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 弱德之美叶嘉莹
    故园春梦总依依叶嘉莹本是大家闺秀。她出生在京城北平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蒙古裔满族旗人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纳兰,父辈曾在清朝为官。满族、旗人、祖上当朝为官,这几个因素似乎就注定了叶嘉莹非同寻常的身世。民国以后,主张废除满族姓氏,她的姓才简化为“叶”,以至于一般人再也不能从姓氏上判断她祖上曾经的显贵了。但是,叶嘉莹仍然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家庭出身带给她的巨大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她受到了难能可贵的家庭教育。虽然小时候因为祖父的封建,不许女孩子外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5期2022-06-02

  • 诗词留香的“传薪者”
    章梓良 邵红能叶嘉莹(1924.7~),号迦陵,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其代表作品为《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叶嘉莹作品集》等。2015年10月,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3月,叶嘉莹

    北京纪事 2022年5期2022-05-09

  • 叶嘉莹 诗词古韵悟人生
    王志琴叶嘉莹说:“有人问我,以后还会有人喜欢古诗吗?我说,只要古诗存在,一定有人喜爱它。诗歌里有生命,你不会知道千年后还有人读了你的诗歌,会感动。诗词有生命,读诗词能让人有心灵的力量。”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辞中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叶

    中国新时代 2022年3期2022-03-10

  • 叶嘉莹: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日前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这位“诗词的女儿”对于中华古典诗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令人动容。叶嘉莹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20世紀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1年10期2021-12-13

  • 从《掬水月在手》看传记纪录片的创新叙事
    小标题,展现了叶嘉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影片通过聚焦叶嘉莹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的个体经历,进一步折射出延续千年的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脉。一、独特的经验呈现方式:基于地理变换的叙事脉络人文纪录片作为一种类型化的影视艺术表现方式,其创作内容多来源于叙事主体的真实生活,并借助独具特色的影像风格完成对叙事场景和叙事形象的建构,由此建立起戏剧性和现实性的重要联系。任何传记纪录片都是对个体与历史关系的真实写照。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物的气质、精神是纪录片创

    电影文学 2021年2期2021-11-13

  • “兴发感动说”对小学诗歌教学的启示
    为诗词界泰斗,叶嘉莹先生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其中,“兴发感动说”是她的核心理论。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学诗的启蒙阶段,从“兴发感动说”的理论内涵、诗教的意义着手,探究“兴发感动说”在小学诗教中的运用策略,包括诗教课程常态化、学科融合创新化、活动类型多元化等。关键词:“兴发感动说”;叶嘉莹;诗歌教学一、“兴发感动说”的理论内涵受王国维“境界说”的启发,叶嘉莹先生始终认为,“兴发感动”是诗歌的灵魂,若无情感的流淌,诗歌便丧失了生命力。诗歌不可或缺的是对生命外物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5期2021-11-07

  • 兴发感动
    中的一朵奇葩。叶嘉莹教授受益于名师的教导及其自身的努力,掌握了众多古诗词的精髓,她将毕生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古诗词,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之中,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叶先生基于“兴发感动”的吟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之美。关键词:叶嘉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一、叶嘉莹基于“兴发感动”的吟诵诗教探索叶嘉莹吟诵调,被学者们简称为“叶调”,主要包括吟咏和诵读这两大部分,同时在吟诵界当中被一致认为是极富代表性的普通话吟诵调。她认为吟诵没有固定的调子,要基于个

    启迪·上 2021年4期2021-09-10

  • 让文化长流生生不已,让诗词之美感发生命
    曾庆摘要:叶嘉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本文从教育信仰、传达兴发感动的力量、寻访作者的人生轨迹三个方面分析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浅谈叶嘉莹大师的经验给当代诗词教学课堂带来新的启示。关键词:叶嘉莹 诗词教学 教学思想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深厚真挚的教育信仰构成的。她认为诗词教学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工作,是为了让中华诗词这条文化长流绵延不已、奔腾不息。我们老师就是薪尽火传的工作者,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诗词,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一、让文化长流生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6期2021-09-10

