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

2014-02-12 15:55叶建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句末用例测度

叶建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

叶建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 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琵琶记》;是非问句;询问;测度;反诘;糅合

南戏《琵琶记》为高明所撰,有多种版本,其中清陆贻典钞校本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是我们现知钞录年代最晚,又是可以追溯底本形成年代最早的古本《琵琶记》版本”,“陆钞本虽经后人一定改订,但我们仍可以把它看作是现存《琵琶记》版本中最接近高则诚原作面貌的古本”[1],其反映的应是元末明初时期的汉语面貌。钱南扬先生《元本琵琶记校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以陆贻典钞本为底本,校以巾箱本及《九宫正始》所引元本。我们依据《元本琵琶记校注》,拟对《琵琶记》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进行探讨。《琵琶记》中是非问句共130例,我们首先根据疑问程度将其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然后依据有无疑问标记、具体疑问标记进行分类并探讨其特点。《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颇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非询问句

《琵琶记》中是非询问句共24例,有疑问标记的17例,无疑问标记的7例。

(一)有疑问标记

《琵琶记》中有疑问标记的是非询问句共17例,其中的疑问标记是用于句末的疑问语气词 “么”、“那”、“乎”。

1.使用“么”

句末使用疑问语气词“么”的是非询问句共15例。 例如:

(1)〔净丑〕你会弹甚么曲儿?你曾会弹《也四儿》么?〔旦〕不会。〔净丑〕你会弹《八俏手》么?〔旦〕不会。奴家只会弹些行孝曲儿。(第三十三出)

(2)〔生〕张大公曾周济你么?〔旦〕只有张公可怜,叹双亲别无倚靠。(第三十六出)

疑问语气词“么”在清代以后开始写作“吗”,而“么”来自“无”。[2]450根据孙锡信的观点,[3]54-60叶建军将疑问句句末的“无”虚化为疑问语气词的过程概括如下:

无1(否定动词或副词)→无2(语义泛化:否定代词)→无2(音变:否定代词兼带疑问语气)→磨/摩/么/吗(音变兼形变:疑问语气词)[4]126

在南宋时期的南戏《张协状元》中,是非询问句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若无疑问语气词等疑问标记,是非询问句只能依赖句末的升调来体现疑问语气。《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是非询问句末尾使用“么”的仅有8例。《琵琶记》中是非询问句绝大多数在句末使用疑问语气词,凸显了疑问语气。

2.使用“那”

使用疑问语气词“那”的是非询问句仅1例:

(3)〔末〕如今便去那?〔旦〕奴家便行。(第二十八出)

《琵琶记》中语气词“那”有1例用于选择问句,2例用于感叹句。例如:

(4)〔贴白〕……相公,你自来此,不明不暗,如醉如痴,镇长忧虑,为着甚么?你还少吃的那还少穿的?……(第二十九出)

(5)〔白〕……天那!知我的父母安否如何?……(第十二出)

语气词“那”大约产生于魏晋时期,兼有疑问功能和肯定功能。[5]161语气词“那”在南戏《张协状元》中未见,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较多用例,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正反问句或选择问句。在《琵琶记》中语气词“那”继承了疑问与肯定的用法,不过用例不多。

3.使用“乎”

“乎”是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主要用在是非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表示感叹语气。在《琵琶记》中“乎”仅出现1例:

(6)〔末白〕你马那里去了?〔丑白〕知他那里去?伤人乎?不问马。(第九出)

上例“伤人乎? ”出自《论语》:

(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使用疑问语气词“乎”的是非询问句在南宋儒家语录《朱子语类》中仍有较多用例,这是因为《朱子语类》有一定的文言色彩。疑问语气词“乎”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张协状元》中未见用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仅见1例。由此可见,在南宋末至元末明初,近代汉语新兴的疑问语气词“么”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了文言色彩较浓的疑问语气词“乎”。

(二)无疑问标记

无疑问标记的是非询问句在形式上与陈述句无异,因而句末必须使用升调才能将其与陈述句区别开来。这种无疑问标记的是非询问句在口语中较常见。在《琵琶记》中无疑问标记的是非询问句有7例。例如:

(8)〔生〕你带得我家书来?〔净〕小人带书来。(第二十五出)

(9)〔外白〕这便是蔡伯喈的媳妇?〔旦〕奴家便是。(第三十八出)

《张协状元》中是非询问句均是无标记的,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且多达29例。[6]而《琵琶记》中的是非询问句主要是有标记的,句末使用疑问语气词“么、那、乎”等,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语气词“么”用频最高。

