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1-08-06 20:50马英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叶嘉莹应用策略

马英杰

内容摘要:“兴发感动”是叶嘉莹诗词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重注情感与生命的链接,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对诗词中“情”的投入、探究、迁移和抒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古典文学素养,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且有助于高尚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叶嘉莹 兴发感动 诗词教学 应用策略

“兴发感动”说就是叶嘉莹先生最重要的理念,该理念对小学诗词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学习和运用叶先生的“兴发感动”理论,对于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词精华,指导小学生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如何将叶先生的理论与小学阶段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的贯穿渗透。

一.“兴发感动”对小学诗词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于“兴发感动”,叶先生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她在阐述这一理念时说:评说诗词“不该只是简单地把韵文化为散文,把文言文变为白话,或者只做一些对于典故的诠释;更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同时,她还强调:“读者应该从诗歌的感发品质中获得一种也可以使自己有所激励感发的力量。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相感发的作用,就正是属于诗歌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在传统诗词教学中,教师经常陷入到“读诗题——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的套路化和模式化中,重知識而轻感发,这无疑错失了经典诗词的精髓。相比于王国维较为抽象的“境界说”,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深入浅出,平易浅近,旨在引导注重学生对诗词中“情”的投入、探究、迁移和抒发,因此如何唤醒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兴发感动”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叶嘉莹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她说,自己对古典诗歌,本不是出于追求知识的用心,而是出自于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一种感发生命对她的感动和召唤。①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浸润在诗词营造的古典韵律和古典美的意境中,是领略这种传统文化的诗外功夫。

(1)诗香浸润——“功夫在诗外”

语文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想象和联想的艺术。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诗人因大自然的变化或人事遭际的激发而产生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意,这种兴发感动的情意成为诗人创作的动力,促使他把内心的情意表达出来。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达到“兴发感动”的效果和目的,教师和学生的诗外功夫是也很重要。

读诗品诗,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但是对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力较为敏锐,在日常读诗和学诗的过程中,生活与诗词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因此,诗词教学可落实到每天的常规学习活动中,并按照学龄和学情特点,进行相应的拓展。对诗词的学习可渗透到早午读、课前读、国旗下诵读、每日打卡诵读等常规学习中。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相关优质配套诵读书目,如《声律启蒙》、《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给孩子的古诗词》等作为辅助学习资料。在日积月累中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浸润诗香,这些是在具体诗词教学中促成“兴发感动”效果达成的铺垫。

除了日常中诗词的浸染,老师与学生,甚或家长与学生的诗外功夫还可以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孔子在谈论自己的诗教观时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孔子提到自然物时,就往往将其与人格道德相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自然事物中见出人格道德蕴含,这在小学生诗词中也大量出现,这在小学高年段的诗词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卢钺的《雪梅》、虞世南的《蝉》、郑燮的《竹石》等。因引导学生“多识”,继而带领学生“多思”,更能让学生体会诗词中传递的“感动”。

(2)知人论世——“品味在诗中”

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是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也是文学课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叶嘉莹讲诗词通常也会对时代背景和作家的思想、信仰、性情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增进学生对诗作的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叶嘉莹从不会机械地按照“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作分析”这种固定套路来讲。在她看来,讲诗词的时候是否要讲作者的生平,详讲还是略讲,什么时候讲,都是有讲究的。她认为:“有的作者我们一定要讲他的生平,你才能懂得,有的作者不讲他的生平,你就可以直接掌握他对于大自然中景物的感受。你就可以直接体会,不需要讲他的生平。”②

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比如讲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提前铺垫当时清朝处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中,这样再讲“万马齐喑究可哀”和“我劝天公重抖擞”就能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除此之外,再拓展一下这位诗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传世佳句,更能加深学生对诗人和世情的认知。

再比如经典名篇《题临安邸》,但诗人林升留下来的资料极少,就可以略讲,将当时诗人所处的特殊历史境况讲清楚即可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讲杜牧的《江南春》则可以对比“大李杜”来理解“小李杜”,参照盛唐理解晚唐。在小学高年段,还可以发动并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行搜集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法更能拉进学生与写诗之人、诗中之情的距离。