  •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诗词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重注情感与生命的链接,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对诗词中“情”的投入、探究、迁移和抒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古典文学素养,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且有助于高尚人格的形成。关键词:叶嘉莹 兴发感动 诗词教学 应用策略“兴发感动”说就是叶嘉莹先生最重要的理念,该理念对小学诗词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学习和运用叶先生的“兴发感动”理论,对于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词精华,指导小学生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如何将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2021-08-06

  •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 就是一个贵族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读过很多爱情诗词的叶嘉莹,这一生不曾经历过爱情。叶嘉莹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诗词,很喜欢民国才女吕碧城笔下一句话——不遇天人不目成,意为遇到心动的天生另一半,才会将目光投注到他身上。然而理想的爱情,终究是没有出现。丈夫赵东荪是在同学家聚会时认识的,他对叶嘉莹一见钟情,为了见一面,经常从秦皇岛跑回北京看望她,直到失业。叶嘉莹深知他不是那个“天人”,却接受了他的求婚,原因是愧疚,她觉

    女友 2021年5期2021-07-16

  • 让文化长流生生不已,让诗词之美感发生命
    曾庆摘要:叶嘉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本文从教育信仰、传达兴发感动的力量、寻访作者的人生轨迹三个方面分析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浅谈叶嘉莹大师的经验给当代诗词教学课堂带来新的启示。关键词:叶嘉莹 诗词教学 教学思想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深厚真挚的教育信仰构成的。她认为诗词教学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工作,是为了让中华诗词这条文化长流绵延不已、奔腾不息。我们老师就是薪尽火传的工作者,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诗词,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一、让文化长流生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2期2021-06-29

  • 月之声,水中音
    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1924-)传奇的人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因文革而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影片交织着叶嘉莹的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的轨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为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秋兴八首》描绘中国盛唐兴衰,本片借此隐喻叶先生经历的动荡岁月,并邀请音乐家佐藤聪明以《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的生命。2.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2期2021-06-04

  • 如有水月漫心头
    月在手》是记录叶嘉莹传奇人生的文学纪录片。这是一部安静得能让人心沉下来的影片。叶嘉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浸淫古典文化,她坦言自己是读书人,只对读书之事有兴趣。然生于乱世,个人命运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一生漂泊不定,1948年跟随丈夫南下台湾,在台湾担任诗词教授,后被派往美国讲学,1969年移居加拿大。让人感动的是,当得知祖国开放后,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定居于南开园。影片中穿插了不少叶嘉莹各阶段的照片,可以感受到其形象变化。年轻时,她着装时尚,

    莫愁·智慧女性 2021年3期2021-03-11

  •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创新
    秦美蓉摘要: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关键词:叶嘉莹;“兴发感动”说;诗教叶嘉莹是中国诗词研究学者兼诗人,“兴发感动”说是她最重要的诗词理论。本文将重点发掘“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探讨该理论如何将诗歌生命化,并结合具体的诗词评析看叶

    成长 2021年1期2021-01-03

  • 中国最后的女先生
    大多数人来说,叶嘉莹这个名字并不算陌生。她耄耋高龄依旧紧跟潮流,参加央视节目《朗读者》,受邀做客豆瓣时间,录制备受欢迎的《中华诗词之美》《小词中的修养境界》等网络公开课。她也曾因为捐款3568万元成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上过热搜。96岁的叶嘉莹先生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可惜的是,在大众眼中,这位被神格化的女先生如同她传播的古典诗词一样高雅,有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幸好,最近上映了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12期2020-12-28

  • 浅论叶嘉莹对于朱彝尊爱情词《静志居琴趣》中“弱德之美”的解读
    摘要:叶嘉莹作为在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卓有成就的诗词大家,以其教学教研成果为基础,近年出版了一系列古诗词著作,引起来了学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叶嘉莹词学理论的“弱德之美”为研究切入点,在结合叶嘉莹对于朱彝尊爱情词《静志居琴趣》的解读中,深化了解其“弱德之美”的理论来源及美学特质。关键词:叶嘉莹;《静志居琴趣》;弱德之美词学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当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区别于诗歌的独特审美特质。经过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词作及词论,结合中西哲学、美学及文艺批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2020-12-28

  •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从易叶嘉莹潜心中国诗词研究70余年,是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10月16日起,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嘉莹坎坷又传奇的人生。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时值军阀混战;她初二的时候,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侵华;她1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1948年冬天,因丈夫工作关系,她与丈夫南下台湾,不料这一去,与故土分离就是20多年;飘零在台湾时,她与丈夫遭到政治迫害;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1976年,她的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2期2020-11-23

