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螺旋理论视域下体育知识的转换与教学

2014-02-11 13:55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螺旋

薛 凌

1 知识创新的转换模式

知识是教育传承的内容,也是课程的核心。教育与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被视为是资源与创新经验的累积,教育的过程也转变成教师如何管理知识,并教导学生获得、转换、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能力。然而知识如何被转换进而创新呢?波兰义(Polanyi,1959)将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并指出知识的获得与传递,就是在这二种知识间相互作用与转换;野中郁次郎 (Nonaka)及竹内弘高(Takeuchi)提出的“知识螺旋理论(the knowledge spiral theory)”,更进一步诠释知识创新的转化模式,认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有效的互动与应用,会呈现出螺旋性的创新过程。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属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高度个人化、形式灵活且不拘一格,通常伴随着体育老师的个人经验存在,而使得不同体育老师的上课风格各具特色,教学效果也各有千秋。透过知识螺旋理论的转化模式,可以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到,有效的体育知识的学习模式就是将教师隐性的知识或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此显性知识成功地变成所有学习者隐性知识的过程。

体育的学习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与获取必要隐性知识及经验的过程。通过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转换,逐渐内化为个人创新的知识。笔者将从知识螺旋的理论模式,探讨体育教学中知识的传递与转换方式,使体育教学者能自我管理知识,并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习者,最后成为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

2 体育知识的本质

许多文献指出,知识结构与创新对教学过程与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体育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除了可以共享的公共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专用性、甚至是诀窍性质的知识,后者与运动训练等活动紧密相关。在这里所指出的共享公共知识即属于显性知识。此类知识较偏向于理性知识,容易以文字、图表、语言等形式来表述;隐性知识则偏向于经验的知识,不易以语言、文字等方式来表述,诀窍性的知识即属此类。另外,知识的表征将知识区分为陈述性,意指了解事件本身的知识,是有关事实、理论及物体的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它是指事情如何做的知识技能,其中包含了动作技能、认知技能以及认知策略。程序性知识和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不同。它乃是以一种称为生产法则的活动表征类型来呈现知识。以如何打好篮球为例,学习者除了透过书面来了解篮球规则知识,可由教师、书籍或媒体获得上篮、投篮动作等显性知识外,对于投篮力道、弧度的掌握以及过人、切入的欺敌战术、眼神等决定胜负的技巧,皆需通过观察、模仿、反思,并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掌握的隐性知识。体育技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些生产法则的组合,将一系列关联心智与行为的知识转换并融合成新知识。所以体育知识的本质正是这种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共同结合。它所强调的是对运动技能实践与运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对运动技能的感悟。在实践过程中,显性知识的吸收、理解、应用进而创新都依赖于无法言传的诀窍、经验、时机与心理认知等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如何去运用显性知识、什么时间去运用,如何反思与融会,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技能。在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交互作用中,有了身体的行动,在行动中,有了分辨,才产生了完全理解的作用,也才有了知识。这种交互作用,我们将之视为是一种转化模式或是知识的生产法则,而透过野中郁次郎及竹内弘高的“知识螺旋理论”,我们将可更清楚知识转化的过程。

3 知识螺旋理论与转化模式

知识螺旋理论强调对于知识的转换与创造乃是经由显性与隐性知识互动、转化,进而形成一个不断渐进的螺旋模式。转换模式可分为四种形态: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在知识螺旋理论中,四种转换模式形成了一种轮动的次序,其方式为:

3.1 共同化(socialization)

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指经由观察、模仿或是共同经验的建立、分享等非正式语言方式所形成的转换过程。例如学习者观察老师在投篮时身体与手部的运动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在自己对肢体动作的表现方式上。此过程重视的是共同经验的建立,亦即通过身体的实践来领悟与体验隐性知识的过程。

3.2 表出化(externalization)

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指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藉由语言、文字或媒体等显性的对话或讨论方式表现出来。例如老师在教授篮球运动技巧时,会透过讲解或交谈,将自己以往所体会到的诀窍或比赛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表达出来。

3.3 联结化(combination)

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结合过程。指将显性的知识加以整合、连结而形成更为系统化的知识。例如老师在篮球课的规则讲解时,会整理与各种球类竞赛的异同之处,或是汇整各种不同上篮、过人姿势的肌肉施力方式,并形成一种知识的系统化架构,此过程即是常见的正式授课方式。

3.4 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此过程即将前三个步骤所学习到的知识,透过实践的方式将知识延伸、重新建构并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以篮球教学为例,学生在篮球课分组的实际竞赛中,能触类旁通或融合各种技巧,或是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中,通过学生不同背景经验的意见发表,亦能反思自己的理论或经验,并将反思后的结果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4 知识螺旋理论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

长久以来,体育教学在一般正规的教育体制中,总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其独立性就体现在体育教学重视团队合作与个人对动作意会的展现,来实践对知识与经验的转换与吸收。知识转换的机会与面向愈大,知识的累积与创新能量就越强;再者,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活动独特的诀窍与实践经验等隐性知识,对知识的转换与吸收起着引导作用。透过知识螺旋理论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体育教学并非单纯的技术讲授、肢体动作学习。其过程既是一个传递与掌握明确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或是从显性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通过肢体实践、领悟与吸收隐性知识或直接经验体悟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是从隐性到隐性知识),最后将所习得的知识予以明确化、符码化,而得以被检验与应用创新的完整流程。体育知识的学习、累积与创新就是通过这样言传、意会而到内化的过程。综观之,知识螺旋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包含了三个重点:第一,重视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与主体性;第二,心理认知是体育知识转化的催化剂;第三,体育知识的转化须靠实践来达成。

