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局部sIgA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2014-02-05 18:03杨利林罗颂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殖道局部黏膜

杨利林 罗颂平 朱 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生殖道局部sIgA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杨利林 罗颂平*朱 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x immunoglobulin A,sIgA)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在生殖道黏膜抗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成与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原体粘附、中和毒素、杀菌等,sIgA可作为多种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指标,其应用前景广阔。现就生殖道局部sIgA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sIgA;女性生殖道;作用机制

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主要由黏膜结合淋巴组织(MALT)构成。在黏膜免疫系统中,sIgA在局部清除病原微生物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1-3]。sIgA主要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中,是这些腔隙的黏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4]。

1 sIgA的合成

IgA分为两种类型即血清型和分泌型(sIg A),其中,sIgA是黏膜免疫系统主要的效应分子[5]。20世纪60年代Tomasi和Solomon等在人的唾液中受发现分泌片(SC secretorx compnent)的启发而发现了sIg A,之后几年John Bienenstock和Don Tourville才在泌尿生殖道中发现了sIgA[6]。sIgA是由两个IgA单体(二聚体形式)、一条J链和一条分泌片组成。IgA和J链由黏膜层中浆细胞合成,分泌片由黏膜层上皮细胞合成。一条J链将2个单体Ig A连在一起,形成二聚体Ig A,当二聚体Ig A通过黏膜上皮细胞时,与分泌片通过二硫键相连形成完整的分泌型Ig A即:S-Ig A-SC,排出至黏膜表面,存在于分泌液中[7-8]。

2 sIgA的作用机制

sIgA的稳定性较高,其在人体外分泌道中的保护作用可以持续4个月以上。Tomasi等人研究发现sIg A比Ig A、IgG更难被水解酶水解。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sIg A的铰链区较之其他抗体分子短,而铰链区是最容易受到蛋白酶攻击的部位,铰链区的缩短有利于抵抗蛋白酶的降解;二是由于sIg A的分泌片高度稳定,其多糖侧链具有防止蛋白酶降解的作用,分泌片对抗体分子的包裹使整个抗体分子变得十分稳定。所以尽管体液环境复杂,sIg A也能适应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此外,分泌片还赋予sIgA特殊的免疫保护作用:首先,分泌片具有非特异性的病原微生物中和活性;其次,分泌片上的糖基黏附于黏膜上皮,使sIg A整齐地排列在黏膜表面,形成隔离保护层,可有效地阻止病毒的入侵[9]。在病原微生物入侵生殖道时,sIg A作用迅速[10],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抑制微生物粘附黏膜表面粘附于黏膜表面是微生物入侵机体的第一步。当微生物进入黏膜覆盖的管道时,sIg A能和病毒、细菌、寄生虫或它们的毒素交叉连接而形成一个大分子的复合物。一方面能够防止微生物的毒素等小分子的致病因子以扩散或渗透的方式穿越黏膜屏障,另一方面则能阻止大分子的致病因子和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避免了病原微生物定居于黏膜表面或进入机体内[11]。

2.2 中和毒素与杀菌存在于黏膜局部的特异性sIgA不需要补体的参与,即能中和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病毒,使其不能吸附于易感细胞上。sIgA与分泌液中的抗菌物质有协同作用,如乳铁传递蛋白、过氧化物酶及溶酶菌等。不论血清型Ig A或sIg A均无直接杀菌作用,但可与溶菌酶、补体共同作用,溶解细菌达到抗感染作用[12]。

2.3 其他sIgA具有抗炎症调节和调理作用。免疫反应常常导致炎性反应。sIg A的免疫排斥机制可消除IgE和IgG的炎性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因此sIg A可看成是内环境稳定的调节者,确保炎症反应对机体产生较小的损伤。此外,sIg A可调理黏膜多形核白细胞(PMN)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结合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利于吞噬清除[13]。sIgA还有明显的对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及ADCC作用。

3 sIgA的临床研究

sIg A为生殖道黏膜免疫的重要因素,与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生殖道正常菌群代谢中可产生一种sIgA蛋白水解酶,可以裂解sIgA铰链区的二硫键,使sIg A长期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一旦菌群失调导致水解酶分泌过多或过少则会破坏免疫的稳定性。崔茜[14]等研究发现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正常组、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中sIg A逐渐升高,表明由于产H2O2乳杆菌数量的减少,Ig A蛋白水解酶分泌下降,促使sIg A浓度升高。然而在重度感染组中,Ig 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下降,推测这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部分免疫功能缺陷,整体免疫功能状态处于低滞状态,从而使sIg A合成和分泌不足。宋玉梅等[15]研究发现解脲脲原体(UU)感染者中sIgA降低,这是因为各血清型UU都产生Ig A蛋白水解酶,Ig A蛋白水解酶能破坏生殖道黏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球蛋白Ig A1,Ig A1遭破坏后,使UU更容易粘于生殖道表面。孙彬彬等[16]在探讨sIgA与阴道炎感染病原体类型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的阴道分泌物中sI-g A含量低于病原体检测阴性者,其原因可能与念珠菌在黏膜局部分泌酸性蛋白酶有关,由于sIg A被分裂、破坏,局部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则是反复发生阴道炎的原因。蔡雪芬等[17]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与局部sIg A分泌不足、局部免疫力下降有关。从对sIg A研究的文献[18-23]中可推导sIg A与炎症可能有如下关系:当生殖道炎症较轻时,可引起生殖道局部发生免疫反应,sIgA为清除病原体而分泌增加,当炎症进展时,黏膜损害加重,使黏膜上皮细胞、浆细胞受损,sIg A分泌减少,其分泌降低反过来导致免疫功能下降,防御因子减弱,攻击因子增强,从而加重病情。此外,由于sIgA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含量不同,故sIgA可作为某些生殖道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愈后指标。在探讨宫颈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发现宫颈分泌物中sIg A的测定,可作为慢性盆腔炎患者检测的一项指标[24]。宫颈局部分泌物sIg A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sIgA水平可作为疾病诊断分级的指标[25]。

