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研究综述

2014-02-12 17:28宫丽影
关键词:大纲外语教学英语专业

宫丽影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版)》(以下简称《大纲》)。作为一份指导英语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在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各种要素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大纲或者教学要求亟待开发。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宏观地掌握《大纲》颁布以来,围绕外语教育核心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二、相关研究梳理与评价

《大纲》的实践基础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提出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成为2000年教学大纲的重要起点和指针,在《大纲》中得到了非常明确的体现。笔者结合《大纲》和《意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抽取出“外语教学”、“外语专业”、“外语教育”、“英语教育”、“英语专业”、“教学原则”和“人才培养”等关键词,依据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版)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核心期刊目录,利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展开搜索,搜索到满足条件的外语核心期刊论文达六百多篇。然后,结合 Diamond[1]30,Ellis[2]以及 Nation[3]23等人关于教学大纲的理论,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类,从中选取了八个核心议题,即教育目标、需求分析、教学原则、能力培养、外语专业教材建设、外语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大纲》与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衔接、学生语言和心智技能,分别进行综述和评价。

1.教育目标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一直被广泛地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什么样的毕业生才算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戴炜栋与张雪梅[4]就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及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胡文仲与孙有中[5]提出的通识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矛盾,二者都追求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各种工作的能力,其中通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创新能力。戴炜栋与张雪梅认为理想的外语人才应具备专业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批判能力等方面的才能。

刘春燕[6]分析了《大纲》中教育目标的局限。她认为《大纲》缺乏对能力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描述,也没有解决宽广知识面和复合专业之间的关系,更没有详细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她提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知识、技能、元认知和自我系统。

文秋芳[7]拓宽了研究的视野,认为外语界完全可以跳出“复合不复合”与“如何复合”等争议,通过培养创新型教育团队、树立创新型培养目标、采用创新型教育手段,培养出语言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学生。

2.需求分析

对外语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是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的基本依据。需求分析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而且要结合国家的语言政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来开展。

作为《大纲》制定的亲历者,胡文仲[8]在《大纲》以及《意见》发表10年之后进行了反思,并且指出,虽然1998年的报告发表之后,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多年来被人们反复引用,但是他认为,当初的调查问卷不无可商榷之处,因而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为此,他提醒学界,“把结合文学、语言学、地区研究的外语教学一律变为‘单一外语’是片面的认识。”换句话说,也就是间接地承认了《大纲》在需求分析方面的局限性。

国内的最新研究是由鲁子问[9]牵头开展的需求分析。该研究具体阐述了参与调查的城镇居民的外语运用和外语技能需求,总结了城镇居民的外语运用和外语技能需求特征,并且对我国外语技能教学提出了四项建议。该调查可以成为需求分析研究的新起点,可以为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3.教学原则

Diamond[1]30和 Nation[3]23都认为教学原则是教学大纲不可缺少的部分。Ellis[2]列举了10条教学原则。其中,二语输出机会、学习者个体差异、意义与语言形式并重等观点逐渐进入了我国外语研究领域。相比之下,《大纲》虽然要求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协调好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关系,但是它并没有指明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可能的方法。

李晓[10]在融合行为、认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外语教学的兴趣原则、综合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以及对应的实践途径。围绕教学原则的其他论文多数以抽象的理论探讨为主。因此,比照 Ellis[2]的原则,《大纲》略显笼统和空洞,同时,学界对教学原则的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实证研究也不够丰富。

4.能力培养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近年来国内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黄源深[11]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经过何其莘[12]、文秋芳[13][14]、胡文仲[5]和孙有中[15]的持续关注和讨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已经转向深入,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问题和事实描述,学者们开始探讨思辨能力的构建、实现途径等议题。阮全友[16]回顾了国内外思辨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他提出构建培养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建议采用面对面学习与Web2.0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型,借鉴学习者四重身份模型(即学习者身兼文本解码者、意义构建者、文本使用者和文本分析者四重身份),主张通过批判性的语言输入、批判性的信息处理和批判性的语言输出来培养思辨能力,为当前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选的思路。

5.外语专业教材建设

端木义万[17]从教学实践中得出一系列数据,表明当时的英语专业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亟待更新,也为新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建设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怎样编写满足新时代要求的教材?