  • 《掬水月在手》与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水月在手》通过叶嘉莹的诗词和生命,回溯中国诗词的源头——诗的本质,也想回溯“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记得年时花满庭叶嘉莹在位于北京察院胡同里的祖宅里度过了她诗词创作的萌芽期。她儿时未曾上学,是关在大宅门里长大的。庭院中的景物成了她写诗的主要题材。有一年秋天,院里其他花草都已逐渐凋零,只有一丛竹子青翠依旧,她写下一首七绝小诗——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任职于民国政府航空署,从事译

    阅读时代 2020年12期2020-09-10

  • 《掬水月在手》与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4月,陈传兴与叶嘉莹在南开大学迦陵学社。      剧组供图◀上接第17版1949年去台湾之后,叶嘉莹与顾随断了联系。直到1974年叶嘉莹回到大陆,才得知顾随已于1960年去世。纪录片中,叶嘉莹吟诵了清代词人朱彝尊的一阙小令《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与自己的妻妹有一段不伦的爱恋,《桂殿秋》写的是他们不合乎伦理道德的爱情。共眠而无法入眠,在这小船上,各人有自己小小的一领席子、一床薄被,听秋雨,各自寒。

    南方周末 2020-08-062020-08-06

  •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道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她在3岁时就开始懵懂诵诗,继而《论语》开智,“四书”启蒙。15岁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叶嘉莹蹲在地上凝神观察一只快要僵死的蝴蝶,竟然兴之所至写下绝妙诗句:“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李清照写《如梦令》的时候,也是十几岁的年龄。两个年纪相仿的才女具有一样的天赋和悟性,一样的才气和情思。事实上,出生于战乱、成长于动荡的年代,国仇与家

    恋爱婚姻家庭 2020年2期2020-04-20

  • 光影流转中的“诗”与“禅”
    月在手》讲述了叶嘉莹先生在诗作、诗学、诗教中的人生经历和诗学理念,以及导演在空间、雅乐、物象等镜语中包蕴的人物理解和美学观念,在“声画”“虚实”“情景”“有无”等交融和谐中显现着中国传统的“诗”与“禅”的美学风格。关键词:叶嘉莹 电影 诗词 禅意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出自【唐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诗】:“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诗人沉浸在春山、皓月、清泉、芳菲、远钟、楼台交融的意

    粤海风 2020年6期2020-01-03

  • 叶嘉莹:古典诗词伴一生
    叶嘉莹 ■ 资料图日前,科技部印發《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授予100名外国专家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决定》,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获此殊荣。推动中华诗词在全球传播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加拿大籍华裔学者。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还是我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1978年暮春,叶嘉莹申请回国

    科学导报 2019年76期2019-12-26

  • 叶嘉莹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新闻,让95岁叶嘉莹又一次走进了大众视线。41年前,54岁的叶嘉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的消息,她立即給中国政府写信申请自费回国讲学,不要任何报酬。正如她所说:“经过一次次大的悲痛苦难之后,我明白,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回国教书,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叶嘉莹是诗词的女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对于不时出现的诗词无用论,叶嘉莹回击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当代工人 2019年22期2019-12-20

  •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张鸿俊人物名片叶嘉莹,号迦陵,教师、文学家、作家。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2期2019-12-16

  •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唯有理想和诗词常驻我心
    道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她在3岁时就开始懵懂诵诗,继而《论语》开智,“四书”启蒙。15岁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叶嘉莹蹲在地上凝神观察一只快要僵死的蝴蝶,竟然兴之所至写下绝妙诗句:“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李清照写《如梦令》的时候,也是十几岁的年龄。两个年纪相仿的才女具有一样的天赋和悟性,一样的才气和情思。事实上,出生于战乱、成长于动荡的年代,国仇与家