二、是非测度问句

测度问句是一种具有发问者主观倾向性的疑问句,发问者对提出的问题半信半疑,期待对方予以证实。测度问句一般为是非问句,其疑问标记是测度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琵琶记》中是非测度问句共25例,只使用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

1.使用“莫是”

使用测度疑问副词“莫是”的测度问句仅1例:

(10)〔生认介唱〕是你怎地穿着破袄,衣衫尽是素缟?呀!莫是我的双亲不保?(第三十六出)

“至迟在晚唐五代测度疑问副词‘莫是’已经出现”。[7]“莫是”测度问句在《张协状元》中有8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仅见2例,在《琵琶记》中仅有1例,可见测度疑问副词“莫是”已呈衰落之势。

2.使用“莫不”

使用测度疑问副词“莫不”的测度问句仅1例:

(11)〔贴〕你虽不学那休妻求娶的,似你这般富贵,假如有糟糠之妻,蓝缕丑恶,可不辱邈了你?莫不也索休了?(第三十六出)

“测度疑问副词‘莫不’至迟在晚唐五代时期就已产生”,[7]在《张协状元》中未见用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已有13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莫不”又作“末不”,有8例。“莫不”测度问句在元代呈现出使用开来的趋势,并延续到了明代,但是从清代开始就日益衰落乃至消亡。

3.使用“莫不是”

使用测度疑问副词“莫不是”的测度问句8例。例如:

(12)〔贴唱〕【前腔】相公,莫不是丈人行性气乖?〔生〕不是。〔贴〕莫不是妾根前缺管待? 〔生〕不是。〔贴〕莫不是画堂中少了三千客?〔生〕不是。〔贴〕莫不是绣屏前少了十二钗?〔生〕那里是!不是。(第二十九出)

“至迟在北宋初测度疑问副词 ‘莫不是’已产生”,[7]但是在北宋时期还不多见,在《张协状元》中未见用例,到了元代用例开始多起来。《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已有7例,另有1例“莫不是”作“末不是”。《琵琶记》与《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测度疑问副词“莫不是”用例数相当。在《琵琶记》“莫”系测度疑问副词中,“莫不是”用频最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若干疑似疑问副词的“莫非”用例,“疑问副词‘莫非’的可靠用例出现在宋元之际,在南宋时期的南戏《张协状元》、宋金时期的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中各有1例”。[7]在《元刊杂剧三十种》、《琵琶记》中均未见用例,可见在元末明初“莫非”还未使用开来。

4.使用“敢”

使用测度疑问副词“敢”的测度问句共8例。例如:

(13)〔贴白〕你敢心变了?〔生唱〕非干心变。这般好凉天,正是此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在别调间。(第二十一出)

(14)〔旦〕住在陈留县。夫人也敢认得?〔贴〕我那里认得?院子,他既有丈夫的人,难收留他,与他些钱米,教他去休。(第三十四出)

“敢”的测度疑问用法来源于其反诘用法,最迟在宋元之际就已出现。[8]测度疑问副词“敢”在《张协状元》中未见用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2例,在《琵琶记》中已多达8例。

5.使用“敢是”

使用测度疑问副词“敢是”的测度问句共7例。例如:

(15)〔旦〕你衣裳敢是借来?〔净丑介〕可知,我脚下无个布裤。(第三十三出)

(16)〔望介〕敢是谁斫了木头?怎地松楸渐渐疏?(第三十七出)

“测度疑问副词‘敢’产生后,常用于判断动词‘是’前;当‘敢是’后接NP时,‘敢是’为跨层结构”;“从元末明初开始,‘敢是’后接成分除了可以是NP之外,更多情况下是VP”,在重新分析机制作用下,韵律词“敢是”词汇化了。[8]在《张协状元》、《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敢是”均未见用例,《琵琶记》中却有8例,可以认为韵律词“敢是”最迟在元末明初就已词汇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记》中测度问句句末不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么”在晚唐五代时期的禅宗语录《祖堂集》中写作“摩”,可用于测度问句句末,且多达19例。“摩/么”在唐宋时期一般用于是非问句句末,也可以用于测度问句句末。在《张协状元》中测度问句句末已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仅1例测度问句句末使用“么”,在《琵琶记》中这种用法已彻底消失。

三、是非反诘问句

反诘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的假性疑问句。“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9]290《琵琶记》中是非反诘问句共80例,可以分为有疑问标记与无疑问标记两类。