在编写新教材的理论探索方面,文秋芳[18]提出了三条原则:首先,编写工作要以人的发展为依据;其次,借鉴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成果;第三,要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育的特色。文秋芳的理论框架不仅包括语言板块,还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终身学习与研究能力。孙有中与李莉文[19]从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理论出发,分别阐述了英语专业以及大学英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为新教材编写指明了方向。

然而,学者们的理论探索如何与现实结合似乎没有现成的答案。冯辉与张雪梅[20]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专业教材建设情况,指出了当前教材研究的空白,但是该研究也只停留在问题描述阶段,缺乏深入的分析。庄智象[21]也指出国内外语界未能很好地将教材编写实践和经验提升到理论上来,以致有关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的论著寥寥无几。他提出外语教材研究亟须研究的八个课题,其中强调了我国外语教材编写的基本理论和评价体系研究。然而,外语学界似乎并没有对他的建议产生反响——在CNKI期刊库中引用该文的文章多数为零被引——说明庄智象为学界指明的八个研究方向没有在学界得到重视。这距离庄智象提倡的“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理论和评价体系”还很遥远。

6.外语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

在《外语研究》的新世纪展望系列论文中,李战子[22]曾预测,英语教学及其与之相关的文化的教学将走向教育的前台,并超越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在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新世纪的外语教师将经历从语言操练的组织者到语言习得过程的现身说法者、见证者和研究者的转型。夏纪梅[23]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调查研究则让人警醒,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和科研现状都难以令人满意。周燕[24]也指出,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为了改善外语教师培训效果,周燕还探索了外语教师认知方式以及需求,发现教师们喜欢讲座与讨论、同行分享与专家问答、示范与演练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方式,指出教师的认知方式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反思性特点,主张根据教师的认知方式和需求特点设计研修活动,以提高教师教育的效果,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7.《大纲》与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衔接

Allen[25]23认为教学大纲不仅包括教育理念,还要考虑社会和管理因素。针对学校如何制定外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等议题,《大纲》似乎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

常俊跃[26]通过来自实际教学的质性研究,对《大纲》的实施效果作出了评估。该研究表明,《大纲》提倡的依托于内容的语言教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弊大于利,而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文秋芳[7]关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也表明,对外语教育而言,《大纲》是一种赋权的指导,而不是一种桎梏;外语院系大有可为,可以开展更多、更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8.学生语言和心智技能

学生语言和心智技能是《大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六百多篇论文中,论述学生语言技能培养与个体差异的文章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研究设计是“心理/人文学科概念+学生心智因素或者技能”;其次是学生语言产出的特点,此类研究往往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中国学生英语产出和本族语者的书面产出等。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学方法实践总结,往往是借鉴国外某个教学方法流派,或者采用网络化教学环境开展的教学活动。

这些研究在各自的方面可能颇有建树,但是这些研究发现与英语学科有哪些关联?在英语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哪些意义?这些发现共同构成了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能为整个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做出哪些贡献?如何指导教学实践?似乎没有提到。同时,囿于文章的理论高度,也很难概括出理论价值,因此围绕这些论文的综述类文章也很少见。总的来说,虽然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缺乏质性的跨越。

三、总结

《大纲》颁布以来,外语学界对其涉及的重大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跨越了简单的介绍、抽象的理论推导,走向了实证研究和理论再创造,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局面。未来如何把目前欠开发的议题引向深入,进而推进外语教育改革,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1] Diamond,R.M.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A Practical Guid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

[2] Ellis,R.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J].System,2005(33).

[3] Nation,I.S.P.and J.Macalister.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M].New York:Routeledge,2010.

[4] 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5]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6] 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2012(1).

[7]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8] 胡文仲.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2008(5).

[9] 鲁子问,张荣干.我国城镇居民外语需求调查与教学建议[J].外语界,2012(1).

[10]李晓.试论外语教学“三大原则”及其实践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1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12]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外语界,2001(1).

[13]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2).

[14]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15]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16]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

[17]端木义万.外语教改与教材更新——评英语专业教材[J].外语研究,2001(4).

[18]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2002(1).

[19]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

[20]冯辉,张雪梅.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分析[J].外语界,2009(6).

[21]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2006(6).

[22]李战子.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英语教师与新世纪[J].外语研究,2000(2).

[23]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

[24]周燕.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25] Allen,J.P.B.General Purpose Language Teaching:A Variable Focus Approach[G]//General English Syllabus Design:ELT Documents No.118.London:Pergamon Press & The British Council,1984.

[26]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猜你喜欢
大纲外语教学英语专业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