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014-02-05 06:36史利华
中国轻工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院校

史利华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对当代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既要重理论教育,又要重实践教育,而这两者都应当建立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一前提之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精髓,对研究生整体的塑造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不仅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还能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一、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对于工科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单纯培养工科院校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工科院校研究生提出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需求,因此,创造性地多元化地进行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

1.刻苦钻研精神的弱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逐渐深入,如今工科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往往受到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移。追求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与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共同影响研究生的教育,教师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同样面临这种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这个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拨开事物的表象,获得本质的过程,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层次的论证,工科研究生的学习过程要在实验室完成大量实验工作,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完成实验、运用实验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论证,每一个环节都是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这就需要研究生能够有不惧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遇到困难挫折有足够的耐心,而在现实情况中有些研究生容易被懈怠的思想价值观左右,容易半途而废,过度强调实验条件而忽视主观因素,弱化了学习的严谨态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对研究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也造成了部分实验资源的浪费。

2.自律意识不强

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享受对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意志的冲击越来越强。有些研究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抵御物质享乐主义的思想防线不牢,容易偏废严谨的实验室研究而分散过多精力沉迷于享乐。甚至在落实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无法认真对待,直接造成研究生学习的质量下降,无法完成导师完成的任务等。

3.学术专注度下降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科研信息的共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平台。但是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不仅限于查找资料,有些学生会利用其便利,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寻找“捷径”,弱化了学术研究的意义,使得他们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和认真度下降,进而削弱了其严谨治学、追求进步的进取心。于是出现了部分研究生虽然文章“锦绣”,但其科研能力和学术专注度下降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沉淀后逐渐形成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中,有助于研究生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术思想境界,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1.有助于对学生价值观念的疏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类似程门立雪这样极具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适当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典故,通过对这些典故中倡导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研究和学习,让他们在古人的教训中获得思考,从而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价值观,端正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目标,有助于在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

2.有助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传统文化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普遍认知的一种反应社会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包含了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准则、习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人们价值观的形成。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能够从中得到理论思维的锻炼,有助于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从古代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中提炼而来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宣扬爱国主义情操,弘扬社会正义,能够帮助广大研究生在学习中开拓自己的视野,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3.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工科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既包括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包括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相比,由于学缘关系较少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这也对培养既具备丰富文化知识又具备高素质文化内涵的工科研究生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对于常识性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自身的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有利于强化广大研究生实现“中国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明确广大学生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以“中国梦”的践行者和实现者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去。

4.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培养方式

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可以依托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师生的思想品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文化气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融入到工科院校的专业知识培养中,利用平时的各种社团活动、旅游活动和班级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仅缓解了研究生学习的压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传递了课堂上学不到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培养方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原则

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需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注重对研究生个人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尊重。因此,需要在以下三个主要原则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培养工作。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尊重,也是对研究生个性特点的尊重。具体说,就是要在教师的能力范围内,以适合学生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教学要点和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为具体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相结合。要在合理有序的状态下完成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完善,要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达到促进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的目标。

2.以学科为导向的原则

工科院校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非常细致的。坚持学科导向不动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对培养方式的创新,所以,导师的教学工作应当是在坚持学科导向不动摇的基础上,有序、有计划的开展。在应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方向的调整对于具体教育工作要求的变更,从传统文化的批判发展和继承的角度,不断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才是有益的,研究生也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中得到相应的收获。

3.以综合应用为主的原则

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将会提高研究生的自我修养、道德水平,可以说将会多方面的推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顺应这种教育效果的综合性特点,站在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立场上,有选择、有目的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科教育充分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思想,最大化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研究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途径

结合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途径入手,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以完善,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后的积极作用。

1.尊师重教,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洽和睦,是研究生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将儒家文化中“尊师重教”的思想提炼出来,升华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思想,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具体说,就是每当在研究生面前谈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时,都要身体力行地对前人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肯定,同时,对所有在学术研究中做出过贡献的教师和学生的努力,都给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引导,尊重所有教育指导自己的教师,为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自强不息,提升科研热情

拥有高涨的研究热情,是研究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因。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理论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将周易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提炼出来,升华为鼓励研究生不断突破的奋进精神,要求研究生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约束和要求自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对高深的理论学习难点的攻克。这样的做法,是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求学精神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在遇到研究难题的时候,懂得用自强不息的求学精神来鼓励自己,提升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

3.君子自省,提高自学能力

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验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将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的自省精神提炼出来,升华为鼓励研究生及时进行自我总结的严谨的求学态度,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边学习、边总结,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实验研究过程,避免在学习中钻牛角尖或者走进死胡同。进而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的学习方法,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和巩固教师以提升研究生自主实验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4.仁者见仁,鼓励学术多元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最终成果,是以研究生独立完成对专业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体现的是研究生自己对于课题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师可以将周易家文化中倡导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提炼出来,升华为鼓励学术创新的科研思想,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验为基础,以多元化研究为目标,拥有勇敢表达自己研究观点的勇气和实现科研突破的雄心,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以自己为主献身科研的事业心,为推动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做出努力。

五、结束语

工科院校研究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要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知识点,积极开发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如“书茗时刻活动”、“知行讲堂”等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增进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还能增强研究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对研究生的教育指导工作的效果;有助于工科院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推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1]马其林.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J].商情,2013(45).

[2]缪乾,程新斌.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2).

[3]张凤海,李晓红,杨明睿.普通工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

[4]王舒书.工科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2012届毕业研究生为例[J].科技资讯,2013(27).

[5]宋亚文.简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J].中国-东盟博览,2013(11).

[6]于甜.中国传统文化对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

猜你喜欢
工科研究生院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