4 展望

目前,对于sIg A在女性生殖道局部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及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与生殖道感染的研究仍在实验室阶段。进一步研究有望在以下环节得到突破:①生殖道slg A调控机制。目前对呼吸道、胃肠道中分泌的sIg A研究较多,对泌尿生殖道slg A研究较少。对于生殖道slgA的结构与各组分的产生与作用机制,生殖道正常菌群与sIg A的调节、sIg A与病原微生物生殖道易感性,生殖道微生态与复发性感染,外部干预对于slg A各组分的调控等,均有待探讨[16]。②slg A基因工程抗体。基因工程抗体药物是现代免疫学和生物工程的重要产物。slgA的产生需要浆细胞合成Ig A单体和J链,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片,由于其分子质量较大,产生的量较少。通过基因工程合成slg A抗体,有望降低女性生殖道感染率。③slg A的临床研究。对生殖道sIg A的检测尚未直接应用于临床。提高slg 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将增加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标。如宫颈炎、阴道炎等。④研究中医药与生殖道局部免疫调节。中药在提高生殖道抗感染能力方面有一定疗效,其配伍灵活[27],能因人而异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以从中医药对sIg A、生殖道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着手研究。

slg A作为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因素,对抗体的免疫稳定起了独特作用,清除抗原而不激活免疫系统[wwviii]。近年来已成为黏膜免疫研究的一个焦点[15],选择最佳切入点,探讨其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及中医药优势,将会给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研究开创一个崭新的方向。

[1]Gon alves AK,Giraldo P,Barros-Mazon S,et al.Jacxntho C:Secretorx immunoglobulin A in saliva of vomen vith oral and genital HPV infection[J].Eur J Obstet Gxnecol Reprod Biol,2006,124(2):227-231.

[2]Tappuni AR,Challacombe SJ.A comparison of salivarx immunoglobulin A(Ig A)and IgA subclass concentrations in predentate and dentate children and adults[J]. Oral Mircrobiol Immunol,1994,9:142-145.

[3]Woff JM,Kerr MA.The function of immunoglobulin A in immunitx[J].J Pathol,2005,208(2):270-282.

[4]Giraldo PC,Gonalves AK,Eleutério Junior J.Secretorx Immunoglobulin A:A Protective Factor in the Genital Mucosa[J].The Brazilian Journal of Infection Disease,2006,10(4):232-234.

[5]Mesteckx J,Fultz P N.Mucosal Immune Sxstem of the Human Genital Tract[J]. The Journal of Infection Disease,1999,179(Suppl 3):S470-4.

[6]Tomasi T B.The discoverx of secretorx IgA and the mucosal immune sxstem[J]. Immunologx Todax,1992,13(10):416-418.

[7]吕昌龙,李殿俊,李一.医学免疫学[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0.

[8]Mesteckx J,Russell M W.Induction of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in the human genital tract[J].FEMS Immunologx and Medical Microbiologx,2000,(27):351-355.

[9]张宝中,冉多良,童贻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2):263-265.

[10]Linhares I M,Giraldo P C,Baracat E C.Nev findings about vaginal bacterial flora[J]. Rev Assoc Med Bras,2010,53(3):370-374.

[11]张永振,徐建国.粘膜免疫系统与粘膜免疫应答的诱导[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1,23(1):11-16.

[12]苏利强,鲁建民,秦海生,等.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在免疫机能评定中的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6):71-72.

[13]付金龙,刘沛.SC结构功能及其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293-298.

[14]崔茜.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局部sIgA含量与菌群失调的关系[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2(2):26-30.

[15]宋玉梅,李文竹,骆志成,等.女性生殖道IL-8和sIgA的变化与解脲脲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4):319-320.

[16]孙彬彬,孙云.sIg A与阴道炎感染病原体类型的想关性及临床意义[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10):75-76.

[17]蔡雪芬,陈利芳,王樟连,等.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 A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61-1363.

[18]曹新鲜,李佳,罗亚文,等.慢性HBV感染合并胃黏膜病变时胃黏液sIgA的变化及其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256-260.

[19]高卫军.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织中sIgA、α1-AR的表达与意义[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0]潘颖琳.宫颈阴道局部免疫和PH变化与宫颈炎相关性的研究[D].温州:温州医学院,2008.

[21]朱新叶,程泾.消瘀理冲汤对慢性输卵管炎大鼠sIgA、IgA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6):500-501.

[22]王惠.唾液SIgA、溶酶菌含量与牙周病关系的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4):401-402.

[23]张建平,刘梅兰.生殖道微生态环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6):321-322.

[24]旺月华,邹颂海.宫颈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6):343-344.

[25]董小萍,莫劲思,梁晓明,等.宫颈阴道局部sIgA水平与宫颈炎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23:80-81.

[26]韩飞.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形成的调控[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50-154.

[27]罗泽明,丁维俊,张衡,等.中医药与免疫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68-70.

[28]王晓东,黄志华.sIgA在肠道免疫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5):150-15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107

:1672-2779(2014)-02-0160-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颜丹纯

2013-10-17)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生殖道局部黏膜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局部遮光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生殖道感染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