(3)迁移动情——“诗情唤己情”

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是要以诗人个体的情感呼唤普遍读者情感,达成古今情感上的流动与连接。由于学生自身阅历有限,即使是在知晓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后,在理解诗情上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如何将诗词中的内容与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成为能否打动学生、唤醒学生对自己生命感悟的重要环节,这也是被传统诗词教学忽视的部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可尝试从几下几点进行迁移共情。首先,给学生自由体味和感受的空间,并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诗词教学不只是知识的获得,更是情感的丰富与升华。诗词体量不大,可供解释的空间却异常丰富。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有所发现,经由教师的引导、启发、讲解之后方能获得更广阔的理解。这个在理解层面上由少到多,由单一向丰富,由“有所知”到“有所感”再到“有所悟”。如果省略了这个环节,直接由教师完成知识和情感的单向传递,对学生体悟情感无疑是一种损失。

其次,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可进行丰富的假设、联想与想象,推诗人及自己,用诗情唤己情。如讲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了体会杜甫“喜”的不同层次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离开温暖家庭进行封闭式学习和训练的经历,再迁移至杜甫的写作背景,揣摩杜甫的真挚情感。再比如讲《稚子弄冰》时,可引导学生描述童趣画面,畅谈看到这样画面时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童年的游戏,甚至可以根据自身经历也仿写一首小诗。

除此之外,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如讲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了解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后,通常会有学生对项羽的做法有不同意见,可尊重学生想法,在班上展开一场选择“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小讨论,最后回到体会诗人李清照写诗的时代背景中,加深对诗人风骨和气节的理解。

(4)诵读抒情——“声声扣心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词的学习中,离不开反复诵读。正是在吟诵唱叹之间,诗中之意,词中之情才源源不断地流传千载,构成坚牢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声传情,在诵读中感受诗词之美也是学诗的重要部分。

叶嘉莹先生大力提倡吟诵。但由于吟诵的方法极为讲究,流派不一,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和掌握吟诵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在相关领域进行学习探究。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

培养学生读的方法,先要教會学生善于聆听的能力。通过聆听教师示范读,学生的个体诵读展示,学会最基本的正音、停顿、轻重音节的把握等,感受最基础的节奏变化,揣摩如何通过诵读来传递诗词中的深意。

齐声诵读法,以情促声,以声传情。在齐声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声音相互带动,相互感染。

尊重个性化差异,可配合手势动作。《毛诗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诵读情感饱满的诗作时,不妨让课堂开放一些,尊重甚或引导学生在投入诵读时的配合适当的动作,以辅助情感的抒发。

创意诵读。可依据篇目类型,进行古诗新唱,或者方言诵读,如在广东地区的学生可尝试白话诵读,体会不同音调下诵读产生的差异。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诗词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重注情感与生命的链接,在小学诗词教学中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的理念下,让小学生在诗词的世界里感到有味道、有兴趣、有深意。继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审美,同时书写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叶嘉莹的“兴发感动”对小学诗词教学的启示意义值得教师不断探索,同时,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诗词涵养素养和人格魅力,才能带领学生在诗词的世界里感受“审美的惊诧”和“心灵的飨宴”。

参考文献

[1]《词学新诠》[M].叶嘉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叶嘉莹教学艺术论.袁韵.文学与文化[J].2019.

[3]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研究[D].张冬.文艺学.河南大学2010.

[4]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初探[D].王建浩.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天津师范大学2007.

[5]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兴发感动”研究[D].林秀艳.学科教学.北京师范大学2006.

注 释

①胡静.《用生命感悟古典诗词——叶嘉莹教授访谈录》.

②《我读经典 谈〈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之——“知人论世”说义山》.叶嘉莹讲.宋文彬整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北斗小学)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叶嘉莹应用策略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