    妇女生活 2019年12期2019-12-16

  • 妙音迦陵叶嘉莹
    之力了。”对于叶嘉莹先生而言,她的生命与诗歌相互映照,正如人们所言,她,是诗词的女儿。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女子从来不会在岁月中迟暮。已经95岁的叶嘉莹本已深居简出,但在8月22日这一天,大病初愈的她身着一条素雅的长裙,轮椅代步,出现在南开大学主楼的阶梯教室。这是首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第一天。叶嘉莹这一年来,几乎婉拒了所有活动邀请,唯独这一次是个例外。“她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坚持要来和老师们见见面。”叶嘉莹的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小康 2019年33期2019-12-10

  • 诗词人生叶嘉莹
    ●张鸿俊叶嘉莹说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多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3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

    思维与智慧 2019年14期2019-07-31

  • 诗词人生叶嘉莹
    张鸿俊叶嘉莹说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多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3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9年7期2019-07-25

  • 叶嘉莹:一首流动的诗
    未足与议也”,叶嘉莹借孔子之言表达自己践行“道”的态度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8年6月,94岁的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向执教近40年的南开大学捐赠了1857万元,用于建设“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此事一经报道,引来外界诸多关注。对此,叶嘉莹却“深感不安”,她希望人们能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之上。“我早已看破死生与名利,不会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而忧虑烦恼。”她说,“内心有理想与

    中国慈善家 2019年3期2019-06-17

  • 叶嘉莹:诗词之外一无所有
    穿裙子的先生”叶嘉莹,现身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一间小屋。她衣着简单白裙和水墨罩衫,如其性格一般简单、恬静。本来十分拥挤的房间内让出一条路,供叶嘉莹通过,落座后响起阵阵掌声。因她很少露面,不少人慕名而来,赠送画、根雕、丝巾等礼物。叶嘉莹一面连声道谢,一面与来者合影。6月初她刚刚宣布将个人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为何如此慷慨?叶嘉莹淡然回应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内

    北广人物 2018年26期2018-07-27

  • 叶嘉莹:从不为得失利害而烦恼
    、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接受了媒体采访。叶嘉莹回顾了自己70多年的执教经历,并回应了此前捐赠1857万元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的初衷。谈捐财产 “内心有持守,我就活得平安而快乐”2018年6月3日,叶嘉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谈及向南开大学捐赠的事情,叶嘉莹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对现实利益很关心的人”。她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忧虑烦恼,这也是我

    教育家 2018年25期2018-07-16

  •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
    经大学艺术学院叶嘉莹,号迦陵,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识读汉字,背诵诗词。叶嘉莹的父母及伯父伯母都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母亲年轻时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便专心相夫理家,为人宽厚又不失干练。生有两儿一女,叶嘉莹及其长弟叶嘉谋,幼弟叶嘉炽。父母对她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教育理念,虽然教叶嘉莹识字,却没有将其送到小学去读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小学的语文太过浅薄无聊,应该趁着小时候记忆力好,多读一些具有久远价

    传记文学 2018年2期2018-03-19

  • 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
    文/孟祥海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文/孟祥海我国古典文学家、诗词专家叶嘉莹,已逾九十高龄了,依然耕耘于三尺讲台。谈及养生,她说:“诗词是我养生的秘诀,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顺其自然,不忧不虑。叶嘉莹16岁时母亲去世,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加拿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如此坦荡的君子心态,是其

    益寿宝典 2017年29期2017-12-03

  • 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
    ◎文/孟祥海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文/孟祥海我国古典文学家、诗词专家叶嘉莹,已逾九十高龄了,依然耕耘于三尺讲台。谈及养生,她说:“诗词是我养生的秘诀,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顺其自然,不忧不虑。叶嘉莹16岁时母亲去世,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加拿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如此坦荡的君子心态,是其

    恋爱婚姻家庭 2017年24期2017-08-16

  • 叶嘉莹:诗词是最好的养生
    学家、诗词专家叶嘉莹,已逾九十高龄了,依然耕耘于三尺讲台。谈及养生,她说:“诗词是我养生的秘诀,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顺其自然,不忧不虑。叶嘉莹16岁时母亲去世,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加拿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 “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來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如此坦荡的君子心态,是其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生活俭朴,自奉甚俭。叶嘉莹从年轻时候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7年8期2017-08-08

  •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人物】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遇白色恐怖入狱卒……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着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没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活传达出来,所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4期2017-07-10