(一)有疑问标记

有疑问标记的是非反诘问句是指使用反诘副词或疑问语气词的是非反诘问句。《琵琶记》中有疑问标记的是非反诘问句共58例。反诘副词与疑问语气词不同现于一句,要么仅使用反诘副词(57例),要么仅使用疑问语气词(1例)。

1.使用“终不然”

仅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有57例。这些反诘副词有“终不然”、“难道”、“岂”、“可”。使用反诘副词“终不然”的是非反诘问句有10例。例如:

(17)〔丑白〕没奈何,一夜夫妻百夜恩,你终不然教我吃打?这般荒年,又供膳不得。我如今把你卖几贯钱,籴谷还义仓。(第十六出)

(18)〔丑〕……事到头来,官司逼临,往常将义仓谷家里来吃,终不然都是我吃了?你也有分。子孙,我如今卖了你,取钱籴谷还官司。(第十六出)

反诘副词“终不然”可能最早出现于《琵琶记》。在《张协状元》中无反诘副词“终不然”,但是却有语义相同的“终不成”8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既无“终不然”、也无“终不成”。 “终不然”、“终不成”到了明清时期已有较多用例。

2.使用“难道”

使用反诘副词“难道”的是非反诘问句共5例。例如:

(19)〔外唱〕春闱里纷纷大儒,难道是没爹娘的孩儿方去?(第四出)

(20)〔净唱〕百年事只有此儿,老贼!难道是庭前森森丹桂?(第四出)

反诘副词“难道”在《张协状元》中未见用例,其可能形成于宋元之际。例如:

(21)朱樱一点衬腮霞,斜分着个庞儿鬓似鸦。那多情媚脸儿,那鹘鸰渌老儿,难道不清雅?(《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卷一)

“难道”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未见用例,不过在《琵琶记》中已有5例,在明代以后开始有较多用例。

3.使用“岂”

使用反诘副词“岂”的是非反诘问句有31例。例如:

(22)〔生白〕娘子,休说那话。膝下远离,岂无眷恋之意?奈堂上父母力勉,不听分剖之词,教卑人如何是得?(第五出)

(23)〔旦哭介唱〕苦!若无粮我也不敢回家,岂忍见公婆受饿?叹奴家命薄,直恁摧锉。(第十六出)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有4例“岂”与“敢”连用,有3例“岂”与“可”连用。韵律词“岂敢”、“岂可”有词汇化倾向。例如:

(24)〔贴〕丈夫,我岂敢惮烦恼? 岂敢惮劬劳?……(第三十六出)

(25)〔贴〕……彼荆钗布裙,既以独奉亲闱之甘旨;此金屏绣褥,岂可久恋监宅之欢娱?爹爹高居相位,坐理朝纲。岂可断他人父子之恩,绝他人夫妇之义?……(第三十出)

反诘副词“岂”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张协状元》中“岂”字反诘问句共12例,《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30例,《琵琶记》中多达31例,可见反诘副词“岂”有较强的生命力。

4.使用“可”

使用反诘副词“可”的是非反诘问句有11例。例如:

(26)〔外白〕媳妇,你吃糠,却教我吃药,可不亏了你!(第二十二出)

(27)〔白〕……倘或他高车驷马,前呵后拥,见奴家如此蓝缕不认,可不担阁了奴家?(第三十一出)

“‘可’字在东汉前后就已用作疑问副词,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10]71反诘副词“可”在《张协状元》中未见用例,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11例。反诘副词“可”沿用了到了现代汉语。

5.使用“么”

仅使用疑问语气词的是非反诘问句仅1例,句末使用的疑问语气是“么”:

(28)〔丑〕苦咳!这般天气,谁不去闲嬉?娘子却教惜春去习女工,兀的不是闷杀惜春么?(第三出)

(二)无反诘标记

无反诘标记的是非反诘问句共22例。例如:

(29)〔丑白〕原来这婆子也来做媒。苦咳!我是张媒婆,几年在府前住,今日这媒吃你做?〔净介〕偏你会做媒?但是门当户对的便了。终不然你在府前住,定要你做媒,你与乞儿做媒,也嫁他?(第六出)

(30)〔净丑〕我叫道好,你便也叫道好,只管撺掇,你不是骗我?(第三十三出)

《张协状元》中无反诘标记的是非反诘问句仅7例,而《琵琶记》中这类反诘问句用例已明显增多。

四、特殊的是非问句

在《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属于句式糅合现象。“所谓句式糅合,是指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A与B,因某种语用目的主要通过删略重叠成分合并成新的句式C的过程。”[11]在《琵琶记》中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疑问句仅1例:

