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思想下的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

2014-03-03 19:17孟丽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正比例时针数形

孟丽勤

数学建模思想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将数学问题化归为一类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引导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如何构建数形结合的思维呢?基于建模思想的背景,笔者认为,要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在教学中,可以从建模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展教学活动。

一、聚焦常量,从量和计量的学习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量和计量,这种数学方式和数与形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在量与计量的学习中,建构数形结合的思想呢?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笔者先从小朋友的一日安排讲起,每天时针走了2圈,正好是24时,那么钟面上的1~12是如何表示这24时呢?

笔者通过动态课件演示,要学生注意观察时间:从夜里12时人们睡觉开始,到中午12时,学生发现时针走了一圈,但是一天才过了一半。学生继续观察,又到夜里12时,此时时针走了两圈,这才是一天。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学生明白,一天有24小时,一天就是一昼夜。从计量上学生发现,在一天里时针转了2圈,当时针再走第2圈时,所有的刻度数都要加上12,比如下午1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3时。

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的分析,通过以曲变直的数形变化帮助学生建立“1日=24时”的认知,并由此建立了24时计时法的数学模型思维。

二、聚焦现实着手规律探索,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感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学习脱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入手,进行规律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函数思想的渗透是从比和比例开始,并进行内化拓展的。

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笔者将建立学生正比例意义这一环节当做教学重点,这也是难点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发现变量规律、建构函数的初步模型。为此,笔者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计算机课件,将实物图像逐步过渡为函数图像,而后笔者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底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体积和高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和动态演示,学生能够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同时理解变化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从而丰富学生表象,引发联想和规律探索,得到结论。如在计算“1+2+…+19+18+…+2+1=?”这个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将问题化为一个19×19的正方形(如下图),按照对角线方向依次计算,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数分别是1,2,3,4,…,19,18,…,3,2,1,再将这些数都加起来就是1+2+…+19+18+…+2+1,就可以通过计算19×19=361得到答案。

通过图形的直观演示,学生发现了规律所在:1+2+3+…+(n-1)+n+(n-1)+…+3+2+1=n2,而且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聚焦问题解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将抽象的应用题放在直观图示中,并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让学生明确数量间的关系,成功构建数学思维。

如在“打折与策略”教学中,笔者针对如下题目进行数形结合的建模渗透: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买500元以上商品可以打八折。李阿姨要买一个打印机800元,乔阿姨要买一件毛衣200元,两人合着买可以省多少钱?

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分着买需要的钱,再减去合伙买的钱,就是节省的钱,这样需要两步计算:

分着买:(800-500)×80%+500+200=940(元);

合着买:(800+200-500)×80%+500=900(元)。

940-900=40(元),但也有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法:200×(1-80%)=40(元)。

为何第二种方法这样简单呢?学生不太明白。此时笔者引导学生画出两种算法的线段图(如下图)。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节省的钱数正是200元的20%,通过线段图将复杂的数量关系梳理清楚,学生也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形结合策略,这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数学建模思想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将数学问题化归为一类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引导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如何构建数形结合的思维呢?基于建模思想的背景,笔者认为,要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在教学中,可以从建模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展教学活动。

一、聚焦常量,从量和计量的学习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量和计量,这种数学方式和数与形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在量与计量的学习中,建构数形结合的思想呢?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笔者先从小朋友的一日安排讲起,每天时针走了2圈,正好是24时,那么钟面上的1~12是如何表示这24时呢?

笔者通过动态课件演示,要学生注意观察时间:从夜里12时人们睡觉开始,到中午12时,学生发现时针走了一圈,但是一天才过了一半。学生继续观察,又到夜里12时,此时时针走了两圈,这才是一天。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学生明白,一天有24小时,一天就是一昼夜。从计量上学生发现,在一天里时针转了2圈,当时针再走第2圈时,所有的刻度数都要加上12,比如下午1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3时。

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的分析,通过以曲变直的数形变化帮助学生建立“1日=24时”的认知,并由此建立了24时计时法的数学模型思维。

二、聚焦现实着手规律探索,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感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学习脱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入手,进行规律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函数思想的渗透是从比和比例开始,并进行内化拓展的。

