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地黄降糖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2014-02-28 08:07张学平赵会民刘秀娟任巧英
河北中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参芪尿蛋白定量

张学平 赵会民 刘秀娟 任巧英

(河北省魏县中医院内分泌科,河北魏县 05680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DN一旦出现蛋白尿,病情将不可能逆转并进行性加重,直至发生肾衰竭[1]。因此,尽早的防治DN对患者尤其重要。2009-02—2012-12,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参芪地黄降糖颗粒治疗早期DN 52例,并与口服氯沙坦钾片治疗4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98例均为我院内分泌科住院(32例)及门诊(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36~72岁,平均(50.4±6.8)岁;糖尿病病程6~16年,平均(8.4±1.4)年;伴原发性高血压36例。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36~71岁,平均(50.6±6.4)岁;糖尿病病程6~16年,平均(8.4± 1.3)年;伴原发性高血压3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①2型糖尿病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DN诊断、分期按照Mongensen诊断分期标准[3],早期DN即Mongensen分期的Ⅲ期[3个月内尿检查连续2次尿蛋白排泄率(UAER)为20~200 μg/min或30~300 mg/24 h],并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统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引起蛋尿白增加的因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有关糖尿病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气阴两虚、血瘀脉络证型标准。

1.2.2 纳入标准凡按西医诊断为早期DN,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血瘀脉络证者,属2型糖尿病。

1.2.3 排除标准①对本药过敏者;②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严重并发症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转氨酶升高、高血压Ⅲ级或Ⅱ级控制不佳者,其他严重心、肺、脑、肝等脏器严重疾病者;③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泌尿系感染者;④不能规律服药者。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维持原来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调脂治疗及降压治疗。

1.3.1 治疗组予参芪地黄降糖颗粒(药物组成:红参6 g,黄芪12 g,生地黄8 g,怀牛膝6 g,酒大黄4 g,生大黄4 g,每10 g相当于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的浓缩颗粒1 g)4 g,每日3次温水冲服。

1.3.2 对照组予氯沙坦钾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71)50 mg,每日1次口服。

1.3.3 疗程2组均以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根据气阴两虚、血瘀脉络辨证标准中的临床表现,将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按轻、中、重程度分别计3、6、9分。

1.4.2 实验室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UAER(放射免疫法)、24 h尿蛋白定量(双缩脲比色法)、血尿素氮(BUN,紫外-谷氨酸脱氢酶法)、血肌酐(Cr,碱性苦味酸法)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Ccr=[(140-年龄)×体质量(kg)]/[0.818×Cr(μmol/L)](女性×0.85)}。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5]拟订。临床治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UAER、Ccr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总积分减少≥80%,UAER降低30%,Ccr正常。有效:原有症状减轻,总积分减少≥40%,UAER降低10%,Ccr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积分减少<40%,UAER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反见上升者。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2.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5242.33±6.5315.73±6.75*△对照组4641.36±6.2133.46±10.25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前后UAER、24 h尿蛋白定量、Ccr、BUN、Cr比较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UAER、24 h尿蛋白定量、Ccr、BUN、Cr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UAER、24 h尿蛋白定量、Ccr、BUN、Cr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n=52)对照组(n=46)治疗前治疗后UAER(μg/min)125.20±23.267.80±25.4*△123.60±25.796.50±30.5治疗前治疗后* 24 h尿蛋白定量(mg)185.60±30.2112.60±31.5*△183.60±31.7139.50±32.6* Ccr(mL/min)132.20±23.598.60±25.2*△131.50±21.8117.20±21.8* BUN(mmol/L)5.43±0.655.77±0.675.38±0.655.35±0.72 Cr(μmol/L)82.70±10.598.70±10.2*85.30±11.289.20±10.6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改善,治疗组UAER、24 h尿蛋白定量、Ccr、Cr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UAER、24 h尿蛋白定量、Ccr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UAER、24 h尿蛋白定量、Ccr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

3 讨论

DN泛指由于糖尿病导致的肾小球病变,基本病理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毛细血管间质(系膜区)扩张引起的肾小球硬化,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长期的高血糖,糖基化终末产物、多元醇通道活性的增高,蛋白激酶C活性增高,肾小球内压增高,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因素在DN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6]。

在中医学中,虽无DN的名称,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当属虚劳、肾劳、水肿范畴,但在中医学文献中,DN既属消渴又属肾病,历代医家所论述的消渴继发水肿、胀满、尿浊、关格等均是相关病症[7]。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为水疾”。刘完素《三消论》中:“夫消渴者,多变为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此为对DN的记载。明代戴原礼《证治要诀》则指出“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中滚涌,更有浮溺面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也”。这种描述可能为DN中大量蛋白尿者,其病机多责于肺、脾、肾,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夺则虚”。《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全身肿满。”《景岳全书·肿胀》:“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气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以上皆论述了发病病机和病位所在,此外“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等理论,进一步说明了DN以虚为本,虚实夹杂的病机。基于以上病因病机,结合我们临床总结,自拟参芪地黄降糖颗粒,方中红参、黄芪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利尿;酒大黄、生大黄活血逐瘀,利湿泄浊。诸药合用,既补气又补阴,补中有泻,升中有降,虚实兼顾,标本兼治,对DN疗效显著。

目前有研究表明,早期DN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干预,能有效阻止和延缓肾脏病的发展,且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属ARB类的氯沙坦钾有独立于降压以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DN或非DN各阶段的蛋白尿[8],因此笔者选用ARB类的氯沙坦钾作疗效对比研究。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临床症状的改善、尿蛋白量的减少以及UAER、Cr及Ccr的降低上,表明参芪地黄降糖颗粒能有效保护肾功能,延缓疗早期DN的进程,对DN的防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胡绍文.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59-260.

[2]林兰.现代中医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137.

[3]马学毅.现代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94-400.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5]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29-530.

[6]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11-515.

[7]林兰.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研究进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7-238.

[8]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6-407.

(本文编辑:李珊珊)

猜你喜欢
参芪尿蛋白定量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UPLC-Q-TOFMS/MS法分析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参芪血痹方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