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切忌囫囵吞枣

2014-02-26 10:04黄叶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叶嘉莹韩愈语气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此种目标,阅读教学必须从精读细品入手,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养成精读细品文本语言的习惯,读出“语文味”。而非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本字句尚未了然于心就开始随意发挥,甚至“大胆创造”,这不是“大刀阔斧”,更不是“才华横溢”,对于基础不实的中学生,反而是“毒药”一剂,且中毒之后终生难愈。

韩愈的《师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研读的文字几乎无可计数,但还是有可质疑、可进一步细读探讨的地方,这里仅就此篇中的虚词“其”较一较真。

“其”作为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比较频繁,因其词性多变、用法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有时不同资料对同一“其”解释不同,更给人似是而非之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辅资料将“其可怪也欤”中的“其”注释为“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对一句话的理解不能忽视标点符号,教材中该句末尾用的是叹号,表示该语句语气强烈,而课后译文变成一般陈述句,没有将感叹语气翻译出来;而“其”表揣测,“欤”表感叹,同一句话中包含“揣测”和“感叹”两种语气,令人费解。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其”作为副词可用来表示揣测、感叹、商量、命令、反问等不同语气。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用来表示委婉的商量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用来表示期望和命令的语气;“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则是反问语气。而“其”作为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时,相当于“殆”,句末一般有疑问语气词“乎”、“与”之类,如《师说》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句中的“其”。

那么,“其可怪也欤”一句中的“其”到底该作何解?结合具体语境来看,韩愈在上文中尖锐地指出了出于社会底层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这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正是韩愈最辛辣的嘲讽与最深沉的感叹:自视甚高的士大夫们瞧不起互相为师的三教九流之辈,事实却是士大夫们的智慧和能力反而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真是奇怪啊!由此可见,这里的“其”应解释为表示感叹语气副词,“其可怪也欤”应译为“真是奇怪啊”的感叹句更符合文章原意,更有利于作者的感情的表达!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一句,苏教版教材将“英发”一词注为“卓越不凡”,这样的解释不能说不对,但总有囫囵吞枣、泛泛而谈之嫌。

“英发”一语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孙权在评价吕蒙时,说道:“……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苏轼不止一次地沿用其义,《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汉语大词典》也将“英发”一语收为词条,注曰“才华显露,神采焕发”。而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武王(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由“言议英发”到“神明英发”,再到“雄姿英发”,这“英发”一词,究竟该如何解释才更合情合理?

在诸家之中,笔者以为叶嘉莹先生的见解最为精到:

“英发”两个字用得很好,而且这两个字不是泛指。《三国志》里边讲,东吴的人称赞周瑜,就是用“英发”两个字来形容他的。“英”本义是“草木的花”,是最有光彩那一部分。以此喻指凡是有光彩的、杰出的、卓尔不群的人就是“英”。“英发”是一种生命的勃发。“姿”不光是指容貌,它是指一种风姿仪态。(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

由此可见,“英发”的本义应是“花开”,结合语境将“雄姿英发”解读为“(新婚的)周瑜的‘雄姿就像鲜花绽放(那么鲜亮耀眼,生机勃勃)”,比“卓越不凡”之类的说辞,更合情合理,更具体细致、富有情致。

套用一句哲语——“我读故我在”。我觉得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教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重新发现、评估、解构又升华的过程。文本细读,看似只是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的细读、挖掘、敲打,其实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黄叶,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猜你喜欢
叶嘉莹韩愈语气
晚春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注意说话的语气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