(31)〔丑开仓介〕好义仓也,没谷在仓里,不知社长去借有么?(第十六出)

例中“不知社长去借有么?”蕴含了两个句式:一是蕴含了是非询问句“社长去借有么?”,言者提出问题以索取答案;二是蕴含了否定陈述句“不知社长去借有没有”,言者通过这一句子表明自己对“社长去借有么?”这个问题并不知道答案。正是因为不清楚问题的答案,所以言者要发问以索取信息,因此言者为了兼顾传递信息与索取信息这两方面的语用需要,将否定陈述句与是非询问句糅合成一个特殊的是非询问句,即“不知社长去借有么?”。

否定陈述句与询问句糅合而成的特殊疑问句在晚唐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中有多种格式,如“未审Q?”、“未委Q?”、“不委Q?”、“不知Q?”等,其中Q可以是特指询问句、正反询问句、选择询问句。[4]265-266糅合式疑问句“不知Q?”在《琵琶记》中有较多用例,Q不仅可以是是非询问句,而且还可以是特指询问句、正反询问句,甚至还可以是特指询问句与正反询问句连用。例如:

(32)〔丑〕原来太员外、老安人死了。不知为甚的死了?(第三十七出)

(33)〔白〕【木兰花】鳌头可羡,须知富贵非吾愿。雁足难凭,没个音书寄此情。田园荒了,不知松菊犹存否?光景无多,怎奈椿萱老去何?……(第十二出)

(34)〔生白〕父母来此,不知路上安否如何?特来就此保护,望长老回向则个。(第三十三出)

否定陈述句与是非询问句等糅合而成的特殊疑问句沿用到了现代汉语。例如:

(35)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阿城《棋王》)

五、结论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共130例,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共24例,有疑问标记的占多数,共17例。这些疑问标记是用于句末的疑问语气词 “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无疑问标记的仅7例。是非测度问句共25例,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在“莫”系测度疑问副词中,“莫不是”用频最高。测度疑问副词“敢”、“敢是”的用频也较高。是非反诘问句共80例,有疑问标记的多达58例。疑问标记反诘副词与疑问语气词不同现于一句。是非反诘问句基本上仅使用反诘副词,有57例。这些反诘副词有近代汉语新兴的“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岂”、“可”等。 仅使用疑问语气词的是非反诘问句仅1例,句末使用的疑问语气是近代汉语新兴的“么”。无反诘标记的是非反诘问句共22例。

在《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属于句式糅合现象。这种糅合式疑问句沿用了下来。

[1]孙崇涛.古本《琵琶记》说略[J].中华戏曲,2008(1):110-120.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4]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叶建军.《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J].温州大学学报,2012(5):60-65.

[7]叶建军.疑问副词“莫非”的来源及其演化——兼论“莫”等疑问副词的来源[J].语言科学,2007(3):10-20.

[8]叶建军.测度疑问副词“敢”、“敢是”的形成及其演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4):79-82.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江蓝生.疑问副词“颇、可、还”[G]//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叶建军.“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13(3):235-249.

(责任编辑:章永林)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es-no Questions in Pipa Ji

YE Jian-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35,China)

According to the interrogative level,the yes-no questions in Pipa Ji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quiring interrogative sentences,the gues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the rhetorical sentences.Most yes-no questions use the question sign,namely interrogative mood words“me(么)”“na(那)”“hu(乎)”,among these the emerging modern Chinese“me(么)”is us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The yes-no guess in terrogative sentences only use the emerging modern Chinese measure interrogative adverb “moshi(莫是)”“mobu(莫不)”“mobushi(莫不是)”“gan(敢)”and“ganshi(敢是)”,the end of sentence don't use the doubt word “me(么)”.Most yes-no rhetorical sentences use question sign,namely the emerging modern Chinese rhetorical adverb“zhongburan(终不然)”“nandao(难道)”and the ancient existing rhetorical adverb“qi(岂)”“ke(可)”.There is also a special classification of yes-no questions in Pipa Ji,belonging sentence blend phenomenon,which is made by the blend of yes-no inquiring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the negative declarative sentences.

Pipa Ji;yes-no questions;inquiry;measure;rhetorical;blend

H039

A

1008—7974(2014)04—0005—05

2014-04-27

叶建军(1969-)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YY086;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戏《琵琶记》语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wsk88

猜你喜欢
句末用例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