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舒汤加减联合董氏奇穴常规穴针刺治疗痛经106例临床观察

2014-02-28 08:07田庆华胡艳红焦巳彧
河北中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期气血针刺

田庆华 胡艳红 焦巳彧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灸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

痛经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是妇科最常见疾病之一[1]。2009-06—2013-06,我们运用痛经舒汤加减联合董氏奇穴常规穴针刺治疗痛经106例,并与月月舒冲剂治疗10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有关标准确诊。辨证分型:气血瘀滞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寒湿凝滞证: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肝郁湿热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气血亏虚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肝肾亏损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痠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气血瘀滞证、寒湿凝滞证、肝郁湿热证属于实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损证属虚证。痛经是指妇女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痠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3]。

1.1.2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14~49岁。

1.1.3 排除标准对中药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经B超确诊,患有盆腔炎、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者。

1.2 一般资料全部212例均为我院针灸科、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未婚66例,已婚40例;年龄14~49岁,平均(25.72±7.45)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4.01±5.30)年;辨证分型:气血瘀滞证36例,寒湿凝滞证29例,肝郁湿热证17例,气血亏虚证10例,肝肾亏损证14例。对照组106例,未婚64例,已婚42例;年龄15~46岁,平均(26.57±6.04)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4.52±4.08)年;辨证分型:气血瘀滞证34例,寒湿凝滞证32例,肝郁湿热证19例,气血亏虚证9例,肝肾亏损证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疼痛发作期(一般在经前7 d至经期前3 d)针刺董氏奇穴的妇科穴[4](当大指背第1节之中央线外开3分,距前横纹1/3处1穴、距该横纹2/3处1穴,共2穴)和常规穴之内庭穴。操作:贴于骨旁下针,针深2~3分,采用倒马针法,一次两针齐下。内庭穴按常规取穴、操作。如疼痛仍未缓解,实证用泻法,针刺常规穴中极、次髎、地机。寒痛配归来艾灸,气滞配太冲,腹胀配天枢,胸闷加膻中、内关。虚证用补法,气血亏虚加刺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损者加肝俞、肾俞。得气后,每10 min捻转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1.2 痛经缓解期(一般在行经1周至经前1周)给予痛经舒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炮附子(先煎)10 g,干姜15 g,蒲黄(包煎)15 g,五灵脂(包煎)10 g,花椒10 g,延胡索10 g,丹参15 g,白芍药15 g,香附10 g,甘草6 g。气血瘀滞证加三七粉(冲服)3 g、郁金12 g、茜草15 g、益母草30 g;寒湿凝滞胞宫而小腹冷痛加肉桂5 g、乌药15 g、小茴香10 g;肝郁湿热小腹灼痛加黄柏10 g、苍术10 g、牡丹皮12 g、黄连6 g;气血亏虚证加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鸡血藤15 g、大枣5枚;肝肾亏损加山茱萸15 g、枸杞子15 g;伴腰骶疼痛加桑寄生20 g、续断15 g、杜仲1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日2次服,经期停用。

1.3.2 对照组予月月舒冲剂(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1972)10 g,每日2次口服。于经前约1周开始服用,持续至经来3 d停服。

1.3.3 疗程及其他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嘱患者经期注意腰腹及足部保暖,禁食生冷油腻,保持心情舒畅。停药3个月后随访1次。

1.4 痛经程度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5]中评分方法,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1.5 疗效标准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2]。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治疗前后及停药3个月后痛经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及停药3个月后痛经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及停药3个月后痛经程度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10611.36±1.975.54±1.85*#5.85±3.23#对照组10610.87±1.886.02±2.83*7.20±3.27△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痛经程度评分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而停药3个月后,对照组痛经评分较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痛经程度评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患者年龄较轻,多数为未婚或已婚未孕[6]。中医学认为,痛经主要病因病机为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或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虚,以致冲任气虚血少,胞脉失养;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之后经血更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所致。综上,由于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胞宫血流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素体肝肾虚损,脾胃虚弱而肾精气血亏虚,以致冲任俱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则痛”[7]。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现代医学认为,痛经常与生殖器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但以原发性痛经多见。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含量增高有关。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均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PGF2α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3]。

治疗组根据痛经疼痛发作期、缓解期病势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疼痛发作期,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重在以针刺解痉止痛为主。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疼痛为主症,根据发病原因、痛势、腹诊等以辨别虚实。实证主穴取中极、次髎、地机,虚证主穴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虚实证均配合妇科穴和内庭穴。针灸治疗痛经的机制,主要集中在针刺的镇痛效应上。实验证实,针刺多种不同穴位,能促使多种镇痛物质的分泌,这是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其中类吗啡样物质的分泌增多,明显提高了痛阈,是公认的针刺镇痛原理之一。针刺能调整内脏功能,对于子宫的过度收缩或痉挛而引起的剧烈疼痛给予针刺,能使痉挛缓解,疼痛减轻甚至消失。针灸对多种内分泌功能(如孕激素、雌激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等)有明显调整功能,“故推测针灸能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血中PGF2α含量”[8]。董氏奇穴的妇科穴是治疗妇科病的常用穴,配合常规穴的内庭治疗痛经极有效。常规穴的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效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以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促进局部组织释放内阿片肽,从而起到镇痛作用[9]。地机乃脾经郄穴,可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虚证治则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关元、中极、气海为任脉经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调理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

缓解期以服用中药为主。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因临床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最为常见[10],故自拟痛经舒汤以桃红四物四逆汤为基础方加减。其中桃红四物汤为补血调血主方,补血活血调血;四逆汤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丹参活血化瘀,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蒲黄与五灵脂配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失笑散,活血止痛,主治痛经和产后瘀痛[11];花椒配合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香附、延胡索疏肝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养血理气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有镇痛等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12];红花对子宫和肠道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红花黄色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当归挥发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或组织胺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明显抑制(子宫)收缩幅度及收缩频率[12];川芎所含阿魏酸的中性成分能抑制子宫平滑肌,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12];白芍药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12];丹参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对中枢神经有镇静和镇痛作用[12];蒲黄对离体子宫有兴奋性作用,且还有抗炎、镇痛等作用[12];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实验性微循环[12];香附挥发油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对实验动物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其收缩力和张力[12];附子中所含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等作用;花椒有镇痛抗炎作用[12];甘草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12]。

观察结果表明,痛经舒汤加减联合董氏奇穴常规穴针刺治疗痛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5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34.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18.

[4]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2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26-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1993:263-266.

[6]姚方,叶寒.原发性痛经的病因与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9):3652-3654.

[7]曹怀宁.中药内外兼施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26-1227.

[8]张涛,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86.

[9]吕昆,曲菲,张佳伦.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院学报,2009,21(4):47-50.

[10]余浩.高手过招:中医临床实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5.

[1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46 -247.

[12]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37-240,246-247,260-261,298-299,312-314,318-325,432-433,460-464.

(本文编辑:董军杰)

猜你喜欢
经期气血针刺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