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

2014-02-05 06:36陈宏涛曹丽颖
中国轻工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教师

陈宏涛 曹丽颖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心理特点都会在学习这个主导活动中反映出来,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特点,学习倦怠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屡见不鲜,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也会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高校和学生都应该引起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预防和克服学习倦怠现象。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或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这种表现反映出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将会给学生本人、学校以及社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

大学生学习倦怠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1]。情绪低落表现为学生对所学专业或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学却又不得不学,对学习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容易产生疲乏、沮丧和挫败感,从而表现出无精打采和低落情绪;行为不当则表现为逃避学习和退缩性行为,如对课业漠不关心甚至敌对,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或看课外书、抄作业等;成就感低表现为不自信,自我评价低,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向天津农学院本科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885份,回收率为98.33%。其中男生46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2.54%,女生420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7.46%。大一学生202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2.83%,大二学生211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84%,大三学生244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7.57%,大四学生22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5.76%。农科学生287人,占总人数的32.43%,理工科学生304人,占总人数的34.35%,文科学生294人,占总人数的33.22%。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采用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部分。整个问卷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包含7个项目,行为不当包含7个项目;成就感低包含6个项目。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等级计分制,把得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

3.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表明,得分高于60分的有287人,占总人数的32.43%,低于40分的有86人,占总人数的9.72%,得分在40至60分之间的有512人,占57.85%。这说明较多学生存在着学习倦怠状况,大部分大学生还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将向学习倦怠方向发展。

此外,男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比女生严重,男生主要表现为行为不当,而女生表现为成就感较低。大四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最低,在成就感方面显著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大一学生在情绪和成就感方面显著好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高。在总倦怠水平上,农科学生最低,理工科学生较高,文科学生最高。

三、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呈现多元化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能够兼顾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的需要,但是更加强调自我发展的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学习的目的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2]。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强,对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关注不够,还没有达到将个人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起来的高度。

2.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源于个体的内部需要,但也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生存需要、学校的压力或者是为了实现家人的期望等,将学习看成是不得不做的事。学生学习主要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只是按照考试需要死记硬背,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更不会对自己所学的学科作详尽的资料搜集或深入研究。

3.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调查发现,有上课迟到经历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有6.68%的学生经常迟到。处于学习倦怠的大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存在缺乏自我约束意识、是非观念不清等比较严重的问题,容易出现迟到、旷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等行为,对学业漠不关心,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漠不关心。这类人更有可能形成打架、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学生认为即使考试挂科,还有补考的机会,实在不行还可以再重修,甚至有过作弊行为或者存在作弊想法。

4.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形成浓厚兴趣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了解,特别是有些农村生源的学生不愿从事农业,入学时对农科专业抵触情绪较大。有的学生报考时盲目填报专业,或者是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符合转专业的条件,造成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学习动力和兴趣大大减弱。还有很多学生通过考级、考证、双学位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或多或少都带有功利的目的,有的学生甚至旷课而去上课外辅导班。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也很大。

5.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规划和学习方法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或具体的学习计划,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缺少与教师的交流,极少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虽然认识到学习计划对促进个人学习的作用,但是执行和调控学习计划的能力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些大学生整天忙于打工、上网、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学习以外的事情,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而导致学业逐渐荒废。

四、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分析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不强

对专业课教师来说,仅仅以授课为己任的教学目标已不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以教师、课堂、教材、黑板为中心的知识信息传递手段和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挥者,学生被动服从于教师,很少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机会,教师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师对全员育人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其研究性教学方法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教师的科研实践或者企业实践经历也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通常为了完成绩效考核任务,以做科学研究为主,认为自己无权也无需思考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更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关,造成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平时对学生课堂管理不严格,不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和封闭,导致教学变得枯燥、呆板、乏味。

3.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性格特征和内在需求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别,所能达到的学习质量标准也有差异。面对现代农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较单一,存在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很多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精深,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重点与层次不突出,导致部分学生对一些课程的兴趣不高。

4.对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内容侧重于考核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价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分数还在被人们视为合法有效的度量衡,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考试分数的意义和价值,鲜见学生之间关于道德情操、个人理想、审美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讨论。学生往往凭借死记硬背取得高分数,而不能有效地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五、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1.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有机融合

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不仅要强调“教”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还要强调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的状态。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以及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有学习能力的了解,将新思想、新观念等其他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形成教学和学习通畅的接口,逐步教会学生学习[3]。

2.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可以使学生意志顽强,学习时心情愉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向学生灌输专业特色及就业方向、该专业从业人员的未来发展趋势、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等,使学生明白专业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归属感,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高校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要及时吸收专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科研活动,通过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与实践,全面培养学生收集、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就业创业准备;提高跨学科选修课的数量和学时,增加开设双学位专业的数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3.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的内部环境,其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高校要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高度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满足师生学习多样化需要的机制和环境,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用丰富的文化载体感染学生。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到企业、科研院所等参观学习,定期举办学术节、文化节、学风教育月等活动,举办专业类的知识竞赛、科技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针对学生的迟到、旷课、不听课、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

4.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偶尔都会出现倦怠现象,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加强自我心理素质教育,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效能感。与同学老师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应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心理咨询系统,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群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抵抗打击、克服困难的能力,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

5.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的形势变化都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看不到未来发展之路,特别是大四学生择业时都有前途渺茫的感觉。因此,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消除社会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通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重视大学学习与今后就业的关系。

6.多角度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活化考试内容,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技术的结合,考核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考核。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运用笔试、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调查研究报告、综合设计、课程论文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过程,开展探究式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

[1]卢俊义,葛操.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归因风格、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1):9-10.

[2]刘佳,柳小玲,苏喜,等.从大学生学习状况反思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16-20.

[3]陈钢.大学生学习动因的调查及其学习动力激发途径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3):112-113.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教师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