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摭谈

2014-02-26 10:20杨权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精思晏子语气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学习古代文化。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十分堪忧。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逐词逐句地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体现了教师的“讲”,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陷入知识中心,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黄厚江:《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其基本要求是以熟读成诵达到精思顿悟的效果。如何熟读精思?笔者结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读注释,品“言”通“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言文,编者都会把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以注释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好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或完全撇开了这些注释,不加利用;或孤立地把注释与课文割裂开来,就注释讲注释,极大地浪费了这一大好的课文资源。

其实,文言文的注释就是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梳理,熟读注释,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正确断句、文章内容和语气、情感的把握。下面,笔者就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注释为例来说明。

1.文意把握:编者详细解释“使”、“左右”、“习辞”、“方”、“盗”、“曷”、“酒酣”、“固”、“避席”、“病”等实词或短语的意思,根据这些意思,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教材,学生就能很方便地疏通文意。而且,这种跳跃式的实词或短语意思的连缀,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把握文言规律、独立理解文言的能力。

2.句读把握:学生根据“实”、“左右”、“曷”等字词的意思,就能把“其实味不同”、“谓左右曰”、“缚者曷为者也”等句的句读读正确。

3.语气把握:注释中,还有对“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避席”、“所以然者何”、“得无”、“圣人非所与熙也”、“反取病焉”等重要短语或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那么,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时,就能较好地把握晏子和楚王说话时的语气、情感。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是因为有了对注释的熟读,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读通读懂课文,也才有了后面“熟读精思”的精彩。

二.读重点,析“文”见“义”

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断句正确,初步把握语气和情感。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进而实现“自悟”、“顿悟”的效果。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在《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笔者以“感情太过单一,没有变化”的学生点评为切入口,以“怎样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为题,要求学生走进晏子和楚王的内心,结合重点句子,猜摩内心世界,并以读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情境恰当的设置与渲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演读,而教者则结合重要语句中的重要字词,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如抓住“臣请”、“齐人也”等词句用夸张性地拖长腔调来读“左右”的话,读出他们的阿谀奉承;抓住“所以然者何”、“得无”、“耶”等虚词,用轻声上扬的语调读出晏子的彬彬有礼、小心谨慎;抓住“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等句式,用蔑视责问的语气读出楚王的仗势欺人、自傲自大……

这样,既使朗读指导真正“落地”,也使朗读真正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也因为读得充分,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也才有了后面“文言运用”的精彩!

总之,对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困境,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一定会为生动活泼所代替。

杨权应,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猜你喜欢
精思晏子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晏子不辱使命
注意说话的语气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晏子辞退高缭
精思巧构创新意 水到渠成探新高——“Fe3+、Fe2+间的转化与检验”教学设计及意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