4.1 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与多样性

知识的吸收与转换是学习者经过时间与空间积累的个人经历所构成,进而在大脑中进行讯息的加工与内化。所以知识的建构与其他个体及环境有紧密的相关。而融贯于实践活动中的体育学习,更是具有明显情境化与个人化的认识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与教师、同学与环境进行互动与对话。在学习相关运动技巧与规则显性知识的同时,亦在潜移默化地建构个人对体育价值观的认知体系,而潜移默化这种隐性学习过程与知识,则是与认知者无法分离的一种高度个人知识。这样的体育知识学习过程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其吻合之处,其体现在:(1)体育知识的学习只有将显性与隐性知识整合到具体的社会化实践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而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知识转换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贮备知识与经验带入学习中;(2)体育学习活动中竞争、合作与表现的特性包含着浓厚的社会性因素,这种具有多变、多样的团体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轮动的运作。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应定位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实践中,后现代建构学者多尔(Doll,W.E.)所提出4R理论中的丰富性与回归性值得参考。丰富性指的是课程的设计必须具备多样性与不定性。让学生在多样且不确定的情境中,增加知识转换的机会,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与运用知识;回归性则是在透过问题的辩证、互动、合作与实践过程中,进行对知识的反思与内化,来达成对知识的转化与创新。

4.2 心理认知是体育知识转化的催化剂

知识螺旋理论将隐性的知识分为技能与认知二个层面。在体育知识的学习上,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包含了直觉、洞察力、信念、团体间的默契、共同的目标等。尽管优美的身体动作可以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而达到技能的娴熟,但是没有相对的认知就不会知道该在何时、何地适当地应用这些技能。显然,尽管运动技能的执行,是决定竞赛表现的最后一道关卡,但是认知和果断的作用,却先于运动技能的执行,也直接影响了身体技能执行的有效性。每年NBA的选秀结果,为何总有后段选秀球员在球季中的表现超越前段班的球员?其结果在于指导教授与这些后段球员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与认知能力,知道如何去进步、如何去达成目标。

在认知过程的学习中,虽然认知主体无法回忆一段过去的经验,但此经验潜在的对学习者行为与判断产生影响。所以体育隐性知识的转换不仅仅包括身体上或技能上知道如何,还应该包括认知上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面对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运用显性知识与技能。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非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认知方式在进行学习,他们的价值观、情绪与心智潜移默化地制约了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方式与面对问题时的反应。学校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亦担负着学习者对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认知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体育课程的价值也就是在其特有的社会化环境中,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全面发展与融合的过程。

4.3 体育知识的转化须靠实践来达成

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过程让初学者掌握正确的身体技能与体育认知,进而成为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的熟炼者。然而在体育这种复杂与抽象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娴熟的表现差异上,不仅仅是技能与认知上的掌握,更多的差异则表现在动机、实践训练与经验方面。长期经过思考与有意的练习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练习安排,不应只有传统的身体活动与锻炼方法,而应该包含心智的训练和认知的转换。让学习者可以通过身体的实践,整理并转换多面向所累积到的知识与经验,并在实践中用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面对的问题,进而成为体脑合一的体育课程。关于实践方式的安排,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与知识学习的轮动方式,设计探究式、理解式与嵌入式的情境活动与评量方法,让实践活动在学懂原理与游戏过程中达到知识转换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人文为本的广义体育知识确实存在于知识螺旋所提出的四种转换模式中,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知识转换则表现在对学习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尊重。通过多样性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传递方式的整合与知、情、意、行的认知转换,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内化,最后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与运动习惯。

5 结论

知识螺旋理论为体育教学知识如何被吸收、转换、进而创新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缺乏的认识与方向。它让教学者把目光从单纯肢体动作的传授转移到学习过程中,并互相协调知识与认知,最后在一定情境与条件之下实践而创新。第一,通过知识螺旋理论让教师了解到隐性知识的重要,进而增加知识传授时的丰富度;第二,重视学生认知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将动作技能背后的隐性理论显性化,避免体育学习过于依赖肢体基础与天赋;第三,经过思考与安排的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共同化与隐性化的达成,而这也正是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的环节。知识螺旋的转化模型将组织视为一个独立与封闭的系统进行研究,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某一班级或某一课程都是开放性的系统。环境的因素、人际间互动生态的因素都可能影响知识的转换与成效。此外,对于体育知识的获得与吸收,隐性知识既可能产生如知识螺旋中所说的加深作用,但也可能是干扰或阻碍的因素,体育教学比其他学科更依赖教师的隐性知识,哪些是可提高教学质量的隐性知识。哪些是不利于教学成效的隐性知识,这些影响学习成效与知识转换的因子,将是未来研究者更深入研究的方向。

[1]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Choo CW,Bontis N.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刘建和.论竞技运动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Chen A,Ennis CD.Content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knowledge and curricula[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1995,11(4):389 ~401.

[5]Ericsson KA,Lehmann AC.Expert and exceptional performance:Evidence on maximal adaptations on task constraint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6(47):273~305.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螺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旋风“螺旋丸”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