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系统训练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形成的影响

2014-01-28 09:27夏冰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髌上髌下患肢

夏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6)

早期系统训练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形成的影响

夏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6)

目的探讨实施早期系统训练干预方法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形成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观察两组入院时、术后1天、术后1周的患肢肿胀、患肢皮温和疼痛感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患肢肿胀、患肢皮温和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测量结果表明,治疗组三项观察项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行早期系统训练,可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的危险性,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疼痛感受。

早期系统训练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一般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会有腿肿和疼痛等临床症状。我国目前每年骨科大手术病例数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但是对DVT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相应的防治方案[1]。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们针对髋关节置换采取了早期系统训练方法来预防DVT形成,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其中骨关节炎33例,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坏死34例。排除严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心血管病疾患等)以及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80例患者均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3(24~75)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4(30~76)岁。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骨科预防DVT护理,如叮嘱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严密观察患肢情况,给予药物抗凝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训练活动方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早期系统训练干预方法

1.2.1 训练安排 当病人入院后,即选定研究对象,由责任护士按照训练指导计划表,严格系统地对实验组每一位患者进行规范化训练指导,每日安排早、中、晚三次训练,也可根据患者实际自身情况适当增减锻炼次数,原则以感觉不到疼痛或者疲劳为准。手术当日清晨再安排训练1次,术后第1天再开始按照术前训练指导表继续安排进行锻炼2周。

1.2.2 训练内容 (1)踝关节运动:双足伸直脚背、双足45度跖屈、双足左旋、双足右旋,每一个动作重复10次,每次动作做到位之后停滞并保持3s,每个动作之间双足放松10s,每次训练重复5组;(2)足趾训练:双足趾伸直、双足趾屈曲,每个动作重复10次,每次动作保持3s,每个动作之间双足放松5s,重复5组;下肢肌肉挤压运动:由患者自己主动进行下肢肌肉挤压锻炼,挤压到位后停滞并保持10s,放松5s,再次进行挤压运动,如此重复5组;被动下肢肌肉挤压运动: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家属按照静脉回流的方向,从下往上挤压下肢肌肉,每次重复5组。

1.3 效果评价方法 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入院当日、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时的患肢肿胀情况、患肢皮温以及疼痛情况。患肢肿胀监测用软皮尺分别测量患肢踝上5cm、髌下10cm和髌上10cm的周长;患肢皮温的测试用皮温测量仪分别测量患肢踝上5cm、髌下10cm和髌上10cm的表皮面温度;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测量法,指导患者在10cm的横线上根据自己的疼痛感觉作标记,疼痛程度为0~10,一端为0,代表无痛,另一端为10,代表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患肢肿胀、患肢皮温和疼痛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测量结果表明,治疗组三项观察项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1~3)。

表1 两组患者踝上5cm、髌下10cm和髌上10cm皮温测量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踝上5cm、髌下10cm和髌上10cm皮温测量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踝上5cm入院时 术后第1d 术后1周髌下10cm入院时 术后第1d 术后1周髌上10cm入院时 术后第1d 术后1周治疗组40 34.1±0.3 35.1±0.3 35.2±0.2 34.1±0.5 35.1±0.3 35.2±0.4 34.5±0.5 35.6±0.2 36.0±0.4对照组40 33.9±0.2 35.8±0.3 36.2±0.3 34.2±0.6 35.8±0.3 36.2±0.3 34.3±0.6 36.4±0.3 36.8±0.2

表2 两组患者踝上5cm、髌下10cm和髌上10cm的周长测量结果比较(±s,cm)

表2 两组患者踝上5cm、髌下10cm和髌上10cm的周长测量结果比较(±s,cm)

组别 例数 踝上5cm入院时 术后第1d 术后1周髌下10cm入院时 术后第1d 术后1周髌上10cm入院时 术后第1d 术后1周治疗组40 20.1±1.2 20.6±1.2 20.8±1.1 31.9±1.7 33.1±1.4 33.5±2.0 43.6±2.4 44.3±2.2 45.3±2.1对照组40 20.3±1.4 22.1±1.5 22.0±1.3 32.2±1.9 35.0±1.6 36.0±1.8 44.5±2.8 46.4±2.9 45.9±2.4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术后第1天 术后1周治疗组40 7.3±1.6 6.6±1.7 5.4±1.4对照组40 7.2±1.2 7.4±1.9 6.6±1.7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采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等人工材料制成的假体,通过外科植入手术植入患者体内,代替患病关节,达到缓解疼痛,解决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重建一个近乎正常功能的关节,并达到恢复关节运动功能的目的。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假体质量不断的改善,大多数高龄或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已经不再被列为手术禁忌[2]。因此,其并发症DVT的防护也成为骨科临床护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DVT的发病机理,临床上目前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应用抗凝药物,以此来降低对静脉内膜的损伤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3]。其中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因此,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预防DV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患者早期进行系统的训练来预防DVT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患肢肿胀情况和患肢皮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早期系统训练可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的危险性,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疼痛感受。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下肢制动、止血带的使用等因素引起下肢静脉血流瘀滞导致[4]。本训练方案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通过我们给予患者下肢肌肉按摩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既可迅速缓解手术过程中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流瘀滞,又易被患者接受。相关文献报道[5],DVT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约50%的DVT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我们通过早期采取系统地预防训练,不仅使患者尽早适应了训练,也提高了训练的依从性,达到了规范训练的目的。

[1]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5-69.

[2]杨佐明,戴士峰,刘晓明,等.人工髋关节置换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22):4323-4325.

[3]赵宁,雷勇,李桂芬,等.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7):2616-2617.

[4]付丽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156-157.

[5]White JV.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A-V impulse system applied to vascular patients[J].Footnotes,1995,14(2):12.

Early systems train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Nursing

R472,R543.6

B

1002-6975(2014)09-0843-03

夏冰(1972-),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013-12-17)

猜你喜欢
髌上髌下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髌上入路及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及预后比较的回顾性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经髌韧带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42-A型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进展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髌下脂肪垫炎的治疗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