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探析及刍议※

2014-02-05 08:37王海颖杨柏灿潘颖宜何世民袁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方剂学中药学方药

王海颖 杨柏灿 潘颖宜 何世民 袁颖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上海201203)

《方药学》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由 《中药学》和 《方剂学》两门既独立又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主要面向各中医药院校医学相关专业 (包括康复、营养、护理、卫生管理、运动医学等)的学生。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2010年的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杨柏灿、文小平主编的 《方药学》教材[1]。通过分析3学年6个学期的各专业的教学情况,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1 中药学与方剂学的课时安排比例

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必须要做的安排。方剂学与中药学的授课学时比例以5∶5,3∶7,4∶6,1∶2,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中药学是方剂学的基础,毫无疑问,必须在中药学掌握良好的情况下,方剂学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如果以药带方,也就是以中药学为主线,两者的比例建议为2∶1,也就是72个课时,中药学大约48课时,方剂学24课时比较合适。这个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开始的时候,中药学更重要,占据比例还要略高,因为这时候学生完全没有方剂学的基础,后期中药学的内容全面展开,方剂学也更容易讲解,这时可适当提高方剂学所占的比例。所以一般来讲,体现方药联动的教学特点,方剂和药物的选择还与专业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根据相关专业的课程大纲来进行药物和方剂的选择。

2 方剂与中药学教学顺序问题 分别讲授还是穿插进行?

如何安排中药学与方剂学的教学顺序,体现方药结合,我们做过4种尝试。发现几种方法各有千秋,难以两全,对于教授 《方药学》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2.1 先中药后方剂 这种方法即先讲完教材中所有中药学的内容,再讲授方剂学内容。符合历来中药学、方剂学的教学惯例,教师讲授比较轻松,学生也容易适应。但这种操作方法就无法真正做到 “方药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在讲授 《方剂学》时往往已经遗忘了部分中药的功效和应用特点,需要时时翻书回忆,而且方剂学中对某些药物功效、适应证的描述与中药学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初学者有理解上的困难和记忆上的混乱。

2.2 方药同时讲解 以药带方 即在讲解中药的功能适应证时,顺便讲解以这个药物为君药的方剂。比如我们讲解完 “麻黄”、“桂枝”后直接讲解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这种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药物配伍的奥妙,又强调同一药物的不同功效在不同方剂中的应用 (在麻黄汤中体现出发汗解表的特点,而麻杏石甘汤则体现宣肺平喘的功效)以显示该药物作用的广泛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中药学为主线,体现了方药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药物。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备课,讲解时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理解效果,尤其是方剂中的药物往往分布在各个章节,讲授时很有可能一个方剂中的某一药物或某几个药物还没学到,导致学生疑惑而影响教学效果。

2.3 方药同时讲解 以方带药 这种教学方法与上一种正好相反,以方剂为主线,比如讲到 “麻黄汤”,即讲授有关的四味中药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尽管能够将这个方剂和其中的药材全面讲透,但是中药学的药物无法按照原来的 “解表”,“清热”这样进行分类讲述,让中药学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 《中药学》课程,对于同一个章节相类似的药物也不容易联系起来。

2.4 方药同时讲授 按类别进行联系 按中药的章节分类,每章的教学顺序为先药后方,即在讲完该章中药学内容后再集中讲解该章的方剂。比如第一部分解表方药,先介绍解表中药,随后介绍解表方剂,既体现了方药结合,又延续了中药学、方剂学原有的教学顺序和惯例,使教师的授课较为流畅,学生的学习比较规律。常见的问题是每章的方剂所涉及的药物可能分散在其他章节,有些药物还没有讲授,尤其是在课程的最初部分,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在课程的进行中,每次遇到相关的药物和方剂,就对之前讲授的方药再次强调,不断循环强化,增加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课程的最后,利用1-2次课的时间进行全书方剂的总结,弥补与强化共现,同学们就觉得方剂部分的困难迎刃而解。

综合分析这四种教学方法,尽管各有所长,但基本我们根据教学的情况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是第四种方法,尤其是在课程的尾声阶段,加上对前面所讲授重点方剂的回顾和总结归纳后,弥补了课程的最初部分方剂学的欠缺,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3 专业方向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

方药学是针对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各专业之间侧重点不同,学科要求不同,教学大纲及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分。应根据专业需求、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及教学环境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就 《方药学》自身而言,其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和适应证是其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但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实施安排、教学要求各异[2]。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特别加入了下篇“康复、营养方药及方药护理”,分为康复、营养方药和方药护理,分别针对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点的教学,比如康复方药主要应用于残疾人和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的慢性病患者,方药品种集中于补益气血、养心健脾、活血止痛、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化痰、开窍等方药,较少应用解表、清热、通下、收涩类等。而且应用方法多样、方剂剂型和给药途径多样,除了传统的汤、丸、散、丹、膏内服以外,还可以运用洗剂、擦剂、酒剂等进行外治。营养方药的特点则是重点突出药食两用的品种,可采用特殊的应用形式 “寓药于食”,将药食两用品与食物进行合理的组方,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形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药膳。方药护理主要介绍各类药物的常规护理及特殊药物的特殊护理[3]。

4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方药学》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72学时,这些课堂讲授时间对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肯定有所不足,必须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核心,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习惯。多年的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多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被动地学,习惯了一切知识都从老师那里获得,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普遍比较欠缺。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分10人左右小组共同讨论,设计思路,最后举行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讨论会,由每一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进行阐述 (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设计),其余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感到既增加了兴趣,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4]。同时我们还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标本馆,名贵中药陈列室,百草园,主要增加他们的实物辨识经验。

5 建立考试成绩综合考评体系

《方药学》包括两门课程,内容较多,一次期末考试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结合平时的课堂讨论、提问、课下练习等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5],经过3年的教学研究和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基本确定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为70%,2次课下练习占10%,专业相关的课堂讨论占10%,专业小论文 (学生在自己专业基础上根据兴趣撰写,可广泛查阅资料)占10%[6],我们还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查阅老师上课提到的知识点,在网络的BBS论坛向老师提问,还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试。专业小论文也可以在网站上直接提交。这种综合考评体系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时间,督促其进行自觉学习,考试成绩综合考评也有助于减轻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平时就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方药学》这门课程与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所必修的 《中药学》、《方剂学》既有联系,又存在很大的专业特点。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展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其中 “课程整合”就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7]。我们强调方药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中药为主线,同类别的方剂为辅线,讲授方剂不需要非常细致,但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断进行提示强调,总结归纳,到了课程的尾声,中药、方剂全面结束后,再对重要的方剂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以弥补课程开始阶段方剂学教学方面的不足 (那时方剂中的某些中药还没有学到),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综合的考评方法,强调课外学习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不陷入死记硬背的漩涡,同时又兼顾了专业特色。

[1]杨柏灿,文小平.方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王海颖.《中药学》教学心得[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3):74-75.

[3]杨柏灿.《方药学》教材编写的体会[J].中医教育,2011,30(4):66-68.

[4]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5]杨柏灿.方药学的教学设想与建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1):17-19.

[6]何世民,郭忻,汪文娟,等.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刍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18-20.

[7]郭晶磊,文小平.从《方药学》的教学实践论中医院校的课程整合[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1):13-14.

猜你喜欢
方剂学中药学方药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多元化评价考核对高职基础课程《方剂学》教学的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