  • 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
    驼庵奖学金”是叶嘉莹先生于1997年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至今已20载。颁奖典礼上,忆及与顾随先生吟诗相和的往事,叶嘉莹用“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来评价。2016年12月15日,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参加“叶氏驼庵奖学金”发放仪式。仪式上,这位93岁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感慨地说,“我从各种人生苦难中走出来了,还活到了今天。如今我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但教书育人的初心不改,我想把在中国的藏书、书画还有身后积蓄全都留给待了37年的南开,衷心希望南开学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7年2期2017-02-17

  • 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
    文 图|张道正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文 图|张道正2015年1月18日,叶嘉莹出席其90华诞典礼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叶氏驼庵奖学金”是叶嘉莹先生于1997年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至今已20载。颁奖典礼上,忆及与顾随先生吟诗相和的往事,叶嘉莹用“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来评价。2016年12月15日,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参加“叶氏驼庵奖学金”发放仪式。仪式上,这位93岁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感慨地说,“我从各种人生苦难中走出来了,还活到了今天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7年2期2017-02-16

  •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早在数年前,一部《百家讲坛》已经让叶嘉莹威加海内,备受追捧,成为当红学者。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更鲜为人知的是,此前数十年间,她早已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然而,不论是启蒙她的伯父,还是后来的恩师,甚至就连她自己都不会想到,在未来

    东西南北 2016年15期2016-08-23

  •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早在数年前,一部《百家讲坛》已经让叶嘉莹威加海内,备受追捧,成为当红学者。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更鲜为人知的是,此前数十年间,她早已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然而,不论是启蒙她的伯父,还是后来的恩师,甚至就连她自己都不会想到,在未来

    东西南北 2016年15期2016-08-23

  • 莲心不死叶嘉莹
    教授、诗词大家叶嘉莹。虽然已白发苍苍,但小名为“荷”的她依然时时以莲花自喻,并深信“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里面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怀着这份信仰,她一生与古诗词为伴,藉由它们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并在词作中言志:“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穿裙子的“士”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便是何处。“家人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她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5期2016-05-18

  • 张春华《叶嘉莹古典诗词诠释理论研究》
    与鉴赏研究。《叶嘉莹古典诗词诠释理论研究》以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的诠释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叶嘉莹的学术生涯之后,探讨了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与发扬和对西方文论的借鉴与融会,重点评析了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要眇宜修”理论及其对词的“弱德之美”的体认等。作者全面把握了叶嘉莹古典诗词诠释理论的学术渊源与建构内容,思路清晰,颇有新意。

    诗潮 2015年10期2015-12-22

  • 叶嘉莹:我的“根”在中国
    □赵晓兰叶嘉莹:我的“根”在中国□赵晓兰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她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学生无数,被称为“大师的老师”。2014年的秋天,叶嘉莹告别枫叶之国,正式回到南开大学定居。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已经90高龄的她,仍旧站在讲台之上,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1期2015-12-21

  • 叶嘉莹:我愿终生做中国古典诗词“摆渡人”
    衡2014年,叶嘉莹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盛宴”。不久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引来好评不断。随即,八卷本的《迦陵著作集》精装再版,包括《迦陵杂文集》《词学新诠》《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清词丛论》《唐宋词名家论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等,再次令读者惊喜不已。在南开大学宿舍楼的家中,九旬老人,提起诗词,话语间仍是抑不住的情深。“我之所以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但现在的年轻人

    博览群书 2015年2期2015-09-10

  •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晓兰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

    国学 2015年9期2015-05-30

  •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晓兰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

    读者 2014年15期2014-07-09

  •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的家位于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客厅的三排书架,放满了《全清词》、《全宋词》等书;恩师顾随和弟子们的合影置于正中,彼时,叶嘉莹着浅色长衫,梳两条短小的发辫。墙上一块匾,上书“迦陵”,那是她的号;旁边一幅《班昭续固图》,是画家范曾为其八十寿辰所作。多年来,这间略显狭小的客厅,还兼作教室。叶嘉莹在此给研究生上课。一些几十年前听过她课的学生,后来又不断出现在这里。他们说,这叫“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最近两年,因为年事渐高,叶嘉莹才跟学校说不带研究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25期2014-07-08

  • 叶嘉莹 难忘诗骚李杜魂
    界”人物档案: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著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等专著40余种。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园春梦总依依叶嘉莹

    中华儿女 2012年18期201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