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刍议

2014-02-26 17:19蔡淑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探究语文课堂教学

蔡淑卉

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仍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旨和重点,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语文教师在思考“怎样教”,学生和家长在想“怎样学”,教育教学研究者也在探索“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行为

理想的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满怀喜悦憧憬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最想要的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标高呢?我们这里所说的有效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在一段时间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之后,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获得了提高,做题应试能力取得了进步,民族感情、民族向心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得到了促进,语言能力和个性、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人格精神都获得了发展。具体说,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促进学生在上述五个方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较大的灵活性、思维的创造性、广泛的社会性。教师作为领悟课程的主体,应努力探索适应时代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而不单是课程理论的忠实实施者。具体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笔者经过观察和自身教学实践,结合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行为特征的研究,考虑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尝试总结出有效语文学习的一些行为:

语文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1)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课;(2)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具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材料;(3)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4)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条理清楚、目的明确;(5)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6)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并作出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的提示;(7)教师热情、积极、乐观,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8)教师恰当提问并尊重学生的回答,对不同意见展开探询和讨论;(9)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10)教师选择典型材料,练习与考试题型相一致的题目;(11)教师针对考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应考;(12)教师利用复习、检查、测验,帮助学生积累巩固知识和技能;(13)教师认真批改考试试卷,准确明白地解释分析考试题目答案;(14)教师针对考试出现的错误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不足进行教学;(15)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得出个性化的理解;(16)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与此相对应,语文科教师的低效无效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1)传统媒体与多媒体配合不协调、操作生硬、为演示而演示;(2)教师依赖教学参考用书,忽视个人对文本的钻研与解读;(3)忽视学生对文本整体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时急功近利;(4)导入语长、煽情语多、评价语滥、讲解语碎;(5)从一般语句中随意发挥、牵强附会、信口开河;(6)注重预设,但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问题缺乏有效引导;(7)当学生有异议,不给学生自我辩驳机会,利用权威强迫学生接受;(8)教师当众训斥学生,指责学生的不良表现;(9)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缺少统筹考虑,衔接生硬;(10)教学过程盲目、随意,没有条理,重点难点不突出;(11)探究过程中各要素关系把握不好,顾此失彼;(12)学生活动形式化,目的、程序、内容不明确;(13)教学、学习方式反复,前后矛盾。

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语文课堂上应做什么使作出的决定正确;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了种种尝试,其结果有喜有忧。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学之术,更需要教学之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语文教学始终应遵循一些原则,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原则,语文教师才能在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

从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来看,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从经济性、现实性以及培养学生集体生活能力的角度,我们只能坚持并完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探究性学习是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人的经验与素质奠基、累积、更新、重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究(追问根由、追查原因责任),更侧重于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认识上。在初中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宜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探究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的进行是接受式还是发现式,而在于学习是否是有意义的。在现有条件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应该是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就有可能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课堂实现有意义学习,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巩固新学习所得的知识,实现原有观念与新观念的整合同化。从当年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三国”引起轰动效应开始,《百家讲坛》已经走过数个春秋,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二)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摒弃标准化答案的教学评价模式,真正重视学生个人化、情境化的现时阅读学习体验。

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彼得斯认为,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从这个意义来看语文学科,我们似乎更应看重它的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文字尤其是书面文字,是先人传承下来的关于他们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意义。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阅读和写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它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过滤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地对以文字形式表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我们通过文字所要做的是借助文字来和它们的主人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对话,从而获得自我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解释和理解。

语文考试最受诟病的是标准化试题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标准化的试题强调思维结果的考查,对思维过程不够重视。它只能测试思维的结果,而无法测试思维的过程,无法检测学生在多层次思维过程中的差异,重视检测结果而忽视考查本身的过程。标准答案的确立,表现了对个体思维差异的不够重视。阅读部分的题目命题思路停留在选择题,表现为评分时追求答案的整齐划一,忽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及内在需求。我们认为应该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重动态知识运用,轻静态知识记忆,关注思维过程中情意动机等内在因素的考查,倡导学生多层次思维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及内在需要,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深度、思维品质,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摒弃标准化答案的教学评价模式,真正重视学生个人化、情境化的现时阅读学习体验。

(三)重视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可宝贵的品格。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别人无法代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作这样的尝试。遇到一篇较长、较难懂的文章时,安排学生两次自读文章,每一遍自读,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不充分、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够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部分学生的依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此外,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能力体现在学生是否有质疑的热情和能力上面。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被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使语文教学行为走向有效的重要评价指标。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四)加强学生语文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语文能力只有在足够丰富、足够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才有可能得到锻炼和提高。陶渊明先生说他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孔明读书也是“独观其大略”,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中曾说:国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上课偷看小说得来的。那些生活阅历丰富而且喜好读书的人,往往都能写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二战、改革开放等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造就了多少各领风骚的文学大家,鲁迅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却依靠他的个人独特之经历及其呐喊彷徨的反思,写出了惊世骇俗的《阿Q正传》《野草》等巨著。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专门读教科书而成“才”的,这也是教育界专家的共识。知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语文知识”本身就是模糊的,加大阅读等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智力背景,加深与拓展教材知识,形成沟通的关系。智力背景越宽的学生,学习越快,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超越教材、课标去读书、去探索,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就会远远超出基础知识范围的问题,这样就为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再延伸下去,让这部分学生活动起来,去讨论、去研究,如举办讲座、评论、竞赛、智力游戏等活动,这样就会影响、带动学习落后的学生,达到“曲径通幽”的好处。再看一些语文成绩差的同学,他们对枯燥无味的教材毫无兴趣,对老师课文分析、题目也毫无兴趣,如果我们通过其他方式和其他内容(这些内容更符合与适应这样的同学)帮助他们提高兴趣,他们的学习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成效。

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实效性的统一,是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是教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有效渠道。以求真、务实、尚美为语文课堂的本质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通联:武汉市青山区钢城十一中]

猜你喜欢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