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014-01-30 05:55王福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尿糖胰岛素血糖

王福玲

阜蒙县妇幼保健院儿科,辽宁 阜蒙 123100

卫生教育

儿童糖尿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王福玲

阜蒙县妇幼保健院儿科,辽宁 阜蒙 123100

目的探讨在临床工作中糖尿病防治遇到的问题,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

儿童;糖尿病;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紊乱的终身疾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儿童以I型糖尿病为主,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全球约有3000万人患病,儿童约占150万[1]。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的增多,II型糖尿病有增加势头。

1 诊断方面

糖尿病的误漏诊在农村及中小城市较常见。患者及家属方面:(1)思想意识错误,认为条件好的人才会得糖尿病,一般认为糖尿病是“富贵病”,只有生活富裕的人才会患病,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与家族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因素疾病;(2)消瘦者不会得糖尿病,虽然大部分II型糖尿病患者为肥胖,但是儿童多为I型糖尿病。另外,继发性糖尿病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可为消瘦者;(3)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伴胰岛素抵抗,与摄入糖类无必然关系,摄入糖类会使血糖升高,同样高热量的含脂食品也会引起血糖升高;(4)尿糖阴性就不是糖尿病。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可靠标准,尿糖与肾糖阈有关,并且受某些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尿糖阳性也不能确诊为糖尿病;(5)空腹血糖正常可排除糖尿病,空腹是指禁食8 h以上,不能吃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有的患者认为吃点瓜子等,不吃主食就算空腹。医院方面:有些基层医院对血糖高的患者未做进一步检查就下定论是不科学的。血糖在多种情况下会增高。(1)生病期间、感染、高度心理紧张等都能检出血糖高,此时被告知可能患有糖尿病,以后再面对血糖监测时会变得紧张焦虑,从而造成连续高血糖,当降糖药物长期使用后人体自主调控血糖的机制受到干扰,而形成事实上的糖尿病;(2)餐后时间过长而误诊为糖尿病。餐后超过14 h,身体出现低血糖刺激,然后会出现血糖升高;(3)少量进食后引发血糖波动不应视为空腹血糖;(4)过量运动之后不及时进餐而到医院等待血糖监测,人体会经常出现低血糖刺激后的血糖升高;(5)有些儿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不明显,不被家长发觉,就诊时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易误诊为败血症、急腹症、脑膜炎等。所以诊断时不能过分依赖“三多一少”,因为只有当空腹血糖超过14 mmol/L、24 h尿糖定量超过111 mmol/L时临床上才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的“三多”症状。如果医生思路狭窄,询问病史不全,查体不到位,分析问题不全面,只重视局部或表面症状是常见的误漏诊原因。目前诊断儿童糖尿病是按照《200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的,符合任一标准即可诊断:(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餐后任意时刻血糖水平≥11.1 mmol/L;(2)空腹血糖(FPG)≥7.0 mmol/L;(3)2 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11.1 mmol/L。

2 治疗方面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有:(1)饮食误区:①吃得过少,有些患者过度节食,开始时因热量摄入减少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但由于主食摄入不足,人体活动的能量只能由身体的脂肪分解供给,其中的产物酮体会引起酮症,严重的出现酸中毒。而且营养不足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感染及病情不易控制;②限制食盐,最后导致低钠、低钾、电解质紊乱,全身无力。限制饮水,有些患者因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症状,就限制饮水,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的水分,所以渴了就喝水,不必限制,否则会引起脱水或高黏血症,造成微循环障碍,诱发静脉血栓,脑梗塞;③吃零食无规律;④少吃饭多吃菜,糖尿病提倡的是均衡饮食,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摄入来保证机体正常健康的运转;⑤禁食水果,水果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如铬、锰等可提高体内胰岛素的活性,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适当进食含糖量低的水果如:猕猴桃、草莓、苹果等是有益的。正确饮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以下营养知识[2]:①以清淡素食、粗粮杂面为佳,饮食保持7分饱,适当增加食物纤维如绿豆、海带、荞麦面、玉米面、燕麦面、高粱米、菠菜、芹菜、韭菜、豆芽等;②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低糖食物有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椒、洋葱、茄子等可适宜多吃;③坚持低脂饮食,烹调尽量用素油,少吃煎炸食品和干肥咸食;④蛋白质应稍多,以禽、鱼类、瘦肉为理想的蛋白质为主;⑤缺钙能使糖尿病人病情加重,故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海带、排骨、虾皮、黄豆、牛奶、芝麻酱等;⑥硒有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含硒食物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⑦补足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有利。(2)运动疗法误区:适当的运动能改善血脂、减轻体重、改善情绪、促进社交。但是有些患者认为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正确做法应是:首先运动前做好准备,随身带些糖防止低血糖。时间每天应固定,以便掌握运动量,饭后1~2 h为宜,运动时间应在60~90 min,选择有氧运动。运动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质是指运动中要达到“有效心率”范围,简易法:运动中脉率=170-年龄。量是指必须有足够长的运动时间。强度决定效果,强度过低只起安慰作用,过大无氧代谢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以下情况下不能运动的:①血糖未能控制好。②有严重慢性并发症。③有急性并发症。(3)药物疗法的误区:①吃药或打胰岛素但监测病情不到位,糖尿病是不断评估病情,不断调整方案的过程;②相信保健品、广告、中药等。认为药物价格越高效果越好;③认为打胰岛素上瘾,宁可吃药也不打而使病情加重。④频繁换药,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4)心理疗法误区:①怀疑诊断的正确性;②丧失信心不积极治疗;③血糖一降就停药;④忽视非药物治疗,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⑤听信游医自行服药。正确做法: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糖尿病患儿机体抵抗力差,多核巨噬细胞功能降低,易并发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3]。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改变对疾病怀疑、拒绝治疗及满不在乎的心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糖尿病成为公认的“心身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澎.现代儿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896.

[2]易书子.糖尿病健康教育[M].社区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2006.

[3]何健峰,罗雁红,熊丰,等.儿童糖尿病误诊20 例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院,2002,31(5):446.

R725.8

B

1674-9316(2014)08-0125-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8.063

方法总结讨论在糖尿病防治、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结果在糖尿病防治和教育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在基层医院具有代表性。

结论加强对儿童糖尿病的认识,做到运动疗法,血糖监测,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心理疗法相结合,在实践工作中重视对医生和患者的儿童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

猜你喜欢
尿糖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尿糖与血糖也会不统一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血糖正常而尿糖不正常是怎么回事?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维生素C对尿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