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诊治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2014-01-26 19:58刘广金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脑水肿急性期急诊科

刘广金

(建平县医院急诊科或急救中心,辽宁 朝阳 122400)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为脑溢血或自发性脑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引起某长期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霉菌性动脉瘤、血液病、胶原病、梗死后脑出血、脑动脉炎、血管炎、肿瘤等原因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1]。是急性脑血管病中一种较常见的和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其他脑血管病高[2]。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尤其是诊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3]。为提高脑出血诊治水平,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0例,女53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56.78±6.7)岁。60岁以上100例,60岁以下23例。123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20例,糖尿病史19例,冠心病史18例,高脂血症史28例。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发病99例。所有病例均行头CT检查,其中脑叶出血35例,基底节区出血76例,小脑出血12例。入院时意识清楚46例,嗜睡77例。

1.2 治疗

所有病例均控制血压、预防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及应用脑保护剂等综合治疗。静点甘露醇联用或不联用呋塞米、甘油果糖脱水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脑水肿患者糖皮质激素对抗渗出、抗炎性介质、清除自由基。口服改善循环的钙离子拮抗剂或滴注或泵入硝酸甘油。静点白蛋白。

2 结果

经治疗痊愈20例(16.26%),好转93例(75.61%),死亡10例(8.13%)。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脑出血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急诊科中常见的急重症之一[1]。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提高治疗该疾病患者的诊治水平,对后续治疗有较为关键的作用。本组发病年龄以60岁以上老年为主,将近所有病例均患有高血压,大部分病例为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经头CT确诊为脑出血。

3.1 诊断要点

脑出血多数伴有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病史,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大多数病例出血前无预兆,少数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50%的患者发病时头痛剧烈呕吐,病情重的有意识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因出血部位和量不同而异。重症脑出血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组症状体征:①突出的全脑损害症状,如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②明确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语言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癫痫、精神症状等;③脑外器官系统功能损伤,如发热、心率失常、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3.2 辅助检查

头CT是首选,对于脑出血急性期的诊断阳性率几乎为100%,一般可发现1 mL大小的血肿。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是否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及动态变化。头MRI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不优于CT,不作为常规。慢性期则优于CT。

3.3 处理方法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将头歪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吸氧。②稳定血压:在脑出血急性期很重要,与缺血性脑卒中比较,脑出血急性期更易出现血压升高,且直接与疾病预后相关,而血压控制在治疗上又存在矛盾,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再出血与血肿增大的风险或血肿内部压力(不利于周围缺血组织的灌注)及血肿周围的水肿。血压过低可能脑灌注压不足。急性期脑出血血压控制的目标如下:如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 Hg应予以降压,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每隔5~15 min测一次血压,目标血压宜在160/90 mm Hg左右。可参考病前血压水平及用药情况合理选择药物。能口服者可口服钙通道阻滞剂,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或泵入硝酸甘油,每次5~10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根据血压调控用药速度。静脉用药的同时口服或鼻饲降压药。③控制颅压:许多小出血点不会导致颅高压,故不需脱水治疗。有明显颅高压临床表现者,在安全监护下,均衡地运用各种方法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可静点下列药物,20%甘露醇,每次125~250 mL,每日3~4次;甘油果糖,每次250 mL,每日1~2次;呋塞米,每次20~40 mg,每日2~3次。有文献报道[5],白蛋白是人体肝脏分泌的高度可溶的蛋白分子,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应用白蛋白既可增加血液胶体渗透压,及时有效地减轻血脑屏障受损程度及出血区的脑水肿,又可减少甘露醇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由于脑水肿可在脑损伤后1~14 d内呈渐进发展,故尽早和持续应用白蛋白至关重要。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的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④监测血糖:早期血糖升高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严格控制血糖(80~110 mg/dL)能改善临床转归。但应避免低血糖。⑤止血:超早期止血有助于减少血肿扩大,从而改善预后。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分别接受适当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或血小板替代治疗。⑥脑神经保护剂:脑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和轴突的急性坏死是不可逆的,但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在此时间窗内采取适当的干预性措施,可使受损组织恢复功能[6]。

综上所述,对于符合诊断要点的脑出血的急诊患者,应积极行头CT检查,尽快确诊以及时给予治疗。本组针对其发病机制,加强脱水治疗,尤其是应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予以糖皮质激素对抗渗出、抗炎性介质、清除自由基,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血肿周围微循环,达到减轻水肿目的[7]。加上控制血压、预防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及应用脑保护剂等综合治疗,123例患者大多恢复较好。

[1]李夏昀.急性脑出血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1):224.

[2]崔焕卿,旷红,洪玉环.急性脑出血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6B):54.

[3]曾贵成.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64.

[4]李树炎.急诊科诊治脑出血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4):103.

[5]童小文.白蛋白治疗急性重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9):560.

[6]赵祥华.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71.

[7]王翠,梁青,王苏平,等.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980-981.

猜你喜欢
脑水肿急性期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