》记载黄芪有“排脓止痛”、“去肌热及诸经之痛”之功效。上世纪80年代,张银娣等[25]发现从膜荚黄芪中提取出的黄芪皂苷甲具有镇痛和中枢抑制作用。而且,黄芪总苷也可显著抑制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后第二时相的疼痛反应,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内阿片肽系统介导,抑制NO的生成可能是其镇痛机制之一[26]。另外,黄芪提取物可减少冰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7]。

7 小结与展望

中药、天然药以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一直被医药研究者所重视。中医药在痛症的病因和病机及治疗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其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含量低及其药理学作用机制的不明确,极大的限制了镇痛中药应用和发展。因此,止痛中药成为了现代药物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镇痛中药活性成分对疼痛通路中的受体、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和细胞因子表达和功能影响,对于研究及剖析其具体镇痛机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挖掘和开发新的镇痛药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随着医药研究者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势必会推动新型镇痛药物的研究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快速发展。

[1]邢俊波,曹红,王国佳.白芷乙醇提取物镇痛作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1):43-45.

[2]王梦月,贾敏如,马逾英,等.白芷总香豆素的药理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954-956.

[3]王德才,李珂,徐晓燕,等.杭白芷香豆素组分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J].2005,12(11):36-37,52.

[4]王海莉,王春梅,李贺,等.白芷香豆素的镇痛作用部位及其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5):1902-1904.

[5]秦旭华,李祖伦,金沈锐.白芷总香豆素对偏头痛模型小鼠5-HT和MAO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J].2012,23(9):2190-2191.

[6]聂红,沈映君,吴俊梅,等.白芷挥发油镇痛、镇静作用和身体依赖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4):221-223.

[7]崔秋兵,张艺,兰莎.白芷镇痛作用物质基础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2):102-104.

[8]张加余,李宁,胡姱,等.制马钱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2,(02):187-191.

[9]朱建伟,武继彪,李成韶,等. 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66-167.

[10]张娟,肖鲁伟,戴体俊,等.马钱子碱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01):34-35.

[11]刘亮镜, 曹亮, 蒋亚平,等.马钱子经朱红栓菌发酵前后毒性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205-208,插3-插4.

[12]龚飞鹏,于欢,朱龙涛,等.砂烫法与烘烤法对马钱子中抗炎镇痛成分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6):52-53.

[13]朱建伟,武继彪,李成韶,等.复方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初步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9):36-37.

[14]张娟,肖鲁伟,戴体俊,等.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5):374-375.

[15]徐捷.不同炮制方法对延胡索有效成份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3):454-455.

[16]黄锦煜,方敏,李嫕婧,等.延胡索在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中的镇痛作用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9):2161-2164.

[17]宫登辉,江永祥,郑卫红,等.左旋延胡索乙素对化疗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及其在脊髓水平的机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05):27-29.

[18]谢暕.人参皂苷Rg1抗炎、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19):1592-1597.

[19]靳丽芬,方如民,董俊芳,等.三七总苷联合葛根黄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6-128,155.

[20]刘淑杰.不同规格的三七饮片活血、抗炎和镇痛作用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9-10.

[21]陈万祥.三七镇痛丹联合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8例[J].河南中医.2008,28(10): 52-53.

[22]刘斌,张琥,卢向红,等.三七三虫散对神经根损伤模型大鼠抗炎作用机理及镇痛效果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7):68-69.

[23]葛峰,匡环宝,王绍玉,等.蒲黄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2):117-118.

[24]王海波,王章元.中药蒲黄提取液的镇痛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2006,25(4):278-279.

[25]张银娣,沈建,宋健,等.黄芪皂苷甲的镇痛,镇静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26]杨沁,陈敏珠.黄芪总苷的抗炎与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35(5):376.

[27]朱华野,朴龙.黄芪提取物抗炎、镇痛、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56-1157.

Progressinresearchonsingleanalgesiaherbs

ZHU Chan,WU Guan-yi*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nalgesic herbs for its good efficacy, no addiction, less adverse reaction and rich resources, has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in medicin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and innovation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modern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analgesic herb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mmonly used analgesia herbs and their research progress of modern medicine.

Analgesic; herbs; research progress

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2XZR05,12XZR02);江苏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LZ13020)。

朱婵,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痛和痒形成机制及中医药镇痛止痒。 E-mail: zhuchan2005@126.com

伍冠一,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痛和痒形成机制及中医药镇痛止痒。 E-mail:w5gy1@126.com

R285.5

A

1007-8517(2014)23-0019-03

2014.09.29)

猜你喜欢
马钱子香豆素延胡索
延胡索总碱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的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1-[(2-甲氧基-4-乙氧基)-苯基]-3-(3-(4-氧香豆素基)苯基)硫脲的合成
枳中异戊烯基化的黄酮及香豆素类成分
产地鲜切加工、传统加工延胡索对痛经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
GPR35受体香豆素类激动剂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马钱子现代炮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