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笔者将建立学生正比例意义这一环节当做教学重点,这也是难点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发现变量规律、建构函数的初步模型。为此,笔者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计算机课件,将实物图像逐步过渡为函数图像,而后笔者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底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体积和高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和动态演示,学生能够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同时理解变化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从而丰富学生表象,引发联想和规律探索,得到结论。如在计算“1+2+…+19+18+…+2+1=?”这个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将问题化为一个19×19的正方形(如下图),按照对角线方向依次计算,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数分别是1,2,3,4,…,19,18,…,3,2,1,再将这些数都加起来就是1+2+…+19+18+…+2+1,就可以通过计算19×19=361得到答案。

通过图形的直观演示,学生发现了规律所在:1+2+3+…+(n-1)+n+(n-1)+…+3+2+1=n2,而且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聚焦问题解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将抽象的应用题放在直观图示中,并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让学生明确数量间的关系,成功构建数学思维。

如在“打折与策略”教学中,笔者针对如下题目进行数形结合的建模渗透: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买500元以上商品可以打八折。李阿姨要买一个打印机800元,乔阿姨要买一件毛衣200元,两人合着买可以省多少钱?

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分着买需要的钱,再减去合伙买的钱,就是节省的钱,这样需要两步计算:

分着买:(800-500)×80%+500+200=940(元);

合着买:(800+200-500)×80%+500=900(元)。

940-900=40(元),但也有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法:200×(1-80%)=40(元)。

为何第二种方法这样简单呢?学生不太明白。此时笔者引导学生画出两种算法的线段图(如下图)。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节省的钱数正是200元的20%,通过线段图将复杂的数量关系梳理清楚,学生也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形结合策略,这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数学建模思想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将数学问题化归为一类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引导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如何构建数形结合的思维呢?基于建模思想的背景,笔者认为,要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在教学中,可以从建模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展教学活动。

一、聚焦常量,从量和计量的学习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量和计量,这种数学方式和数与形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在量与计量的学习中,建构数形结合的思想呢?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笔者先从小朋友的一日安排讲起,每天时针走了2圈,正好是24时,那么钟面上的1~12是如何表示这24时呢?

笔者通过动态课件演示,要学生注意观察时间:从夜里12时人们睡觉开始,到中午12时,学生发现时针走了一圈,但是一天才过了一半。学生继续观察,又到夜里12时,此时时针走了两圈,这才是一天。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学生明白,一天有24小时,一天就是一昼夜。从计量上学生发现,在一天里时针转了2圈,当时针再走第2圈时,所有的刻度数都要加上12,比如下午1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3时。

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的分析,通过以曲变直的数形变化帮助学生建立“1日=24时”的认知,并由此建立了24时计时法的数学模型思维。

二、聚焦现实着手规律探索,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感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学习脱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入手,进行规律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函数思想的渗透是从比和比例开始,并进行内化拓展的。

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笔者将建立学生正比例意义这一环节当做教学重点,这也是难点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发现变量规律、建构函数的初步模型。为此,笔者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计算机课件,将实物图像逐步过渡为函数图像,而后笔者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底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体积和高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和动态演示,学生能够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同时理解变化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从而丰富学生表象,引发联想和规律探索,得到结论。如在计算“1+2+…+19+18+…+2+1=?”这个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将问题化为一个19×19的正方形(如下图),按照对角线方向依次计算,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数分别是1,2,3,4,…,19,18,…,3,2,1,再将这些数都加起来就是1+2+…+19+18+…+2+1,就可以通过计算19×19=361得到答案。

通过图形的直观演示,学生发现了规律所在:1+2+3+…+(n-1)+n+(n-1)+…+3+2+1=n2,而且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聚焦问题解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将抽象的应用题放在直观图示中,并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让学生明确数量间的关系,成功构建数学思维。

如在“打折与策略”教学中,笔者针对如下题目进行数形结合的建模渗透: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买500元以上商品可以打八折。李阿姨要买一个打印机800元,乔阿姨要买一件毛衣200元,两人合着买可以省多少钱?

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分着买需要的钱,再减去合伙买的钱,就是节省的钱,这样需要两步计算:

分着买:(800-500)×80%+500+200=940(元);

合着买:(800+200-500)×80%+500=900(元)。

940-900=40(元),但也有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法:200×(1-80%)=40(元)。

为何第二种方法这样简单呢?学生不太明白。此时笔者引导学生画出两种算法的线段图(如下图)。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节省的钱数正是200元的20%,通过线段图将复杂的数量关系梳理清楚,学生也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形结合策略,这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比例时针数形
画时针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数形结合百般好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人教版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根据特征巧判断
一次函数考点例析